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杭州十位小学校长谈教师惩戒权:表扬要真诚,惩戒不能是发泄

戴欣怡 陈宏程 梁建伟/钱江晚报
2018-12-10 09:23
教育家 >
字号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杭城的一位公办小学校长对记者说,学校教育没有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

记者采访了杭城10位小学校长,每一个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相同的观点: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缺一不可。

只是,现在时代变了,以前代表教师惩戒权的教鞭被锁进了柜子里,戒尺也没有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惩戒方式,让教育的这种手段能在老师、家长之间达成共识,这将是一个重要课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如此,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必须要让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明白,在惩戒学生这一点上,他们可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去掂量把握这个度。说实在的,要把这个分寸拿捏准确并不容易。

两所小学的调查:超七成家长赞成惩戒,但不能打手

学校惩戒权的弱化,或者说老师被迫放弃惩戒这种教育手段,家长的一些做法是主要原因。很多老师都采取“不惩戒学生”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难道孩子犯了错,家长不希望对其进行惩戒吗?

记者在杭城两所公办小学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发现:73%的家长认为,老师在学校里可以惩戒学生。

75%的家长不接受老师对孩子实行打手等有身体接触的惩罚。25%的家长接受老师对孩子进行打手等惩罚措施,认可恢复戒尺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教育惩戒手段,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管教,相信老师可以把握惩戒的轻重。在支持的这部分家长群体中,80%是爸爸。

不支持老师对孩子进行打手这种惩戒方式的家长群体中,大多数人表达一个观点——罚站这样的惩罚方式是他们的底线,但时间不能过长。

为什么一边支持学校、老师对孩子进行惩戒,一边又不希望采取相对严厉的举措呢?大多数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太敏感了,他们担心老师过于严厉的惩罚,会对孩子造成预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希望老师在大多数时间里态度和蔼。

有一条所有的家长达成了共识,教师在对孩子进行惩戒之前,要先和家长进行沟通。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惩戒,他们会有意见。

小学校长的建议:老师得硬气,学校建立惩戒条例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认为,奖励和惩戒都是教育手段之一。不同的孩子,或者同一个孩子在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表现,都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俞国娣说,没有一种教育手段是通用的,也没有一种教育手段,对每个学生管用。她认为,表扬要有度,是真诚的;惩戒也要有度,是出于爱,而不是发泄。

现在一些家长反对学校的惩戒,源于个别老师的惩戒手段或是冷热暴力行为;或是不良情绪的宣泄。“真正有效的惩戒是有设计的,有预见性的,有结果的期待,而不是动物性的,过程中是有调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俞国娣说,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惩戒,一是立规矩,二是知是非。孩子犯错了,不守规矩了,就得受到惩戒,这是让他遵守一种规则,培养一种自控能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和是非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不痛不痒的表扬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俞国娣强调说。

不过,俞校长反对戒尺再进校园,她认为肢体上的伤害是不可取的。她支持学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惩戒这一点上要强硬一点,“老师得硬气,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进行惩戒,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行为;当然,家校沟通很重要,老师要取得家长的信任,只有赢得家长的支持,这种惩戒就可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俞校长向记者介绍了一件前不久她自己处理的事:有个学生控制不住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乱发脾气,把同学抓伤了。“我对他进行了惩戒,停止他半天的实践活动,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把孩子带回家”。这样做,既体现了惩戒在教育中的作用,也践行了家校合作的理念。

怎么样对学生进行惩戒,杭州天长小学的校长楼朝辉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天长小学在五六年前讨论过这个问题。”

楼校长说,他有一把戒尺,木头做的,是当过校长的长辈传下来的,“我20多岁时用过,拿来威吓学生,还打过学生手心。这把戒尺已经30年没用了。”

楼校长说,中国的惩戒制度有历史背景,这是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我们有戒尺、面壁这些词,中国人认为,教育就是教化与规训,规训在前,教化在后。”

楼校长说,教鞭的消亡导致一个结果,教师对于惩戒学生的界限变得模糊,不知道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替代。所以,重新认识惩戒手段,将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目前,中国的学校还没有对惩戒权上升到可操作性、机制化的条款,中国的小学校规没有惩戒条例。学校、老师对学生做出惩戒是一把双刃剑,对老师来说他要承担更多的教育风险、争议,学校面临难以应付的法律事件。”

他认为,“惩戒是最后的约束方式和力量。现在最好的方式,是每所学校建立适合自己的惩戒条例,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

(原题为:《惩戒是必须的,可到底度在哪里》)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