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图东馆《书象》展:金宇澄丁乙等艺术家展现书籍万千气象
对⼤多数⼈⽽⾔,书籍的基本功⽤是获取知识,然而把目光放到书籍设计装帧上,会发现将好的书籍设计称为一门艺术并不为过。5月1日,《书象》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2号展厅开幕,梁铨、金宇澄、丁乙等25位艺术家携50余件艺术作品参展。
展览现场
策展人孙净介绍,展览由书之图像、珍本集美、印物之用三个版块组成,从书籍图像的具象到文本的抽象,延展到装帧设计的审美趣味,以及印刷的前世今生,勾勒出书籍的万千气象。
“书之图像”通过绘画、摄影等作品展示书籍的形态、结构、纹理等特征,启发观众对书籍各种形式的认识。
艺术家眼中笔下的书像各有逸趣。梁铨是中国最早当代抽象水墨的实践者,书在他笔下被抽离为横竖点圈在墨色和纸张过渡晕染出无形的圭臬。
金宇澄《糕点》
金宇澄作为小说家,对于书籍的理解更具独特视角,无处不在的隐喻与好奇,文字和绘画叠加融合出全新的哲思写画,近年佳作迭出,作品本身极具跨界文化标识。
丁乙《花样册》
丁乙在中国传统册页本上的绘画一方面暂缓了单个画面对于构图逻辑完整性的追求,转而使作品面貌变得轻松活泼;另一方面,册页需要观众用足够的耐心一页页、一段段地体验作品,传统的阅读方式映照着历史和时间的流逝。
彭剑 《山内山》 198×96cm 纸本设色 2014
艺术家彭剑将传统古籍和现代书籍密布堆叠,衬以几何色块或图形阵列,亦古亦今。
梁浩通过对文字、书本图像与艺术史上垂名的艺术家及其图像的引用,围绕着手、凝视和思考的动态关系展开创作。
《乔叟集》 1898 摩洛哥山羊皮,立体竹节书脊
“珍本集美”聚集了时间跨度从1846年至1950年的10册西文珍贵古籍。其中1896年出版的《乔叟集》是英国艺术家威廉·莫里斯耗时四年的宏幅巨制。该书文字采用乔叟体兼带特洛伊体,并附有前拉斐尔派成员爱德华·伯恩琼斯绘制的木刻版画,限量425本。此书在世界印刷史上是为数不多的享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书籍之一,也是首次在国内公开展出。
《鲁拜集》 1908 摩洛哥山羊皮彩皮装帧
《鲁拜集》采用彩皮装帧,技巧高超。该书1859年刊印初期被低估,直到1861年被当时著名前拉斐尔派艺术家但丁·加百利·罗塞蒂积极推荐后被广泛阅读。本书插图绘制者是新艺术风格插画家吉尔伯特·詹姆斯,他的作品具有象征叙述性主题和浓郁东方情调。
印刷和书籍互为物质载体。“印物之用”展示了两者从诞生到紧密关联的历程。从手绘、手抄本到印刷书,字体、排版、色彩、制版、材料等系统协调整合后所呈现的艺术审美决定了整本书的调性。
周小英 湖上草题跋书法原作 纸书 ; 套色定制成书
周小英和彭磊合作的海内孤本《湖上草》手写原本摹刻和制版,唤起了传统书籍制版的复兴趋势。作为书家,习字是周小英的日课,个体的书写输出则是她将书籍校勘融合文字理解转为当下的自我艺术实践。
邵仄炯、邵刚《观书有感》2024 透明有机玻璃柜 , 电子纸屏幕
我们生活在无法回避的电子书时代,电子纸作为传统纸质书的一种替代,在环保和阅读的便利性上优势明显。《观书有感》是邵仄炯、邵刚和E-ink电子纸技术合作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从朱熹诗词提取了古人阅读心得,通过28片屏幕解构出书法、水墨画、活字印刷、雕版的艺术意象,展现了艺术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视觉体验。
展览现场
除了艺术家身份、艺术作品的跨界合作,本次展览场地亦属于一次跨界尝试。孙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是一场本该发生在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但在策划过程中,她机缘巧合来到上图东馆,对这座全新的场馆感悟良多,“在古埃及时期,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并行模式,犹如孪生孕育的文明之子。在古希腊时期,图书馆的部分功能涵盖了博物馆的功能,也会展示文物、珍稀文献资料。图书馆和博物馆、艺术馆,本身就是文明的两个重要路径。”事实上,上海图书馆2018年的大展《缥缃流彩》即是从古籍装帧艺术角度呈现书籍艺术之美。
由此,孙净开始尝试在上图东馆的展厅内做一场与书籍相关的艺术展。上图东书籍环绕的场域,也与展览产生联系,为展览赋予更多意义。“这个展览叫《书象》,除了书籍的图像,我希望构建一些关于书籍的更立体的东西。”孙净认为,艺术家们用多种材料、手法做出的创作尝试,以及他们在艺术作品中倾注的情感,带来了多层次的丰富性。例如,金宇澄在一众艺术家中身份特殊,他首先是一名作家,而后才是一名绘画艺术家,在这个跨界的过程中,他对书的理解与情感和其他人并不相同,这也反映在他的创作之中。
“希望观众通过这次展览,能够了解书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在书籍和艺术重叠的当代语境中撷取书籍艺术的片羽吉光。” 孙净表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