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展攻略丨举业与产业——苏州二范家族的不同命运

2024-04-28 11: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吴文化博物馆

注意!!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众所周知,在宋代的苏州,有两位范姓名人最为知名:范仲淹和范成大。二人同是苏州人士,并且恰好都曾官至宰执却始终郁郁不能得志,范成大与范仲淹之间实在颇有相似之处,所以明代又有“吴中二范”的说法。那么,二范家族的发展走向是否是相似的呢?

《绍兴十五年吴郡登科题名》碑拓本
原碑刻于南宋、元代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

苏州吴文化博物馆近期展出《吴郡登科题名录》碑,该碑系宋代苏州的进士题名碑,碑长1.80米,宽0.90米,厚0.22米,刻有从北宋端拱元年(988)至南宋绍兴十五年(1146)244个苏州登科进士姓名,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其中收录二范家族成员共八人:

大中祥符八年 范仲淹

天圣八年 范师道(范仲淹侄)

皇祐元年 范纯仁(范仲淹子)

熙宁三年 范世亮(范师道子)

宣和六年 范雩(范成大父)

绍兴五年 范成象(范成大堂兄)

绍兴二十四年 范成大

乾道八年 范藻(范成象子)

仅从题名碑上的中举人数来看,二范家族的发展似乎不相上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这就需要梳理二范家族成员的科举和仕途情况。实则二范子孙的命运恰恰是截然相反的。

1

范仲淹家族与义庄

范仲淹,原籍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文学成就突出,也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发起者。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谥号“文正”。

范仲淹早年父亲亡故,母亲携其改嫁。得知身世后发奋苦读,考中进士,接回母亲:

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迎其母归。

皇祐元年,范仲淹知杭州,顺道至苏州与亲友族人相会,修订族谱,设置了著名的范氏义庄。

南宋 《平江图》中范氏义庄的位置

据学者考证,宋末时苏州范氏义庄约有田3000亩以上;明代减少到2000亩左右;清代再次迎来快速增长,至清晚期时已经达到5000亩以上。应该说规模甚大,其社会影响力不可低估。

天平山范仲淹祖坟

范仲淹创办的义庄义学影响深远,绵延至今。1346年,范氏后人创办“文正书院”。1938年借“范义庄”创办新式学校“私立崇范中学”,开启了义庄土地的新学之风。1945年,范氏后裔收回义庄办学权,创办“私立景范中学”。1989年范仲淹诞辰千年之际改名为苏州市景范中学,表达景仰范仲淹之意。

天平山范仲淹雕像

不止是范氏义庄,范仲淹子孙也得以在宋代以后的一千年里始终保持活跃。范仲淹诸子中以范纯仁最为知名,官至宰相,追赠太师、封许国公。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赠资政殿学士。明末清初时期的名臣范文程亦是范仲淹的后裔。可以说,不仅是在苏州,近千年以来范仲淹的子孙们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至今绵延不绝。

2

范成大家族的概况

因为同是生长于苏州,又都姓范,人们往往误以为范成大是范仲淹之后,甚至部分家谱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实则不然。范成大的好友周必大在为其所作墓志铭中明确提到:

虽谱牒不通,俱望高平派南阳之顺阳,盖鸱夷子苗裔也。今为郡之吴县人。

这也就是说范成大与范仲淹属于同宗,均将范蠡视为先祖,但二人之间并无血缘联系。范成大,字至能,平江府吴县人。文才名满天下,尤精于诗歌,书法亦佳。历任中书舍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参知政事等职。谥号“文穆”。南宋时代,范成大及其家族是否能像范仲淹家族一样做到经久不衰呢?

范成大的曾祖和祖父他们都未获得功名,因而不见于史籍。范成大的父亲范雩曾在太学学习,于宣和年间考中进士,南渡后曾担任过秘书省官职。范雩虽然官职低微,但毕竟有进士的身份,在文学上有不错的名声,因而得以与蔡家联姻,其妻是北宋书法名家蔡襄的孙女,也是北宋宰相文彦博的外孙女。

然而范成大的子孙辈却均是籍籍无名,长子范莘,次子范茲,均以恩荫得官,并未取得功名,在乡土也没有其他任何功绩,事迹少见于史料。范成大从兄范成象于绍兴五年中进士,后历任荆湖南路提举、浙东提点、福建提点等职,也可算地方高官。但其人《宋史》无传,亦无其他资料,事迹已然不详。

应该说,范成大的家族的历史影响比较有限,在范成大离世后便隐没在尘埃中。正如学者黄宽重指出的那样:“平民家庭可能拜科举所赐,崛起政坛,成为社会名门,后世子孙也可能由于几代无功名又沦为平民。”

同为宋代苏州成长出的一流人才,范仲淹的子孙在地方长期享有崇高声誉,直至今日。而范成大的子孙则完全不为人知,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这一点令人感到遗憾。如明代人莫震就惋惜地写道:

而子孙亦无闻焉,可为兴叹……子孙亦无存者,公在当时苟能如文正公之置义田义宅,则其子孙未必至于无闻,惜哉!

明代苏州文士王鏊感叹说:

文正子孙今在吴中最盛……而文穆之后无闻焉。

明代石湖乡贤祠中的范成大画像

实际上,二范家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有其必然原因,也有偶然原因。必然原因在于范成大并未像范仲淹那样尽力经营家族产业如义庄义田,这就不能保证子孙后代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作为支撑。同时范成大对子女的督导教育似乎未足严格,其二子并无文学名望,没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研究者就指出范仲淹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实缘范氏之一族,世世辈出贤者。”至于偶然原因则是范成大家族人丁不旺,由于父亲早亡,范成大没有亲兄弟,二女中也有一人早亡,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家族的发展和壮大。相比之下,范成大的家族便无法像范仲淹家族那样长期延续其社会声望。

综上所述,尽管范仲淹与范成大家族在科举考试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得以在《吴郡登科题名录》中保存了自己的名字。但由于种种因素叠加,使得二范的家族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而这些是值得今人深刻思考的。范仲淹与范成大都是苏州历史上的一流名人,也是宋代苏州最为知名的两位人物,都是苏州文化史上的高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事迹应被反复讲述和铭记。与此同时,也应该从他们的身上吸取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朱林方.“补王政所穷”:范氏义庄与宗法制帝国修复机制[J].天府新论,2014,(03):135-139.

3.陈其弟.范仲淹与苏州[J].江苏地方志,2002,(01):46-47.

4.王善军.范氏义庄与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J].中国农史,2004,(02):90-95.

5.吕涵,周扬波.南宋苏州士绅的家族和活动——以范成大为核心[J/OL].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11-30:1-10

6.李学如.苏州范氏义庄田亩考述(1049—1899)[J].中国经济史研究,2023,(05):170-179.

7.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A].王蓉贵、白井顺点校.周必大全集第2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

8.范成大.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9.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10.陈继儒.重建范文穆公祠堂记[M].崇祯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善本方志辑第一编:3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