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潮”越千年!杭州湾上攻坚克难铸新篇

2024-05-03 10: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风卷潮涌,海涛拍岸

前浪未灭后浪生

这不是夸张

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

杭州湾的真实写照

千百年来

海盐人民与风浪为伍

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海塘文化

也塑造了向海图强

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

征服这片海浪

建立一座横跨湾区的大桥

一直都是当地人民的梦想

作为“海上弄潮儿”和“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的精神内核与海塘文化的精神特质相契合。

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大桥人向这片世界级强潮海湾发起了挑战。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公路大桥建成通车。

从此,海盐人驱车去上海、杭州、宁波只需1至2小时,一条“黄金大通道”跨越天堑,傲立在狂风恶浪中。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是大桥人在世界建桥史上书写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11月30日,世界最长高速铁路跨海大桥——通苏嘉甬高铁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开工。

这一次,大桥人再次向杭州湾发起挑战,打造一座必将写入史册的桥梁丰碑。

千年海塘,百年高铁梦,将圆。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北航道桥(效果图)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中航道桥(效果图)

01

系统梳理,方案优化

都说万事开头难,作为通苏嘉甬高铁全线控制性工程的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前期施工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强潮急流、海域作业”“大船进不来,小船锚不住”“船深水浅、强冲强淤”……作为有着建设跨海桥梁丰富经验的“建桥国家队”,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一时也觉得有些棘手。

海上施工许可未批复以及对工程建设方方面面的高要求,也为项目开局带来巨大压力。

“面对困难,我们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一定要在浙江市场打响中铁大桥局的金字招牌。”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项目经理蒋本俊说。

2022年11月30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正式开建

蒋本俊表示,杭州湾海域宽阔、强潮急流、强冲强淤、台风袭扰,建桥条件相当恶劣,要在这种环境下建设一座世界长度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技术挑战极大。

如何系统梳理并化解海上施工难题,保证项目“大步快跑”,成为项目破局的关键。

“项目部在2023年做了大量的水文和地质勘测工作,摸透了当地的水域环境,通过梳理痛点,对既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多次论证和优化,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项目总工贾卫中说。

要梳理痛点、协同发力,需从当地自然条件入手。

贾卫中介绍,杭州湾潮水有着明显的潮汐现象,潮水涨落受到太阳和月亮引力的影响,呈现出昼夜周期性的变化。

杭州湾潮是半日潮,即每天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这种情况下,船只通常只能在潮水即将涨潮或退潮时出海。

清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人在海上平台进行焊接作业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桥址区海床面较高,低潮时水深较浅,在海中引桥钢管桩插打和架梁施工时,施工船舶吃水深,需要趁潮作业,存在搁浅风险,因此必须对施工作业区的海床进行清淤,才能保证水深满足船舶施工要求。

大桥海中引桥采用全埋置式倾斜钢管打入桩基础,钢管桩桩顶需打入海床面以下3至5米,属世界首例,必须在桩锤和钢管桩之间加入18米长的“送桩器”。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项目部在2023年6至8月进行了试桩作业。

大桥38号墩钢管桩试桩SZ-1插打成功

试桩结果表明,在使用“超长送桩器”的情况下,沉桩过程中能量损失率很高,导致三根工艺试验桩只沉桩至水面以上,无法插打到设计标高,引桥钢管桩基础施工迫不得已停止施工。

在浙江省发改委、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建设单位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设计、施工方共同推动的承台提高方案最终落地,为项目施工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现如今,项目部正“开足马力”进行打桩作业。

北航道桥8号主塔墩52根2.5米直径超长钻孔桩历时74天全部施工完成

海中引桥墩身也是制约项目建设的关键一环。大桥桥址处环境复杂,海上作业条件恶劣、安全风险高,引桥墩身现浇施工难度大。

如何“消除痛点”,实现工程进度和安全作业“双赢”呢?

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一分部总工马慧华表示,项目部通过广泛讨论和专家评审,确定了海中引桥墩身现浇改预制的方案,即化海上施工为陆地施工。

马慧华解释:“预制墩身在跨海铁路桥梁领域的应用尚属首次,墩身工厂预制、现场吊装的做法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作业量,也降低了人员海上作业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质量。”

“清淤、承台提高和墩身改预制等施工方案的优化和完善,为项目施工铺平道路,也为今年的冲刺大干打好了基础。”蒋本俊说。

2023年10月29日,海上第一个承台6号墩承台浇筑混凝土。

02

穿透管理,数字赋能

“以问题为导向纵深推进项目标准化建设”和“以效果为目标不断深化项目管理全贯通”,是项目管理的两大主线。

大桥工程海上战线长9.8公里,施工所需的大型机械设备、工程船舶众多,施工组织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鸟瞰图(效果图)

如何发挥“集团公司指挥部+分部”管控合力,如何在如此复杂的建设环境中进行科学施工组织,又如何防范海上施工安全风险?

针对这一连串问题,项目部推出了“网格化工区+融合式标准化班组”和海上数字信息调度指挥中心两个“法宝”。

网格化工区,顾名思义,即将项目部漫长的海上战线划分为数个片区,并在各个工区设立基层管理单位,做到对项目基层的穿透管理。

“融合式标准化班组是我们现场主推的一种管理模式,按工程作业需要、工人工种等,把工人队伍打散再重新建制化,将我们的管理人员沉入基层单位,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支部建在连上’。”蒋本俊说。

融合式标准化班组,就像是扎根土壤的根茎,将“大桥根须”延伸到“现场土壤”的最末端,确保项目现场的执行力。

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一分部书记辛海蛟表示,海上施工组织的难点在于信息不畅通,很多现场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样的情况不断累积就会耽误工程工期。

“融合式班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将管理层扁平化,通过将管理人员下放,一些小问题可以做到当场沟通解决,有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同时现场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管理人员逐层反馈,为项目决策提供支撑。”辛海蛟解释道。

提高管理效能,除了制度先行,还离不开“智慧大脑”的支撑。

城市里有交通指挥官畅通出行,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依托BIM信息管理平台,也打造出“海上指挥官”——海上数字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海上数字信息调度指挥中心

海上数字信息调度指挥中心拥有海上施工调度、水上作业平台安全监管、智慧监控等模块,只需轻轻一点,现场施工画面、水文气象信息、船舶位置等海量信息都会在屏幕上实时显示,为海上监控指挥、生产调度、船舶防搁浅管理等提供可视化支持。

杭州湾跨海大桥中航道桥81号主塔墩现场,通苏嘉甬高铁站前3标二分部副经理杨文杰点开手机上的信息中心平台,轻点几下就调出了数天内的潮流涨落高度变化及对应时间表。

“看到没,现在的时间是下午4点多,到5点时水位就到2米多了,这就是警戒线,水位再下降的话船就没法走了,有搁浅的风险。”杨文杰说。

大桥81号主塔墩从开始建设到首桩开钻,仅仅用时150天,这样惊人的速度离不开这位运筹帷幄的现场负责人,杨文杰也因此受到了业主的通报表扬。

杨文杰表示,对于在海上施工平台的他们而言,物、机、料、人的运输和周转都要依赖船舶这一“海上生命线”,海上数字信息调度指挥中心提供的水文数据、船舶信息等,对施工现场的诸多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超级大脑”外,指挥中心还拥有一双“千里眼”,能够智能监控施工现场并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警示,助力项目安全管理。

03

做好保障,凝心聚力

“嗡嗡嗡……”

嗡鸣声中,一道黑色身影自杭州湾潮水之上飞过,四只巨大的机翼撕开空气,徐徐降落到一分部“停机坪”前。

一分部技术员袁俊焰一只手提着一块案板大小的电池,熟练地为无人机换上,与此同时,食堂的工作人员也推出了装满盒饭的保温箱。

将保温箱和无人机连接好后,袁俊焰盯紧屏幕,手指拨动间,机翼舒展,“头等舱”上的保温箱开启了它的空中之旅。

运送盒饭的无人机即将起飞

“用无人机运送盒饭,来回一趟也就5分钟左右,一次可以运送20份,饭到工人手里还是热乎的呢!”袁俊焰说。

280作业架次,1158千米作业里程,48.8小时的作业时长。

这是自2023年11月6日以来,一分部用无人机运送盒饭代替交通船运送盒饭的飞行数据。

据悉,为了让海上作业工人吃上热乎饭,一分部斥资20余万采购了一架专用运输无人机。

“以前我们用交通船运送盒饭,来往时间超过30分钟,并且受天气和潮流制约,经常不能准时送达,换成无人机后情况就好了很多,只要不是6级以上的大风天气,一定能够将热乎饭送到工人手里!”辛海蛟说。

海上施工不比陆地施工,环境更加复杂和艰苦,因此项目部一直将海上职工的生活保障放在重中之重。

“杭州湾讲堂”第一课正式开讲

辛海蛟表示,除保障工人吃上热乎饭外,一分部还在9号墩平台上为工人设置了幸福驿站。

驿站活动室内,不仅有阅读区、健身设备、按摩椅以及茶水台等,还别出心裁地为工人们设置了一个K歌小屋,缓解他们日常工作的压力。

在中航道桥施工区,82、83、84、85号墩的海上施工平台紧密连结,在波涛汹涌的杭州湾上打造出一座“钢铁岛屿”。

“岛屿”之上,崭新的住宅区内,一排排整洁有序的白色板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房间内空调家电一应俱全,这里是二分部为海上作业工人打造的“海上之家”。

“我们为工人们打造的小家完全实行物业化管理,每个房间都达到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水平。”二分部副经理穆小龙说。

“海上之家”就像是一个微型社区,活动室、休闲室、谈话室等一应俱全,并且社区实行大食堂模式,工人职工一起吃,大家同吃、同住,同生产、共奋斗。

“在茫茫大海上,工人们的心情容易浮躁,给他们落实好保障,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项目建设奋斗出力。”穆小龙说。

04

向湾图强,向高而攀

回首征途千重浪,翘首前路万木春。

2023年,通苏嘉甬项目团队取得了“突破一大许可,实现两桥开钻,三大方案优化”的巨大成果——即除浅水区海事许可、清淤倾倒许可外,其他各类施工许可均已办妥;北、中航道桥海域超长钻孔桩施工取得成功实践;三大方案优化取得积极进展,为项目“大干快上”铺平道路。

2023年3月10日,大桥海上首桩开钻

2024年,是通苏嘉甬项目的攻坚年和关键年。要完成两座航道桥基础围堰施工、65%的海中引桥钢管桩基础施工,启动80米跨箱梁和装配式墩身预制架设,年度产值计划达20亿元,可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我们不仅要造一座桥,还要赢一片市场,育一批人才,树一种精神,立一个志向,创一座丰碑,打造出立于当今、传之后世的桥梁精品。”蒋本俊强调。

针对繁重的生产任务,项目管理团队抽丝剥茧,“三管齐下”做好今年生产管理工作。

锚定目标、快速施工,全力冲刺全年任务。项目部根据方案优化全面修订实施性施组,制定了2024年行动方案,按月度分解进度指标,明确各类资源配置、技术协调管理等保障措施和风险管控对策,以工作清单压实责任。同时,积极开展“六赛六提升”劳动竞赛和“红船辉映杭州湾,勇立潮头当先锋”党建主题活动激发一线员工工作热情,促保工期节点期到必成。

标化引领、创效创誉,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围绕“精品工程、智能建造”这一主题,以纵深推进标准化和穿透式基层管理为主要抓手,在确保进度、安全、质量、环保全面受控的前提下,着力打造80米跨预制梁“新梁王”智慧梁场、海中特殊桥梁智能建造等示范点,全面提升品牌形象。

智慧梁场

从零开始、向零奋斗,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重点聚焦“安全质量、流动性、合规经营”三大风险,从理清关系、压实责任、科学评价、细化对策、强化教育、提升技能、过程督导、及时奖惩等方面做深做实,确保项目行稳致远。

在通苏嘉甬项目驻地下游约2公里处,“华夏第一古海塘”鱼鳞塘在潮起潮落中历经千载,拱卫故土。

这道抵御海浪侵袭的“海上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明人黄光昇创筑五纵五横鱼鳞塘,代表了当时海塘建筑的最高水平。

现如今

一座代表

当今桥梁建造技术最高峰的“钢铁巨龙”

即将在大桥人手中破水而出

与鱼鳞塘两相守望

万世永赖

原标题:《“潮”越千年!杭州湾上攻坚克难铸新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