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 | 胡昀《无名之云》历史是一场宏大尺度的罗生门吗?

2024-04-29 11: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看了很多场展览之后,发现画画对一些艺术家来说是特别不值得一提的一件事。

因为画面、影像、雕塑或装置,都是表达的手段。而胡昀显然就在此列。

《无名之云》是我进入5楼展厅后遇见的第一件作品。它聚焦一部分中国劳工的离散历史,象征那些被历史淹没、无从考证的个体的集体肖像。

作品创作于2021—2024,包含376粒雕刻的米、碎瓷杯,3.5x3.5x6.5厘米。

这也是最触动我的作品,印象中很早看过的一句“每一英里的铁路之下,都躺着一位华工的冤魂。”在1864年初开始,陆续有华工参与美国太平洋铁路建设,最终共计15000名中国人,占西段铁路劳工总数的90%。

可以说,1100多公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手工制造”。

我只是遗憾这一件作品太小了。它应该有多大呢?

我不知道,我不能数出客死异乡的人们,我也无法衡量出要多么大的青花瓷,能装下这一份悲怆的乡愁。

正如在一些官方记录和照片中都没有这15000人的名字和脸庞一样,历史是谁在讲述呢,客观从开口叙述开始就不存在。

但它是如此的小,只有半个巴掌那么大的半个碗,这是整个展厅里所有作品里最小的一个了。

没有提醒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会忽视这小小的半碗米——《无名之云》。

这真的很像一个绝妙的讽刺,就像我们大步走过它面前,就像我们在历史的真相面前视而不见。

我尽力的离这碗再近一些,离这些微雕的米粒再近些,穷尽目力也无法看清。

这已经是非常直接的体验,这不是暗示,而是明示。

我想胡昀创作《无名之云》的意义之一就是“我们竭尽全力,我们仍无法看清历史的全貌。”

边看边漫步边思考,离开五楼到达三楼后,我发现有这里有一种声音正在呼喊中延续:“展览将目光重新聚焦本土知识“体系”,审视其重要性,并反思认知暴力。”

三楼的“覆写上海”正是从另一个时间维度上,另一个地点,做了另一种历史的了陈述。

像是一种呼应,我们站在这里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可能。

正如我之前思考的:艺术就是要戳痛你,它一定会触动到你的心灵上的某个地方。

而艺术家胡昀也在跨越三层楼的空间,努力的去编织了三层逻辑:个人叙事、历史事件和自然元素。

好的作品,会成功让观众在观看中内省。

进而去思考历史是什么?它如何书写?如何诉说?历史是一场宏大尺度的罗生门吗?

我们又如何去追索层层语言和图像的伪装之下的真实?

 

拍摄于外滩美术馆,王资涵

参考阅读:

《沉默的钢钉:铸就美国大铁路奇迹的中国劳工》[美]张少书 著  周 旭 译

RAM官方介绍

展览:外滩美术馆,胡昀:远山、覆写上海:重构20世纪初的亚洲文会图书馆

展期:2024.3.23-8.25

地址:上海市虎丘路20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