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洋瓷与华彩,世博会博物馆新展精美广珐琅
4月30日,由世博会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推出的“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在地处上海黄浦江畔的世博会博物馆开幕,展出136件/套广珐琅,同一种器物,不同的称谓(洋瓷与华彩),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作为17世纪晚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艺术形式,广珐琅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融汇中西的过程,再现了当时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展览通过广珐琅这一特殊媒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文化由西方传至东方,再由东方反馈影响西方的复杂过程。从“交往”到“交融”,再到“交流”的叙事结构不仅呈现了文化交融的过程,也反映了文化影响力的双向流动。这种双向交流的历史轨迹,为理解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视角。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源自西方的“洋瓷”,融合中国工艺重新创造后,又被西方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彩”。同一种器物,两种不同的称呼,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印证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
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博馆本身具有促进国际交流的使命,可以说是基因决定,中西融合一直是我们的一个特色办展方向,此次有幸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作,以广珐琅这一特殊载体,继续将文化交流的概念做深入研究和展示,加深观众对文化交流多样性和可能性的理解。”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深入探究珐琅工艺与文化内涵
作为两种文明交融的产物,广珐琅以精湛的工艺、细腻清澈的色泽和质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广珐琅包含有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种类。目前仅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其余皆已失传。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每一件珐琅器物都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展览探究 器物表面的精细图案和装饰,从每一处细节和每一笔勾勒之中,讲述它们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背景和故事,为观众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
从珐琅器物表面的精细工艺与图案,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时代背景与故事,观众在这一“小而美”、“小而深”的展览中,得以探索中西交流的历史痕迹,同时沉浸于展品所传递的宫廷生活、民间生活、神话传说与传统习俗的多彩世界。
打造融入生活的美展
展览为每个单元设计了不同的主题色彩,展品融入在特定的色彩背景中,形成一幅幅愉悦感观、触及心灵的唯美画面。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交往”—来自西洋的“瓷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广州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这一历史背景下,西方的画珐琅技术得以传入中国,并在广东地区迅速发展。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广东烧制画珐琅的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该单元通过绘画作品和背景解说,带领观众回溯到康熙开海后的广州口岸,感受那个时代中西文化接触与交流的历史氛围。通过一系列绘制有形貌奇特、似中又西的西洋人物形象的展品,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在技艺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这一单元,观众可以感受康熙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境况,以及中国工匠对西洋技艺的学习与掌握。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第二单元“交融”—“洋瓷”上的中国画,重点展示广珐琅的发展及广彩的形成。一些广匠将西方的画珐琅工艺与中国画的精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铜胎上重现了花鸟、山水、人物等中国画的传统题材,坚硬的铜胎与中国画的细腻笔触和层次感,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尚。
观众在此单元可看到广珐琅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痕迹,尤其是中国绘画技法在珐琅工艺上的应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纹盘》和《开光庭院人物图瓶》等作品,融入了中国花卉、山水和人物画等元素,展现了中西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是中西文明如何在广珐琅上实现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该单元还展示了广珐琅受到了中国瓷器艺术的深远影响,以及广东与宫廷之间交流的历史。缠枝卷草纹的运用,体现了广珐琅与元明瓷器的紧密联系。十八世纪有众多广珐琅匠人参与了宫廷画珐琅的制作,他们的技艺和风格对宫廷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透明珐琅的创新则是广州对珐琅工艺的重大贡献,尤其是硬透明珐琅的制作技艺,虽然现今已失传,但其曾经的辉煌仍让人赞叹。而广彩瓷器的诞生,则标志着广珐琅艺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散,它不仅借鉴了广珐琅的技术,更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这一单元的展览不仅是对广珐琅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其艺术性与创新性,成就了当今广珐琅艺术的美学价值,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技艺融合过程的深入解读。通过这些精美的展品,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文化交融的美妙和艺术创新的力量。
第三单元“交流”—来自中国的“华彩”,讲述广彩回流到西方后对世界的影响。广珐琅作为清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其制作和流通不仅严格遵循宫廷规范,体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而且也积极适应海外市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入贡宫廷的广珐琅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端庄的风格,反映了皇家审美和工艺水平的高标准;外销至欧洲市场的广珐琅,设计融合了西方的使用习惯和中国的传统美学,成为18世纪“中国风”流行的重要载体,对欧洲的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折枝花卉蔬果纹提梁壶连兽足炉》等作品,讲述了经过中国化的广珐琅如何返回西方市场,并影响其他地区。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现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珐琅的制作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工匠和商家开始创建自有品牌,推动了广珐琅艺术的创新和传播,使其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布局和丰富的展品,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交融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一个双向互动、互相影响的过程。这种理解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和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部分展品鉴赏
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 清雍正或清乾隆早期
云龙纹西洋妇孺图高足碗 清雍正或清乾隆早期
碗心绘有西洋妇孺图,碗外壁施胭脂红釉。胭脂红色的起源可追溯至十六世纪的欧洲,但广珐琅的施彩方式采用了景德镇瓷器吹釉工艺,体现了欧洲色彩的东方诠释。仔细观察釉面,有无数细小颗粒均匀分布其上。
花鸟纹盘 清乾隆或清嘉庆
花鸟纹盘 清乾隆或清嘉庆
花鸟绘制最能体现匠人手艺高低。此件盘心绘山茶锦鸡图,枯叶描绘尤为传神。口沿处绘蜀葵、牡丹、菊花和洋花。盘底则以洋花为中心,外壁饰有牡丹、月季、蜀葵,以及天牛、蚂蚱和蝴蝶。
碧筒杯 清乾隆或清嘉庆
碧筒杯 清乾隆或清嘉庆
碧筒杯被文人尊为最雅酒具,其花茎内空,直通底部,以作吸水之用。碧筒杯多仿制荷叶形状,此杯变荷叶为牡丹,匠心独具。苏轼有诗云:“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洋瓷与华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
地点:世博会博物馆(上海)
展期:2024年4月30日-7月21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