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观香事·中国古代香文化精彩回顾
中国的香文化,历史久远,近可溯及汉代的博山炉,远可溯及三干多年前殷商时期“手执燃木”的祭礼,再远则有四干多年前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的陶事炉,还有6000年前城头山遗址的祭坛及更早的史前遗址的燎祭遗存。古代的香取材于芳香药材,也有各种配方,不仅芬芳馥郁,还能顾养身心,祛秽疗疾通窍开慧。
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皆用香、爱香、惜香,自西汉以来的两干多年间,中国的上层社会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上巳节期间,上海观复学堂开展了一堂魅力讲座《大观香事-中国古代香文化》。主讲西楼老师从中国香文化的初始开始讲起,从《尚书》典籍讲到《红楼梦》大观园,一同品味了那些和香有关的唐诗宋词,以及字里行间所传达出来的历史上的趣闻轶事。下面我们回到现场,看看精彩回顾吧!
第一部分讲座
先秦时期,熏香风气流行开来,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用法广泛流行。战国时已有了制作精良的熏炉“博山炉”, 其中有雕饰精美的铜炉,也有工艺精良的早期瓷炉。
进入西汉之后,生活用香又有跃进性的发展,自此一路成长,两千多年来长盛不衰。汉武帝前期,熏香及熏炉已在南北各地的王公贵族中广泛流行;到东汉前期,所用香药的种类已相当丰富; 魏晋时期,用香风气扩展到文人阶层;北宋时期已是“巷陌飘香”,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元明清时期,生活用香也得到了全面保持并有稳步的发展。
古代的香以芳香药材为主料,讲究配方,有多种养生功能。既用于祭祀, 敬奉天地、日月、先祖、神明;也用于日常生活,并且功用甚广,包括室内惠香、熏衣熏被、祛秽致洁、养生疗疾,等等。客厅、卧室、书房等室内场所,朝堂、府衙等政务场所,茶坊酒肆等公共场所都常设炉熏香。早在唐宋时期, 香就已成为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书办公有香, 参禅论道有香,吟诗作赋、抚琴品茗有香,天子升殿、府衙升堂有香,宴客会友有香,婚礼寿宴有香。
对文人士大夫来说,香更是生活中的必有之物,许多人不仅焚香、用香, 还广罗香药、香方,亲手制香,并从各个方面来研究香。例如,苏洵即有描写制香的诗:“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炷烧成玉箸粗…”此诗也是关于线香制作的较早记录。苏轼曾专门和制了一种“印香”(以调配的香粉框范成连笔的篆字形图案)送给苏辙作寿礼,并赠诗《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槃为寿》,诗文亦多写香。
黄庭坚物常自制熏香,还曾以他人所赠“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赠苏轼:“百炼香螺沉水,宝熏近出江南。”苏轼和之:“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黄庭坚复答,又有:“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
生活用香一直是推动香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从西汉的跃进到两宋的鼎盛,明清的广行,皆如此。可以说,熏香在西汉兴起之时即被视为一种生活享受、祛秽养生的方法。在“巷陌飘香”的宋代,香也有浓厚的世俗生活色彩, 其极端代表即南宋杭州的酒楼上有备着香炉的“香婆”随时为客人供香。
介绍完文人香与香有关的文坛轶事,西楼老师又引导大家一起对各类实物的香料认识,与赏闻。然后通过宋代相关文字资料中的记载,学习配香的节奏与制作方法。
第二部分手工坊
学完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就是欢乐的手工坊时间了。虽然香丸和香囊制作过程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此次参加活动的小伙伴们在活动讲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相互合作与互动交流,在愉快的氛围中,最后都成功完成了手工体验制作。
手工坊现场
现场手工坊
手工坊现场
手工制作的环节结束后,西楼老师带着大家,将上海观复博物馆中,在课程上所讲到的文物,一一进行了实物讲解。经过讲座、手工和现场导览,学员们再看到这些古老的香具,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
特展文物
02馆藏文物
03特展文物
最后,大家带着各自完成的香囊和老师拍了合照。隔着屏幕是否闻到了来自现场的芬芳气息呢?
观 复 学 堂自观复博物馆成立以来创立的社教品牌,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针对“亲子”、“成人”,以讲座、工作坊、快闪的形式,利用馆藏器物,结合中小学教材和时下热点,讲述历史,思考当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