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狗狗都市观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4-04-28 11:0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波希米亚人:第三帝国柏林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爱情与牺牲》

[德]诺曼·奥勒著,蒋雨峰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35年夏天,在柏林附近的一个湖上,一名年轻男子正在扬帆航行,突然一艘船擦身而过,他看到一名女子斜倚船头。他们的目光相会——历史上最大胆的计划之一诞生了。哈罗和利伯塔斯是反抗纳粹政权极具历史意义的英雄人物,诺曼·奥勒利用未出版的日记、信件和盖世太保档案,还原了这个关于爱情和牺牲的英雄主义故事。

《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

[美]窦德士著,陈佳臻译,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本书是汉学家窦德士的代表作。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大明王朝的边防战史,并从战争史的视角,对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明朝是如何在长达276年的统治中确保领土完整的。

《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1908—1937)》

梁心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长期以来被视为农业国家的中国,在20世纪上半期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显著的农村问题。自晚清开始,新的文化标准和知识体系给予传统的乡村生活以新的关注,并逐渐塑造了一整套负面的农村形象。由此产生的农村问题,既体现出都市眼光的运作,又集中了此时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种种问题,使得城乡关系在近代中国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重构契丹早期史》

苗润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述复杂多元的生成衍化过程,发掘出此前罕为人知的历史情境与学术议题。借此典型个案,可望对中古民族史的研究理路加以新的反思。

《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

[美]丹尼尔·丹尼特著,冯文婧、郭瑞东译,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人类的心智是如何产生的?丹尼尔·丹尼特书中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为思想基础,以其独具特色的风格给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式:第一步,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从自然演化的角度,试图解释生命是如何从细菌一步步演化出像巴赫这样强大的人类心智的;第二步,返回人类的视角,分析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可能提出并解答这个难题的。

《港口城市与解锁世界:一部新的蒸汽时代全球史》

[英]约翰·达尔文著,孙伟译,方尖碑|译林出版社

从新奥尔良到蒙特利尔,从孟买到新加坡,从加尔各答到上海,作者通过一个个历史案例,提出了有关全球化现代世界形成的独到见解。蒸汽动力通过重塑城市和海洋改变了世界,大幅提高了陆路和水路运输的便捷性,开创了复杂的资源消耗型世界工业体系,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产方式,并造就了当下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狗狗都市观:犬与人类如何共同打造现代纽约、伦敦和巴黎》

[英]克里斯·皮尔逊著,邹赜韬、林青青译、校,鼓楼新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与狗的关系演变历程,折射出一部人与动物、与环境的文化史。本书以19—20世纪的纽约、伦敦和巴黎为例,探索城市中产阶级最为关心的五大狗狗问题,即流浪、咬人、受虐、思考以及排便,尝试理解中产阶级市民对此表现出的情感反应及其冲突、融合,并研究人犬关系的变迁如何极大地重塑了这三座城市及现代都市文明。

《古典音乐界的亚洲人》

[美]吉原真里著,梁爽译,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日裔美籍学者吉原真里从自身古典音乐训练的经历、自己的亚裔身份出发,对70多位亚洲(裔)音乐家做了访谈,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古典音乐在亚洲传播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本质,考察了亚洲(裔)音乐家在白人主导的古典音乐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种族、性别和阶级如何影响他们的职业经历、发展和成就。

《金钱、奇珍异品与造物术:荷兰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美]丹尼尔·马戈奇著,李天蛟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现代早期欧洲科学史著作,介绍了当时的阿姆斯特丹、伦敦、圣彼得堡、巴黎的博物学家、医生和古物学家,为了促进科学产品贸易,发展了现代分类学,发明了彩色印刷和标本制备技术,并参与了从人体解剖学到牛顿光学的哲学辩论。他们生产并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出售珍奇异品、解剖学印刷品、标本和自然历史地图册。

《居乡怀国:南宋乡居士人刘宰的家国理念与实践》

黄宽重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透过《漫塘集》等多样史料,描绘了南宋士人刘宰丰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刘宰以乡贤身份,既努力推动多次社会公益活动,更积极串联官府与乡亲,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作者由个别人物和地区的微观研究出发,剖析环境与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建构出更完整的南宋社会样貌,试图理解南宋在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地位。

《康德与现代政治哲学》

[英]卡特琳·弗利克舒著,徐向东译,译林出版社

康德诞辰三百周年之际,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康德?当代著名康德研究学者卡特琳·弗利克舒探讨了康德的政治思想与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议题。她提出并论证了两个主要观点:康德的法权哲学认可形而上学在政治思想中的作用;康德关于政治义务的论述从一开始就是世界性的。她的研究将对政治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史学家有所启发。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孙立天著,商务印书馆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德]哈拉尔德·耶纳著,周萍译,理想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本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战后十年间德国人的战后生活。作者从普通人的日常出发,对战后德国最初的十年做了全景描述,帮助我们以新视角重新理解战后德国的复苏与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了解德国是如何转型为现代民主国家的。

《明清与李朝时代》

[日]岸本美绪、[日]宫岛博史著,王欢欢、刘路译,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明清两朝的中国史、李朝时代的朝鲜史。亦可以说是一部以明清和李朝历史为主轴的东亚史。作者在东亚多样的国际关系和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描述了迎来传统封建王朝最终阶段的明清两朝以及两班官僚制度形成的李朝时代的实相。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日]吉见俊哉著,王广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从社会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自19世纪“黑船来航”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在日本社会中的形象变迁。作者指出了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与战后美国在亚洲影响力的历史连续性,强调战后日本与美国的“拥抱”关系既是美国霸权体系的产物,也与日本大众对自我认同的构建紧密相连。

《权力的支柱:战争、金钱与英国的崛起,1688—1783年》

[英]约翰·布鲁尔著,单灵芝译,商务印书馆

约翰·布鲁尔细致地分析了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在于行政力量的增强,特别是税收力量的增强。他指出了税收和战争之间的直接联系,提出英国取得欧洲战争胜利的关键正是其行政机构的完善和征税取得的金钱,并引出英国历史上的一大悖论——英国人引以为傲的自由,恰恰是由复杂的官僚体系支撑的。

《消遣:从金石艺术到中国现代史学》

[美]宗小娜著,罗智国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过对金石学在晚清和近代的变迁,讨论作为古代文人消遣和收藏鉴赏手段的金石学如何演变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领域,其间,传统金石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新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交融,逐渐变为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领域。由此,读者也可以窥见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血染开普敦:布尔战争史》

[荷兰]马丁·博森布鲁克著,徐彬、金凯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布尔战争是现代历史上最引人深思的战役之一,它被贴上诸多“标签”:第一次媒体战、世界大战的前身、种族隔离的始作俑者。虽然作为超级大国的英国和非洲南部两个微不足道的布尔共和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国力差距,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国为了胜利,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甚至不惜发动了针对平民的恐怖主义活动。

《血腥之所:国会中的暴力与美国内战起源》

[美]乔安妮·弗里曼著,赵辛阳译,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披露了在美国内战前的30年里,美国国会上演的暴力故事。争斗所围绕的中心问题是奴隶制,立场不同的议员们频频大打出手,甚至有议员在决斗中身亡。斗殴风气的流行意味着辩论的终止,意味着政府结构和合众国的纽带正在崩溃,作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证明了这些斗殴如何导向内战,有助重新理解美国的政治环境和民主运行。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美墨边境人类学实录》

[美]杰森·德莱昂著,赖盈满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美墨边境西部的索诺拉沙漠,长期充当拉美无证移民的“走线”通道。闯过去,就能成为美国非法劳动大军的一员。但无数人命丧途中。人类学家德莱昂亲历迁移路线,沿途见证死亡。他认为,沙漠是美国精心打造的异质集合体:诱导移民冒险,借环境“洗白”自身。这里充满着逝去的苦痛,背后则是巨大的经济鸿沟与难除的政治顽疾。

《印度文明史》

[美]伯顿·斯坦著,黄少波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斯坦的代表作,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早安,曼德拉先生》

[南非]泽尔达·拉格兰奇著,叶玲杰、贲流译,东方出版中心

这是一部充满爱的力量的回忆录。作者泽尔达是一位南非白人女性,曾担任曼德拉私人助理近二十年。在这本书中,泽尔达对曼德拉的观察有独特的视角,她回忆了和曼德拉相处的点点滴滴,并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华文明格局的起源:考古学的视角》

陈胜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多元一体、南北相依、向内陆发展、向海洋发展。中华文明的来源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由四个部分组成:以农耕为主的东南板块、以游牧为主的西北板块、处在两者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板块,以及海洋块板。四个板块之间的密切互动构成中华文明格局的基本框架。

    责任编辑:方晓燕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