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化中国行|前店中宅、跨河后花园,上海新场古镇“申遗”进行时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邹娟
2024-05-03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上海有这样一座古镇,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是专家眼中“活着的古镇,原住民的家”,如今正代表上海参加“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

5月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浦东新场镇获悉,新场古镇申遗工作于2018年7月启动,目前,新场古镇正代表上海市和江浙10余个古镇联合申报“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

该镇2023年8月推动出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助力古镇申遗。去年底,古镇“跨河花园”后市河花园一期已开放。目前,位于新场大街259弄黄培康故居的“后市河后花园二期项目”也进入了设计阶段。而新场古镇的保护和改造,也拟打造成上海城市更新利用示范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包括苏州周庄、甪直、同里、沙溪、锦溪、震泽、黎里,无锡惠山,嘉兴乌镇、西塘,上海浦东新区新场在内的11个古镇作为申遗古镇中的典型例证,苏州千灯、凤凰,湖州南浔、新市4个古镇作为申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申遗的完整框架。

“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项目正式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上海唯一入围联合申遗项目的古镇,如申遗成功,有望填补上海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改造后的新场古镇  本文图片均为浦东新场镇供图

守住古镇历史家底

洪东街,古镇北部景区闹中取静的一条街。古巷幽静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把家安在了这里。

陈教授长期从事古镇文化研究,对新场感情尤为深厚。他曾这样评价新场:今时今日,曾经风姿绰约闻名于上海的浦东十八镇,大都已在时代变换中华丽转身,改换了容姿。唯有新场,依旧可见古镇的格局与历史风貌。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新场人须守住“家底”,守住这一方“乡愁”,方能有所建树。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浦东两会上,区人大代表韩可胜的发言引来共鸣:在浦东引领区建设中,古镇是“精神家园”,是“文化客厅”,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在古镇二十多年保护开发历程中,新场镇党委政府和开发公司丝毫不敢懈怠,科学审慎地推进各项保护工作。

比如,为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建设方完成新场大街、洪东街、洪西街、后市河、包桥港(海泉街)等五大综治工程,完成“十字中轴”综合管线入地、沿线截污纳管及石板道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水环境污染。2023年,建设方实施完成了“石笋街(东后老街)道路整治、综合管线及截污纳管整治工程”。

今年,又有两大“重磅工程”将齐头推进:“牌楼路道路整治、综合管线及截污纳管整治工程”和“牌楼路与后市河交汇点河道改造工程”。这两大工程实施完成后,将基本实现古镇区域截污纳管全覆盖,对主要道路风貌将是一个极大提升。

复原历史后花园

在“申遗清单”中,有一项任务特别艰巨:复原历史后花园。“前店中宅、跨河后花园”是新场古镇迥异于其他古镇的传统建筑风貌,但无一处“后花园”留存。

改造后的新场古镇

2023年10月,由浦开集团投资、古镇公司具体实施,历时两年完成的后市河花园正式对外开放。“一尺花园(院士故里店)”同时引入,开业即成“网红”。去年年底,古镇公司还对后市河沿线及主要节点进行风貌整治,改造提升古镇交通标识指引系统和景区夜间景观设施。今年2月9日,古镇后市河沿岸正式亮灯。

如今,沿着新场大街一直往南走,游客会感受到越来越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创工作室、茶室、香道、网红轻餐饮比比皆是,中南部特色文旅业态已经初具规模。

改造后的新场古镇

目前,位于新场大街259弄黄培康故居的“后市河后花园二期项目”也进入了设计阶段,与一期的“后花园”一起,将完整凸显古镇历史建筑格局特色。

据古镇公司介绍,公司将在累计完成修缮改造2.5万余平方米、实现招商利用1.7万余平方米的基础上,未来三年计划新增修缮面积5.9万平方米、新增商户150户。通过“老”建筑的“新”利用,激活古镇中南部资源,带动古镇文旅产业的发展。

打造成上海城市更新利用示范项目

上海重视城市更新的当下,古镇迎来更新和发展的最好时机。

据了解,浦开集团将重点围绕“历史风貌、生态环境、文化产业、商旅资源”四大板块,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14亿元(含财力),在规划实施、资源统筹、市政和功能项目建设运营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和工作强度,力争将新场古镇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利用示范项目。

改造后的新场古镇

新场镇党委书记邵世志表示,新场镇将积极践行为民理念,紧紧围绕“三个圈层”建设,加快建设彰显江南水乡古镇特色的现代城镇;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动迁征收、保障房建设等重大项目,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融洽、活力充沛的幸福家园;加快提升古镇品质,有序推动古镇保护和活化利用,助力联合申遗。

    责任编辑:邹佳雯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