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赵俊毅:作者剪裁与名家剪裁

2018-12-10 11: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摄影者在拍照片的时候,会受到环境、光线、时间、画幅比例等等限制,在构图上不可能像绘画那样随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安排或取舍画面上的物体。为了让照片内容突出、简洁生动、结构完整,一幅原始照片的剪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大地畦田化   王今甫 王瑞华摄

1959年10月,山东画报记者王今甫和王瑞华到山东历城东郊的人民公社采访,在返回的路上,看到土道边有一块又大又平坦的机播麦田,为了展示农业机械化给农村带来的新面貌,两人动了拍摄的念头。恰巧,在田头有一座打井的井架,王今甫身背着两台双镜头相机爬上了井架,通过取景器看到画面构图极美,可美中不足的是田地里没有一个人,王瑞华马上骑着自行车回村叫人,他俩在太阳西斜时,利用高角度和侧逆光拍下了这幅“大地畦田化”的作品。

按理说,“大地畦田化”应该先刊发在《山东画报》上,可山东画报主编认为,作品上除了几十道干巴巴的线条外,没有农作物更没有拖拉机的痕迹,作者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却被主编无情地退了回来,两个人吃不上烧鸡,反倒吃了个大窝脖,他俩并不服输,心想此处不识片,自有识片处,一气之下便把作品寄给了中国摄影编辑部。中国摄影编辑部的编辑不仅识片,还将“大地畦田化”作为典型的剪裁案例,聘请了张印泉、高帆、黄翔、薛子江、陈正青、邹雅六位摄影名家,重新在原始照片上各自画出各自的剪裁线。

在1960年第三期《中国摄影》杂志上,刊登了王今甫和王瑞华合拍的“大地畦田化”,同期还发表了“关于‘大地畦田化’的剪裁”一文,编者在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本期发表的‘大地畦田化’显示了我国农业公社化以后,大片土地田园化的美景,是一张较好的照片。这张照片取景广泛,因此剪裁的方法也比较多,为了引起大家研究照片剪裁的兴趣,我们请了几位同志各提出不同的剪裁方案,以供大家作进一步的研究。”

陈正青提供的剪裁方案
高帆提供的剪裁方案
黄翔提供的剪裁方案
王今甫、王瑞华画提供的剪裁方案
王今甫撰写的回忆文章
薛子江提供的剪裁方案
张印泉提供的剪裁方案
邹雅提供的剪裁方案

六位摄影名家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原始照片经过他们的剪裁,效果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六位名家替别人剪裁照片,其深度思考的程度均不及作者本人,作者在为自己的照片画剪裁线时,推敲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六位名家,剪裁线画得更为精准。

著名摄影家陈正青
著名摄影家高帆
著名摄影家黄翔
著名摄影家薛子江
著名摄影家张印泉

在新中国摄影佳作的名录里,“大地畦田化”占有一席之地,这幅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名,除了作品自身优秀外,很大程度来源于名家剪裁。一幅农业题材的作品,经六位名家的剪裁和点评,对于作者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

“大地畦田化”最先刊发在《中国摄影》杂志上,随后入选了全国第四届摄影艺术展览。1961年3月,在波兰第二届国际影展上,“大地畦田化”(更名为“巧绣大地”)获得银质奖章。1979年,“巧绣大地”被选入《1949—1979中国摄影艺术作品选》。

1961年第三期《中国摄影》刊登的摄影简讯

一幅剪裁得体的照片,可以获得比原始照片更好的效果,因此,剪裁是二度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原始照片面前,摄影者要肩负起园艺师的角色,面对自己种植的花木,修剪的好,可以使枝干显得美观秀丽,修剪得不好,就显得庸俗匠气。通过名家剪裁,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摄影者在向摄影前辈学习和借鉴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不是向摄影名家借一双慧眼,而是通过摄影前辈的指点练就一双慧眼。照片是你自己拍摄的,你最了解你自己的创意,名家又不知晓你的创作艰辛,面对你自己拍摄的照片,推敲再推敲,斟酌再斟酌,然后,大胆地画出你自己的剪裁线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