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历史的游荡者
《历史的游荡者》
李硕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翦商》作者李硕的勇气之作,视野广阔,兼顾政治史、社会史、法律史、思想史诸多领域:从周幽王的上古世界,到林则徐的晚清帝国边疆;从《真诰》中的“仙人”和修道者,到孝文帝时代的悲剧官僚;从一个个隐入尘烟的饮食男女,到法律史中危险而愉悦的禁忌之爱;从拉铁摩尔的北部行旅,到霍布斯政治学说吊诡的成因;从蠡县大食堂,到河西走廊尽头的汉代城郭遗址……从史实出发,12段学术游荡,12篇学术独白。
《琐言赘语:明清以来的文化、城市与启蒙》
李孝悌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横跨五百多年的历史,从明代洪武年开始延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涉及城市社会、思想启蒙与文化等多个议题,为了解明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提供了有趣的细节。作者运用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新视野,立足于御制文集、经世文编、戏曲民歌等材料,通过“志怪笔记”“历史掌故”“城市风貌”等主题,呈现了帝王、士人、知识分子以及下层群众的众生相。
《晚明的爱情与背叛》
徐美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明清文学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徐美洁所作关于明代晚期社会、文化、文学等方面的一些历史、文学小随笔近五十篇的结集。大多数文章曾在《上海书评》上以专栏形式发表。内容包括明代小说笔记中的趣事、明代宫廷轶事、明代市井习俗等等,常常以现代社会中传播学、美学等理论解读晚明世象,体现出晚明文人比较共性的鲜明个性。
《人文精神与未来世界》
陈方正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科学史家陈方正教授的文集,主要包括作者关于文化、科学领域经典著作的序言、书评,以及在一些论坛上的讲稿和专题论文。文章或追昔往事,感怀旧人;或着眼中国传统文化,剖析中西古今之异;或触及科学的历史与前沿,畅想未来世界的各个领域。从王元化、饶宗颐、汤一介到杨振宁、狄拉克,从西方地理大发现到阿尔法围棋、人工智能、人文精神,作者以其丰富的阅历、宏大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呈现出了对人生、对世界诸多发人深省的回顾与思索。
《织造救时:中国近代纺织史研究》
廖大伟主编,刘盼红、张华明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我国纺织生产源远流长,在民族振兴和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本书对中国近代纺织史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内容涉及纺织企业史、纺织科技史、纺织人物史、纺织政治史、纺织报刊史、纺织资料辨析等,汇集了28位专家最新的专题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纺织业“织造救时”之宏旨,于中国纺织史及其资料问题的研究亦有一定学术价值。
《张竞生学术年谱》
肖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竞生是一个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但同时又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在哲学、美学、逻辑学、性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和贡献,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体现着自我价值追求以及前瞻性的人物。作者借由《张竞生集》的整理校注这一契机,通过各种资料来源的爬罗剔抉,透过扑朔迷离的“迷雾”而梳理出被历史的烟尘所遮蔽的真相,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竞生。本书以张竞生的生活行踪、著述实践为线索,用以事系年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来编写,尤其注重寻绎著述轨迹。
《诗酒江湖:江孔殷的美食人生》
李怀宇著,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是李怀宇撰写的关于晚清最后一代科举进士、被尊称为“太史公”的江孔殷的生平事迹。从江孔殷少年科考到他在官场的一路沉浮,不仅由他一人延展出近代一众名流的交集与轶事,也从史料出发,探究了江孔殷在文学和美食上的成就与贡献。全书发掘利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江孔殷晚年自印本《兰斋诗词存》五卷,这是迄今研究江孔殷者所鲜少利用的。作者凭借长期访问海外学人的便利,发掘并对应考证了与江孔殷关系的亲人戚友所留下来的史料,将一位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展露于读者面前。
《论境界:〈人间词话〉与康德哲学》
陈建华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为什么《人间词话》经久不衰?它的现代性奥秘又在哪里?本书中,作者使用实证与历史脉络化方法,在王国维与康德哲学的整体构架中解读《人间词话》,探讨“境界”的世界性面向,讨论王国维如何接纳康德哲学,又如何将之本土化,并体现在《人间词话》中等一系列问题。本书由三篇文章组成,读者可循序渐进体味王国维由叔本华转向康德的经历,进一步了解王国维与康德哲学、时代及清末文论的生产场域的关系。
《美华书馆:档案如是说》
苏精著,中华书局
美华书馆曾长期执西式中文印刷出版业的牛耳,对近代中国思想与知识的传播有过重要贡献。本书主要从海外一手英文档案入手,以人、事、物小切口研究美华书馆1844—1931年八十八年的兴衰史,涵盖美华书馆数任主任的更替、中文铅活字技术的数次革新、内部经营管理与迁址等。既首次详细叙述诸如美华事业奠基性人物柯理、姜别利的生平与个性,又将王凤甲、鲍哲才等中国工匠纳入研究视野;首次详细论证美华书馆各类活字的发明、构成以及来源,回应学界有关争论与质疑;首次指出美华书馆由盛转衰的内外根源,纠正美华最终歇业的具体时间;首次介绍自身如何与美华书馆档案结缘,如何查找、利用档案以进行印刷史相关研究等。
《周制与秦制》
冯天瑜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书名“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关于选择周制或是秦制,历代朝廷和士大夫都曾争论不休,在秦初、汉初、唐代、明清之际,论战尤其激烈。几千年来的政制实践中,呈现出二制起伏的现象,周制与秦制不断转变,代有轮替。不过,历代帝王术的基旨中,则是霸、王道杂用,儒表法里,阳儒阴法。
《惠通桥之战》
余戈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事吃紧时期,滇缅公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运输生命线,而天堑怒江之上能够承载汽车通行的桥梁只有一座——惠通桥。在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惠通桥维系着十万远征军的兵力输送和物资补给;战事失利后及时爆破惠通桥,为避免形势危殆构筑起一道战略防火墙。在滇西反攻阶段,修复惠通桥、夺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又成为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战略枢纽。惠通桥不仅支撑着缅北和滇西两个战场,也是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战略焦点。从此种意义上讲,惠通桥不仅关乎滇缅战场的成败,更关乎着民族抗战的命运。本书以“微观战史”的写作方式,借助最新发现的原始档案,对围绕惠通桥的战事和人物细节进行了细致还原。作者以惠通桥这一战略节点为着眼点,冷静客现地叙述了1942年中国远征军与日军围绕惠通桥展开的攻守较量。
《谋国: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
眭达明著,岳麓书社
曾国藩为什么能成大事?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揭示了他的秘密,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为国家利益而谋划、成就自己的大事业,要有帮手,要有智囊、幕僚团队。本书选取曾国藩的十大幕僚(李元度、李鸿章、陈士杰、程桓生、赵烈文、周腾虎、龚橙、沈葆桢、容闳、薛福成)为标本,呈现了清代高官与秘书相处的诸多场景,全景展示曾国藩幕府对晚清政局的深远影响。
《明代儒学的“道真”追求:王廷相气论思想研究》
胡栋材著,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以王廷相气论思想个案为中心,试图通过此个案研究指出,王廷相儒者身份及其问题意识在于追求“道真”,其气论思想的特色在于元气论及其气种说。与此同时,他通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阐发了一些独特的观点,建构了明代儒学的某些新面向。更重要的是,王廷相气论思想与明清儒学及其气论发展有着重要关联。由此,气论与儒学的交互构成理解王廷相气论思想的重要方式,也是气论、儒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应有维度。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陈侃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间有关秦汉历史、政治、文化和出土文献的20余篇论文,集中探讨《史记》与历史记忆、时间秩序、文化与制度等重要课题。
《什么是学科知识史》
章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学科知识的“援西入中”,奠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这涵盖知识的“传播”与“接引”两类相互联系的问题,前者牵涉“西学”(“东学”)传入中国的基本路径及译介的相关著述,后者则关乎“分科知识”成长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通过展示中国学科知识成长关联的从学科术语到学科史书写等不同的面相,以及所关涉的基本史实与相关史料,本书简要说明了如何在中国开展“学科知识史”的研究。
《孔子〈论语〉释、论与探新》
黄钢著,暨南大学出版社·返乡者
本书系作者对孔子及《论语》研究多年的心得汇总体现。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每一章以《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为开篇总论点,展开对孔子及《论语》某些精华观点的辨析。下编逐一点评孔子与其代表性弟子的互动辩论,借《论语》及相关史籍中的对话、小传等,将孔子与弟子的师徒情谊以及思想碰撞全面阐释。
《先秦载体书法史》
楚默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是研究先秦载体书法的理论专著。先秦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书法面貌较为丰富的一个时期,这与其书法载体的多样化不无直接关系。可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也是文字载体的演变史。本书以载体为考察对象,载体关系到笔法、字形、形式构成等因素,所涉及的甲骨、金文、陶文、玺印等字形均为作者水笔手写和画图。本书以影印形式呈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