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超界影像艺术节:看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
2024-05-03 10:4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五一假期,“超界影像艺术节Meta Eye Festival”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展。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此次影像艺术节呈现了纪实摄影大师马克·吕布的经典之作,也是马克·吕布的作品首次以户外装置的形式在中国展出。

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一生拍摄了无数中国主题作品,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代表作品有《马克·吕布:东方印象》《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等。

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以户外装置形式展出

马克·吕布自1957年起22次访问中国,在他眼里,中国是一片充满着神奇吸引力的土地。他用发自内心的悲悯,关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物,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变迁。

马克·吕布在出版的第二本中国影像画册《中国快照》的前言中写道:“我在中国走啊走,看啊看,拍了不少照片。我还喝了很多茶,听了很多当时官方冗长的报告……所到之处我看到并喜爱这些美丽的面孔、工具上的陈年铜绿、浩瀚又有些奇特的景观,到处都有一种尊严,取代了上世纪几乎整个民族的耻辱。”

此次“超界影像艺术节Meta Eye Festival”展出了马克·吕布创作的巴黎、安徽黄山、上海三个主题单元作品。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巴黎

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匠

巴黎是马克·吕布生活了逾60年的地方,在这一单元的作品中,艺术家捕捉生活在巴黎的人们,他们身份多样,有在埃菲尔铁塔上工作的油漆工人,有顶尖设计师和演员名流,也有聚集在凯旋门庆祝国家盛典的人们,他们的身影活化了关于巴黎的种种印象。

《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是马克·吕布最著名的系列照片之一,拍摄于1953年的巴黎。照片中正在粉刷铁塔的工人,如同栖息于塔间的舞者。法国摄影师布勒松也曾赞赏马克富有几何感的眼光。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黄山

马克·吕布曾经在半个世纪中往返中国20余次,并在1983年第一次去到黄山,富有神秘色彩的黄山对马克·吕布来说充满吸引力,山峦景观变幻莫测,他的取景器捕捉了仙境般的黄山。马克·吕布镜头下的黄山犹如中国水墨画。

马克·吕布的拍摄手法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纪实摄影界占据了主导位置,并产生了恒久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捕捉了时代的变迁,也映射着中法建交60周年的历史性意义。2016年马克·吕布去世后,他的摄影档案遗赠给了巴黎吉美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上海

在城市商业飞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和千禧年代早期,马克.吕布将镜头对准上海这座崛起的现代东方都市。城市里穿着时髦的行人、将汽车搬上屋顶的广告、黄浦江边的一隅、浦东新区钢铁森林的剪影,这是他的眼睛和镜头所观看到的上海。

上海作家btr以复古报刊亭形式策划“艺术阅报栏”装置

本届影像节还邀请了常驻上海的作家、艺评人btr特别策划前滩太古里艺术“阅报栏”,展出艺术家的城市漫步摄影作品与随笔。btr还将作为发起人,通过社交媒体征集观众关于旅行奇遇和爱的主题摄影作品共同展示。荷兰艺术家马琳·斯鲁威茨同样为这片场域增添了艺术气息。她以前滩太古里的标志性地点为灵感,首次在中国创作户外景观装置,邀请观众用全新的眼光观察城市。

荷兰艺术家马琳·斯鲁威茨的户外装置作品

据悉,5月中旬前滩太古里将于RE:charge焕活空间多功能厅特别呈献“影像之夜”艺术现场,邀请多媒体数字艺术家和音乐人共同参与。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户外全开放式影像艺术作品展区与互动体验,将影像艺术融入生活,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新动力。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