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样是权臣篡位,为何晋国没出现田氏代齐,而是弄出了三家分晋?
人们在谈起三家分晋时总是唏嘘不已,很多人甚至都认为如果晋国还在,那统一天下的就不会是秦国了。可大家想过没,同样是卿大夫篡位,为什么隔壁的齐国能保持版图完整,而晋国却碎成了三块呢?
带着这个问题去重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就会惊奇地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一、晋国格局
三家分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但要弄清楚来龙去脉,还得把时间线往前推到公元前453年。
晋国卿大夫做大始于晋文公时代,在经过100多年的血腥兼并后,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时候,当初的11个家族只剩下赵、魏、韩、智四家,一山尚且不容二虎,况且还是四头大老虎。
没人会怀疑他们中的某一家将会站在另外三人的尸体上接过晋国的天命。然而在公元前453年,历史的走向却因为某个人为的操作完全变了。
在四大家族进入总决赛的时候,他们的实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梯队,智、赵为第一梯队,韩、魏为第二梯队。其中智家实力最强,赵家次之,韩、魏虽然名义上是四卿,但更像是来陪跑的。
韩、魏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使智、赵两大巨头谁也不敢率先摊牌。四足鼎立的局面从公元前497年六卿中的范家跟中行家出局到公元前455年晋阳之战爆发,一共维持了42年。
但所有平衡终有被打破的一天,而按下决赛开关的这个人就是智伯。前面说过四卿格局之所以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是韩魏两国。因为这两个小国很明白,晋国这场权力游戏最后只有一个胜利者,而他们自身体量小,发家晚,与智赵两家的差距已经被拉开。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韩魏两家不可能有戏,而这个奇迹就是哪天智赵两家脑子瓦特了,拼它个两败俱伤。
但很显然,智赵两家不是傻子,之所以40多年一直没有摊牌,无非就是怕便宜了韩魏这两个小子罢了。
这种冷战局面对智家而言尤为难受,因为他们家实力最强,也是最有可能胜出的一方。可总决赛老是等不来,辉煌的前景明明就摆在眼前,却总是可望不可及。
二、智伯的杀招
对于智伯来说,要打破这个僵局,真正困难的是如何在干掉赵国的同时,避免元气大伤被韩魏捡漏。
而在当时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赵国手上有一座晋国最坚固的城市:晋阳城,也就是后世的太原。当年六卿淘汰赛的时候,赵人就是凭借这座坚城硬生生抗住了范家跟中行家的联手猛攻笑到了最后。
所以现在问题的焦点就是如何在开战后,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晋阳。答案我们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水攻。笔者认为,智伯不是围困晋阳之后才想到水攻,而是想到了水攻的办法之后才去攻打的晋阳城。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根本没办法解释为什么明明范家跟中行家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他还要去死磕晋阳城,如果智伯就这点智商,他绝不可能混到那个位置上。
在开战之前,智伯耍了一个花招测试了一下韩魏两家的态度。他以孝敬公室的名义要求韩赵魏三家每人捐出一个万户城邑给晋候。韩家家主韩康子不想给,家臣段规告诉他先忍忍,等别人当出头鸟再伺机而动。魏家的魏桓子也不想给,他的家臣任章也劝他暂时忍耐,让别人当出头鸟。
那这个别人是谁呢?还能是谁啊,只能是赵家的当家人赵襄子。
为什么他们都吃定了赵襄子会反对呢?因为这个赵襄子的母亲是个奴隶,按理说他是没有继承权的。是他爹赵简子看中了这个孩子忍辱负重的优秀品质,顶着天大的压力装神弄鬼废掉了原先的嫡长子伯鲁,这才把他强行扶了上去。
智伯要地的时候,赵简子刚去世三年,赵襄子新君初立,本就缺乏合法性,这要是一上来就割地,赵家人会怎么看他?为了逼迫赵襄子翻脸,智伯还特地给他加了一道保险,智伯跟韩魏要地的时候,只说要万户之邑。可到了赵襄子这里,却指名道姓说要“蔡地”跟“皋狼”。
想必大家都知道,秦赵同源。他们都是商纣王手下飞廉的后代,秦人的祖宗是飞廉的大儿子恶来,赵人的祖宗是飞廉的小儿子季胜。助纣为虐说的就是他们家。这个家族在商朝灭亡后被打成了反革命,日子一度过得十分凄惨。
不过季胜这一支的后人比较争气,到了他儿子孟增时已经混成了周成王的近臣,不但帮家里摘掉了反革命的帽子,还获得了一块封地:皋狼。到孟增的孙子造父时,由于为周穆王驾车有功,这才被改封到了赵地。
史载: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
也就是说,皋狼是赵人的龙兴之地啊!智伯张口就要这个地方,摆明了就是要逼反人家嘛。可见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打赵国。
打架就打架,那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整这么一出呢?为了试探!
以智伯的实力,单挑任何一家,哪怕是两家,都是十拿九稳,他唯一忌惮的就是赵、韩、魏三家联手。如果三家众口一词反对捐地,那意味着韩、魏不想打破当前的平衡,如果强来,他们就会站队赵家。那样的话智伯就会选择暂时收手,然后另寻时机。
如果韩、魏选择委曲求全,那意味着他们想坐山观虎斗,火中取栗,想要看着他跟赵襄子两败俱伤。
那这仗就可以打了!
后来的事情大多数人都知道,智伯纠集了韩、魏两家组成联军攻打赵家,赵襄子不敌,退到晋阳坚守。
我估计韩、魏两家当时肯定很得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可他们很快就笑不出来了,智伯的水攻之计大出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至于赵魏韩三家的那点想法全都破了产。
先说韩、魏两家,玩隔岸观火的人最怕的就是两虎相争变成了一边倒。那样胜利的老虎会变得更加强壮,然后反过来把猎人吃掉。所以,韩、魏他们该怎么办?联合城内的老赵一起干掉智伯?
不行!
因为围城才刚刚开始,赵氏的实力并没有受损,如果现在干死智伯,那分赃的时候最肥的那块肉肯定归赵家,到时候老赵会变成一个比智伯还可怕的存在。
那跟着智伯一起干死老赵?
也不行!
几乎可以想象,如果智伯实力保存完好,那赵国身上最大的那块肉肯定不属于韩、魏。到时候只会进一步拉大双方的实力对比。
再说赵襄子这边,他一开始打的主意就是复刻他爹赵简子当年的光辉事迹,用晋阳城来耗干智氏的力量,毕竟攻城方的牺牲多于守城方那是板上钉钉的,等三家打得精疲力竭了,再一波反击全部送走。
可谁也没想到,智伯没有傻乎乎地去强攻城池,而是玩起了水攻。其实也不怪他们想不到,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水攻啊!智伯在军事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了呀。
这时候摆在赵襄子眼前的出路有两条:第一,坐困孤城,被智伯慢慢耗死。第二,趁实力还在,迅速出城决战。
但是这条路也是九死一生,智伯的水攻是在城外修筑起一道与城墙差不多高的堤坝反过来围住城墙,然后引汾河水灌注。也就是说,堤坝跟城墙之间是一片大水泽,你出城就意味着要在水上摇摇晃晃跟人家堤坝上的军队作战,这不是九死一生又是什么?
可我们的赵襄子却选择了第三条路,一条谁也没想到的路。
前面说过,韩、魏不敢联合赵国是因为智、赵谁赢了都没他们好果子吃,可如果赵国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呢?那韩、魏、赵联合的基础不就有了吗?!
没错,赵襄子留下来就是为了自残。这对于同样陷入智伯陷阱中的韩、赵、魏三家而言是唯一一个三赢之法。
仔细看看晋阳之战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赵襄子并没有一开始就跑去跟韩、魏兜售那套唇亡齿寒的理论,而是等到三年后赵人濒临崩溃边缘了,才去找他们。
史载: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唯高共不敢失礼。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
此时智伯怎么想的呢?
他前面所有装神弄鬼的操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韩、赵、魏三家联合。现在三家联合的基础有了,他难道不知道吗?他难道不害怕吗?
实际上,智伯身边的人早就三番五次提醒他要小心三家勾结,可智伯却始终置若罔闻,只是把消息告诉韩、魏两家的族长敲打一下他们。
智伯的自信来源于他认为三家根本不可能会合,韩、魏就算有想法也翻不了天。为什么呢?前面说过,晋阳跟他们之间可还隔着一个大水塘呢!而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来看,当时守护堤坝的全都是智氏的人。
因为史书关于晋阳之战有这么一条记载: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
这段记载透露出两个耐人寻味的信息:
第一,突袭堤坝是赵襄子干的,韩、魏没有参与,此时韩、赵、魏三家已经合谋,如果堤坝上有韩、魏的人,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让人家赵襄子来突袭堤坝呢?他们自己挖开堤坝不就行了吗?唯一的解释就是:堤坝上全都是清一色的智家军,人家智伯也在防着他们呢。
第二,赵襄子有能力突袭堤坝并决堤。
这就非常吊诡了。堤坝是水淹晋阳的关键,智伯必然重兵把守,赵襄子能突袭成功,就说明他手上一直掌握着一股精锐力量,一股可以随时突破堤坝的精锐力量。智伯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老赵居然会有这么一手,毕竟你有这能耐为什么还被我泡了三年?
对啊,过去三年,赵襄子为什么没用这股力量?因为这场战争中水攻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起了决定性作用,洪水其实淹不死三家联军的,他的作用是让“智伯军救水而乱”。
在上面那段记载中,赵襄子是先利用洪水使智伯的军队混乱,然后再与韩、魏三面夹击,这才干掉了智伯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韩、魏配合,赵襄子三年前就算挖掉堤坝,他能吞掉智韩魏三家联军吗?不能!如果洪水真的这么管用,他为什么不干脆连韩魏一起送走?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联合他们?
所以,三年前赵襄子挖掉堤坝,最多也就是成功突围而去罢了!可突围的结果最好也就是回到战前四家对峙的局面而已!那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如果他选择坐守孤城自我削弱,就可以联合韩、魏一劳永逸干死智伯。换作是你,你会怎么选?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中真正关键的是赵襄子的隐忍。此人的心性实在非常人可比啊。战后,赵氏实力遭到削弱,他分到的土地看着最大,实际只是太行山中部的贫瘠之地,而魏氏则瓜分了晋国的核心区:河东地。从此三家实力对比发生了质的改变,赵家再也不能随意拿捏韩、魏,而历史也从这一刻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田氏代齐的道路。
文史君说
在三家分智这场博弈中,智伯机关算尽步步杀机,赵襄子隐忍蛰伏后发制人,智赵两家为了生存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赵襄子作为胜利者,理应得到歌颂,但智伯这个失败者也同样值得我们敬重。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赵世家》。
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
(作者:浩然文史·西北狼)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