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五一”机票酒店预订价格齐跌,但境内游多点开花:小城市也火起来了

澎湃新闻记者 唐莹莹
2024-05-01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地产界 >
字号

“五一”假期进入倒计时,“机票跳水”和“退票”等词条在社交平台被广泛讨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搜索发现,4月30日,“因为天气取消了五一”出游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受多地“五一”风雨天气的影响,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示“下雨天出去玩不太舒服”。

此外,也有不少游客在临行前因“机票跳水”退票重买。

有网友称,退掉的机票扣了手续费后重新订,少了500元。还有网友表示:“我一家三口,原价2300元,退了后重买,省了700元”。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笔记中显示,其两次截图的上海至呼和浩特的往返机票价格分别为2605元和933元,差2.79倍。其中两个往返行程的航班都是东航航班,去程为同一班次,回程班次不同。

该网友在自己笔记的评论中表示其“维权成功,差价手续费已全部退回”。

但也有网友表示,亏了1800多元,航司和客服都不给退。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受天气影响,个别城市的航班受到影响,符合航司退票规则。还有一些通过在线旅游平台购票的消费者在购票时选择了包含服务礼包的,也可享有相应的退票服务。

“五一”旅游市场人均预订量与人均预订金额双双增长

不过,澎湃新闻在采访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和酒店的过程中发现,今年“五一”旅游市场整体来看是“量升价跌”。

从订单量来看,各地“五一”假期旅游出行市场迎来预订热潮。

据美团数据,截至4月24日,“五一”假期文旅预订单量(含景区、住宿、交通等)周环比增长超190%,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广州、武汉、南京、青岛为全国TOP10热门目的地。去哪儿平台上,截至4月24日,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比去年增长近1倍。飞猪数据则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国内游多项服务预订热度继续大幅超越2019年同期,人均预订量和人均预订金额双双增长。其中,跟团游预订量翻了1倍,租车预订量增长5倍以上。

另据房车生活家的数据,截至4月中旬,“五一”期间平台上房车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0%,近一周预订量环比增长超120%,平均预订时长为4.8天;房车旅行产品预订量增长超130%。

住宿方面,据锦江酒店(中国区)经营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五一”小长假的综合预订率较去年同期的预订进度增长超6%,整体预订走势良好。途家民宿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全平台热门城市预订量平均比去年增长两成,成为民宿最火“五一”。

还有不少游客选择“请3休9”的拼假策略,带火了国内外长线游。

途牛的报告显示,在出游距离上,今年“五一”假期,国内长线游是更多游客的选择,出游人次占比达46%;出境游热度增长显著,出游人次占比为31%。

美团数据显示,西安、成都作为西北、川西环线游的热门起点城市,“五一”文旅预订热度位居全国前十。“五一期间我们以四川的长线游玩线路为主。今年九寨沟、川西线路很火,沿线住宿基本上是一房难求。”四川一旅行社介绍说。

飞猪的报告显示,今年“五一”出境游迎来预订高峰,相关服务预订量在去年快速反弹的基础上,创下接近100%的强劲增长。

“五一”机酒预订“量升价跌”,国际机票人均购买价格同比下降19%

不过,整体而言,今年“五一”假期,机票和住宿的价格均同比下降。

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五一”假期热门城市机票平均支付价格同比降低5%。同程旅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下午2点,“五一”假期国内机票平均票价同比降幅约为10%。

不过,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局部热门航线的票价较去年同期仍有不同幅度的上涨,一些支线的票价较去年同期上涨超50%,票价整体上有升有降。

同程旅行的报告指出,从需求来看,今年“五一”假期民航出行需求整体保持高位,假期的机票均价相比节前一周的均价有超过20%的上浮,部分线路较节前一周均价最高有超过100%的上浮。

同程旅行方面表示,根据相关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国内航班起降架次较2019年同期有超过30%的增加。假期期间航空运力的增加,进一步提升了民航出行的性价比,有利于激发人们的长线出游意愿。

国际机票同样迎来下降。飞猪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国际机票人均购买价格同比下降19%。

“五一”假期国内的住宿价格也有不小幅度的下降。去哪儿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五一”期间热门城市酒店平均支付价格同比降低15%。

澎湃新闻从多家酒店方面了解到,今年“五一”假期不少区域连锁酒店的价格低于去年同期。某酒店集团的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截至4月29日,今年“五一”假期期间该集团旗下酒店的日均房价同比减少约7%。

机酒价格缘何下降?供应链恢复致供求关系趋于合理

某上市酒店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澎湃新闻,据其内部分析讨论,导致今年“五一”酒店均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需求所致。一方面,去年的“报复式出游”不仅包括个人旅游,还包括商务出行,因此多地酒店的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去年的供应尚未完全恢复,因此也出现一定程度“供不应求”的局面。两个因素叠加造成了去年“五一”酒店价格大幅上涨。

“比如我们旗下某地区的一家酒店,由于去年该酒店有一部分客房仍在装修,所以开放的并不是酒店内所有的客房,今年所有的客房装修完全部开放后,这家酒店的门店出租率是不升反降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家酒店的经营情况不好。”上述酒店人士表示。

途家民宿的报告也显示,随着市场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强和整个民宿供应链的全面复苏,优质民宿供给量持续增加,今年“五一”民宿价格较去年持平,部分热门城市均价同比下降10%左右。

途家民宿首席商务官刘杨分析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民宿行业实现从复苏到增长。目前供给端已全面恢复,有能力在假日期间提供给客人多样的住宿选择。”供给端的增长,也让民宿价格更实惠。据刘杨介绍,五一期间,途家平台热门城市民宿价格同比去年都有了小幅下降,如重庆下降了12%、北京下降了17%、福州下降了22%。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预订量来看,今年“五一”期间旅客量将超过2023年,但热门旅游城市长沙的机票、酒店平均支付价格下降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与2023年相比,航班量、酒店房间量均有增长,是供应链恢复后,供求关系趋于合理;二是在旅游平台、商家和市场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些恶意涨价、哄抬价格的不良商家被淘汰,旅游市场环境更健康;三是随着出境游的恢复和越来越多小城市被发掘,旅客不再扎堆大城市,缓解了大城市的压力。

此外,肖鹏强调,如4月30日下午,5月1日上午和5月5日的出行高峰时段,热门航线机票价格并未明显下降。

“五一”境内游“多点开花”,小城市热度远超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五一”假期国内城市“多点开花”,一些小城市的热度远超去年同期。

途家民宿的报告显示,今年“五一”没有冷门城市。

“去年只提前3天,今年提前20天就订完了。”福州平潭某民宿房东表示。在途家平台上,凭借蓝眼泪奇观,福州一举成为“五一”全国最热门城市第二名,仅次于重庆。

截至4月24日,途家平台上,景德镇88%的民宿已售完,大同86%的民宿已售完,平潭83%、淄博78%……虽然部分热门城市民宿预订量已超库存八成,但未出现诸如去年“五一”期间淄博一房难求的情况。

锦江酒店(中国区)的数据显示,在一些重点旅游省市的酒店已经出现了预订饱和的迹象,其中景德镇、张家界、黄山等受到中外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综合预订率已经接近80%;去年受到追捧的淄博当前热度不减,预订率也已接近70%;此外,杭州、泉州、南京、武汉、福州、扬州、西安、长沙、北京等传统热门旅游地,综合预订率均已超过50%。

华住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成都、重庆酒店的预订率同比增加了3个百分点。“新晋网红”天水的酒店预订率同比增加了10个百分点。此外,三四线城市火热,如景德镇市、呼和浩特市、汕头市、中卫市等,今年“五一”的酒店预订率同比均增加了超10个百分点。

美团数据则显示,天水、正定、淄博、台州、柳州、潮州、延吉等以美食为特色的城市住宿预订量增幅明显。以正定为例,近两周,“正定夜市”的搜索热度比前两周增长13倍,20-35岁的消费人群占比超六成,“正定夜市美食”“正定夜市住宿”等成为高频搜索关键词。浙江台州也是五一“味蕾游”热门小城。据美团数据,截至4月24日,台州地区“五一”期间的住宿、门票等旅游预订量周环比增长超220%。

此外,受天气影响,个别“五一”期间不下雨的“小太阳”城市热度近期明显上涨。

携程数据显示,包括东北的哈尔滨、沈阳、大连,华北的北京、天津、呼和浩特、郑州,华东的济南、青岛、烟台,西北的乌鲁木齐、银川,西南的昆明,华南的三亚、海口等近一周累计搜索热度环比上涨超三成。其中,呼和浩特热度大涨470%,哈尔滨、北京、天津的热度涨幅均在30%以上。

携程平台上,近一周三亚酒店假期订单量环比增长130%、乌鲁木齐订单量环比增长90%、昆明、天津、北京等多地有不同程度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目的地为“小太阳”城市的多条航线票价较上月同期还有明显降幅,想“捡漏”好天气的旅客们可及时下手。如上海-三亚近一周的单程含税均价比上月下降60%,厦门-北京、成都-济南、上海-大连等航线均价环比降幅均超过30%。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