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城市志|山海牵手,一座副中心城市的“破圈”之道
绵阳城区四山环抱、三江汇流,是一座山水交融之城(刘华伟 摄)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需要时代和政策的际遇,也从来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最近,在重庆召开的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群,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背景下,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名副其实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第三城”,和四川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绵阳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目光。
但在政策垂青的同时,近年来,这座看似不显山露水的内陆之城一直在主动谋求“出圈”,积极向外推介和展示自己。
最近的一个动作是,日前在杭州正式开启2024绵阳市“文化三推”活动杭州行推介会。这是继上个月底“文化三推”厦门行之后,绵阳一个月内的“又下一城”。
何谓“文化三推”?它是指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产品推销,侧重的是城市文化、文旅的推介展示。而2022以来,绵阳已在厦门、东莞、苏州、佛山、无锡、宁波等多座城市开展了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三推”活动。
从“三推”到“文化三推”,从“绵品出川”到“文化出川”,从海峡西岸到珠三角,再到长三角,如此执着于全方位走出去、寻求持续“出圈”的城市,放眼国内,并不多见。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将文化作为“出圈”的着力点之一,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自信,或许也是找到了一种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城市“出圈”新路径。
绵阳三江半岛 (杨建 摄)
01
绵阳与杭州,看似山海相隔,但彼此实际上有着跨越千年的文化连接。
一千多年前,李白从绵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首到杭州时留下“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的名句。17年后他再到杭州,挥笔写就的“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名句,至今被人传颂。
这次推介会,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对“诗仙”于千余年前为两座城市铺垫的缘分的一种回响。绵阳抓住这一历史机缘,将杭州作为“文化三推”的重要一站,也是对自身丰厚文化资源的一次恰到好处的挖掘和利用。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说到绵阳,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它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名号——这代表的是一种“硬实力”。但实际上,这座城市在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软实力”,同样不俗。
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绵阳,本身就是一座人文之城。它流淌着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传说,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还孕育了欧阳修、文同、李调元等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杜甫、王勃、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进入近现代,它又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
可以说,绵阳既有悠远神奇的禹羌文化、独具魅力的嫘祖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还有风流典雅的李白文化、“两弹一星”精神和三线建设精神蕴含的家国文化,又有日新月异的工业科技文化。近年来,绵阳的文化符号还不断推陈出新,如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在全国多地上演。
同时,绵阳还是生态之城。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绵阳森林覆盖率、国土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6.13%、70.5%。
这里要普及一个“冷知识”: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的绵阳,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球近1/4,目前当地正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野生大熊猫第一市”的新名片已初具雏形。
这样一种绵延不断的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禀赋,正是绵阳敢于在全国多城开启“文化三推”的底气所在。同时,这也契合了当下各地拼文旅消费的大背景。
所谓“酒香还怕巷子深”,这般主动的文化推介,既有利于让外界认识和感知一个更加丰富多面的绵阳,也有助于将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旅消费,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
比如,在杭州,绵阳打造“熊猫赶场”线上销售平台,打破了线下的时空限制,拉近绵阳好物与全国的距离。随着线上商圈的扩大,商家入驻数比首站厦门行之后增加了5倍。
唐代四大名楼之一——越王楼,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02
不过,对于文旅经济的推动,还只是“文化三推”的一个表层作用。
众所周知,文化具有共享性和共通性。通过“文化”走出去,其实也是体现城市辨识度,并且最能打动人心,为城市赢得更普遍认同感的有效路径之一。
在今天,谈论城市,GDP、人口等显性数据似乎成为热点话题,并且由此也形成了诸多的概念:万亿GDP城市、人口千万城市等。
但实际上,无论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一座城市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或者说真正吸引人的,往往更多还是源自文化层面的细节。
比如,从国内来看,西安的盛唐文化,成都的休闲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等,都是这些城市别具一格的“灵魂”所在,也是各自城市外在吸引力和个性化“城设”形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从世界范围来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等国际大都市,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或者说人们乐于谈论它的,也多是城市“性格”、人文等方面的细节,而不是GDP和经济的发达程度。
这正是因为,只有文化才是最具共鸣性、共通性的语言。绵阳的“文化三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这一规律的顺应。
比如,在厦门,不少当地市民走进“文化三推”展场,与身处山水间的李白举杯邀月、围观羌绣文创产品制作过程、了解绵阳中医药文化发展脉络、学习原汁原味的梓潼木刻年画……在“路演时间”“秀丽山川”与“蔚蓝大海”开启了全新“对话”,绵阳用系列“宝藏级”文创产品诠释出底蕴厚重的城市之美。
同时,情景宣讲《记忆里的“两弹一星”》公益展演以及绵阳市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演出现场,也获得广泛好评。
在杭州,绵阳以“文化市集”的形式展示了北川羌绣、绵州扎染、绵州面塑、平武剪纸、鑫田粮艺、羌族草编等特色非遗项目,以及西汉人体经脉漆人、东汉大铜马、说唱俑、舞俑(均为复制品)等特色文物,组成了“流动的微型博物馆”。
此外,还设置绵阳馆、李白文化长廊、非遗体验区、江油馆、熊猫赶场、展演区六大展馆,让绵阳200余种非遗文创产品、农特产品遇上西湖美景,令不少观众发出赞叹:“人间天堂”今更盛,“诗意绵州”涌新潮。
可以看出,这样主动的、全方位的文化展示,不仅是推动绵阳文化“出圈”,对于帮助更多人从更多面、立体了解绵阳,进而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城设”,也能够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质上,这也是以文化为“桥梁”,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场景,让绵阳以一种更柔软的、也更亲近的方式“走出去”,并助力对外塑造绵阳全新的城市形象。
李白纪念馆
03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近几年如火如荼的“网红城市”打造实践。不过,虽然同样是主动推介自己,绵阳的文旅营销、城市品牌推广明显有别于一些网红城市的跟风“造热点”、“蹭热点”和拼单个IP的模式,它采取的是一种主动走出去且更全方位的自我展示方式,并将“网红城市”打造与城市的招商引资、产业合作、营商环境优化等充分结合起来。
比如,这次杭州行,绵阳除了举办“诗心艺境——何多俊李白杜甫诗意画百图展”,还举行了文旅资源推介会、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展销等一系列活动,首先让当地市民一站式、沉浸式体验绵阳的文化魅力,然后让体验过的游客成为城市的文旅推荐官,并将产销对接、产业合作、人才招引、供销网络拓展等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靠自己在网上吆喝。
可以说,从“三推”到“文化三推”,绵阳探索的是一种新的“网红城市”打造路径,它不追求突然爆火,而是“点对点”的绵绵发力,这种方式未必能一蹴而就地获得“泼天流量”,但却少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一面,多了一些踏实和稳重。
当然,“文化三推”既源自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但更是因为一种观念上的突破。这与近年来绵阳提出的“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以及“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的“五市战略”,形成了内在的呼应。
长期以来,如何在开放上实现大发展、大突破,始终是不沿边、不靠海的西部内陆城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绵阳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城市的产业、经济规模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要实现城市整体能级的大跃升,确保自身能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开放这一步尤其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绵阳推动“文化三推”,将文化确立为“走出去”的重要IP,这实际也是一种另辟蹊径和思维上的创新。它一方面拓宽了城市对外开放、“出圈”的边界和路径,另一方面,文化特色本身具有更吸引人、亲近人、打动人的特点,利于在短时间内增进外界对一座城市的全方位了解和好感,从而为其他方面的开放合作、资源聚集创造更好的条件。
近年来,各地“拼经济”的氛围不断强化。但是如何“拼”,本身需要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寻找到新方向、新路子,而不是单纯依靠过去的惯性,在“舒适区”内打转。
绵阳创造性通过“文化三推”的方式“走出去”,可以说为那些本身在综合开放度、影响力上没有中心城市那般优势的副中心城市,作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开放尝试。这或能够给更多希望“出圈”的城市以积极启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