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生与体育课每天“不见不散”,深圳小学推出“4+1”模式

黎鉴远 杨曼潮 刘盾/中国教育报
2024-05-04 16:10
教育家 >
字号

“体育课是我的‘减肥良药’。”近日,深圳小学六年级学生洪子瀚告诉记者,学校每周上4节常规体育课、1节韵律体育课,让他逐渐掌握了多项体育技能,养成了锻炼习惯。

在深圳小学,体育课已经成为天天见的“主课”。为扎实推进体育课程建设,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2016年起,学校全面推行“每班每天一节体育课”,制定实施方案,从课时、内容、师资、场地等方面着手改革,让体育课每天都“不见不散”。

“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深圳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王海林介绍,为保证充足的体育课时,学校做好“加减法”,将每节课课时从40分钟减为35分钟,增加课程总节次,保证各科总课时符合国家标准。

随着体育课时量的增加,如何保障体育师资?深圳小学探索多渠道增加体育教师供给,组建以编制内体育专业学科教师为主,形体、舞蹈专业学科背景教师为辅,购买体育专项技术人才服务作补充的体育师资队伍。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共配备21名体育教师,体育学科组人数仅次于语文组和数学组。

深圳小学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商业圈,存在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等现实难题。为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学校实行错峰排课,充分挖掘校内空间资源,增设韵律体操功能室、乒乓球室、多功能运动厅等室内体育场馆,高效利用运动场地。此外,学校联通社区资源,充分利用毗邻公园的优势,在公园里开展体育教学。

“体育课是我的最爱。运动后,我大汗淋漓,身心舒展,学习的疲惫一扫而空。”前一节课下课铃刚打响,深圳小学学生麦睿博和同学一起奔向操场。“以前我的耐力差,现在跑几百米不在话下。”学生钟镇安说。

为让学生爱上体育课,深圳小学坚持以体育人、以体育心。学校从遵循运动规律和尊重学生差异化发展出发,以规范习惯、厚重基础、增强体质为课堂教学突破口,确定了“4+1”的体育常规课程教学模式,即每周开设4节常规体育课加1节韵律体育课。

韵律体育课将体育与形体、音乐、舞蹈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综合性、艺术性强,在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和表现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效果。学校在普及跳绳的基础上,把花样跳绳作为学校阳光体育课程群的主打项目,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深圳小学体育组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之下,在教会、勤练、常赛的大单元构建思路之下,推进“技能化、体能化、情景化、结构化”的体育课堂一体化教学,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质量。

王海林说,深圳小学还以赛促学,积极落实“学—练—赛”教学一体化,建立常态化校园体育赛事机制,以赛事为杠杆,牵动校内和校外、学生和家长共同形成良好的锻炼氛围。

(原标题:体育课成了天天见的“主课”)

    责任编辑:朱远祥
    图片编辑:陈飞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