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东睿评|中国对巴勒斯坦政策:一以贯之的支持和顺应时势的调整(下)
在21世纪初,中国更加积极地推动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和平共处;坚持谈判为唯一解决道路;坚持“土地换和平”原则;国际社会要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中国主张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巴以和谈,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持久解决,并通过双边、多边机制积极倡导和推动,同时还多次为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经济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21世纪初中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
自2000年巴以冲突再度加剧,中东和平进程受阻后,中国希望有关各方切实执行联合国有关中东问题的决议,坚持遵循“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实现中东地区全面、公正、持久的和平。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包括建立独立国家在内的合法民族权利,呼吁以色列停止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进攻、定点清除和修建隔离墙的举动。中国历任领导人多次阐述中方对中东和平进程的立场,积极做有关各方的工作。中国为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外交努力,得到了包括巴以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认可。2002年,以色列外长西蒙·佩雷斯在访问北京会见时任外长唐家璇时表示,以色列欣赏中国所作的外交努力,中国未来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将发挥广大的作用。
为加强中国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参与能力,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任命王世杰、孙必干、吴思科、宫小生、翟隽五位资深外交官为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多次前往中东地区,宣传中方主张,积极劝和、调解。中国向中东地区派特使,表明中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发生变化,加大了对中东问题的参与力度。中国作出设立中东特使的决定,既是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特别是中东地区形势的变化,也是随着中国国力增强、自身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对地区事务影响力提升的客观情况使然。
2003年底,唐家璇提出了中国对中东问题的四点主张:第一,建立互信,恢复和谈;第二,重启“路线图”计划,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三,积极谋求实现中东全面持久的和平;第四,国际社会应加大促和力度。
2004年,在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以色列全力推进“单边行动”加紧修建“隔离墙”、阿拉法特病逝的关键时刻,唐家璇出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再次提出中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四点主张,并特别指出要加快落实“路线图”计划,尽早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应召开由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有关各方参加的中东和平会议,致力于实现中东地区全面持久的和平。
在2007年下半年召开的关于中东问题的安纳波利斯会议上,时任外长杨洁篪提出了中国关于巴以和谈的五点主张:尊重历史,彼此兼顾,把握和谈方向;摒弃暴力,排除干扰,坚定和谈信心;全面推进,平衡发展,营造和谈气氛;重视发展,加强合作,夯实和谈基础;凝集共识,加大投入,加强和谈保障。
中国强调在中东和平“路线图”和“阿拉伯和平倡议”基础上,启动最终地位谈判,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是和谈的方向;摒弃暴力,坚持对话,甚至必要的妥协是和谈重要手段;平衡推进中东问题各线的谈判,稳妥处理中东地区其他热点是和谈的重要基础;加大对巴勒斯坦人道援助,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是和谈的重要条件;建立广泛参与、平衡有效的多边促和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地制是和谈的重要保障。
这些主张反映了中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地区和国际形势大背景下,在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的新思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在2007年,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四度出访地区国家,出席了援助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国际会议,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2008年末至2009年初,加沙冲突爆发后,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在巴以之间展开斡旋,呼吁各方立即停火、保持克制,使局势尽快缓和下来,回到政治解决的轨道上来。此后,中国对双方尤其是以方做了大量的劝和工作。
2010年9月,在美国的斡旋下,巴以双方重启直接谈判,中方对此表示积极支持。随后,双方谈判陷入僵局。10月13日,中国中东特使吴思科在拜会以色列副总理梅里多尔时提出,希望双方在谈判中在定居点等问题上展示灵活,达成必要妥协,使直接谈判尽快得以恢复,并就最终地位问题达成解决方案,早日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的和平共处。此后,中国与巴以双方进行了更为频繁的沟通和交流。
2010年底以来的阿拉伯大动荡导致巴勒斯坦问题进一步被边缘化。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防务之柱”行动,是四年来对加沙地带最密集的轰炸,此次加沙冲突最终在埃及的调解下得以缓和。面对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的情况,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多次访问中东,对巴以双方做劝和促谈的工作。2012年10月21日,吴思科在耶路撒冷分别与以副总理兼情报部长梅里多尔和副外长阿亚隆会晤。吴思科强调,巴勒斯坦问题对于整个中东地区具有全局性影响,不应被忽视和边缘化;中方支持任何有助于推动以巴和谈与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努力,希望有关各方做出切实努力,特别是希望以方在停建犹太人定居点及改善加沙地区人道主义状况等方面采取积极举措,创造良好氛围,推动以巴尽早实现复谈。
新时代以来中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停滞,美以单方面推进“亚伯拉罕协议”,巴勒斯坦问题面临边缘化风险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始终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坚持通过“两国方案”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并通过双边、多边机制积极倡导和推动,同时还多次为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经济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2013年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来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并就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关键。同时,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第二,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巴以双方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坚持走和谈之路,互谅互让,相向而行。当务之急是在停建定居点、停止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活动、解除对加沙地带封锁、妥善解决在押巴勒斯坦人问题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为重启和谈创造必要条件。巴勒斯坦内部实现全面和解有助于重启并推进巴以和谈。第三,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有关各方应该在“土地换和平”原则、联合国有关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等既有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向前发展。第四,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应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并加大对巴勒斯坦人力资源培训、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援助。
面对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的危险,习近平强调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巴勒斯坦问题,必须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放在重要而突出的位置”。
2013年5月9日,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指出,通过政治途径化解争端,是符合各方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中东各国人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只有保障各国合法权益,尊重彼此关切,才能真正实现地区长治久安。
针对巴以双方领导人几乎同时访华所引起的世界舆论的关注,中国首任中东特使王世杰认为,中国提出的四点主张十分重要,因为“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之际,中国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这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首次阐述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为中国的中东政策定下了基调。
2013年6月19日,联合国支持巴以和谈国际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其主旨与此前习近平提出的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四点主张不谋而合。吴思科表示,中国一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身立场和政策。同时,中国也倡导“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和“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的外交理念。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国长期支持中东和平进程,积极劝和促谈等一系列外交举措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联合国、巴以双方对我国的信任,也反映了我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国际影响力的上升。
2014年7月至8月,以色列空袭加沙,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14年9月27日,王毅外长在第69届联大会议上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人类良知的伤口。中国呼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实现持久停火,敦促以色列解除对加沙地区的封锁,停止修建定居点。同时,以色列的合理安全关切也应得到尊重。他强调,巴勒斯坦人民期盼独立建国的民族夙愿和正当要求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
2016年1月,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文件针对巴勒斯坦问题再次指出,中国“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这一主张旨在改变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不断被边缘化的状况,彰显了中国对阿政策的道义高度。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1月21日,习近平在访问埃及时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巴勒斯坦问题不应被边缘化,更不应被世界遗忘。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国际社会定纷止争,既要推动复谈、落实和约,也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公道,和约只能带来冰冷的和平。国际社会应该坚持以公道为念、以正义为基,尽快纠正历史不公。我愿在此呼吁,国际社会采取更强有力行动,在政治上激活和谈进程,在经济上推进重建进程,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看到希望。中国坚定支持中东和平进程,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我们理解巴勒斯坦以国家身份融入国际社会的正当诉求,支持建立新的中东问题促和机制,支持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此作出的努力。”
为改善巴勒斯坦民生,中国决定向巴方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并将为巴勒斯坦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
2018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我们支持召开新的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支持探索创新中东促和机制,以‘两国方案’和‘阿拉伯和平倡议’为基础,推动巴以和谈尽快走出僵局。”
2022年12月9日,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针对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和无限搁置的风险,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性,重申了中国的“两国方案”立场。他强调指出:“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历史不公不能无限期延续,合法民族权利不能交易,独立建国诉求不容否决。国际社会应该坚定‘两国方案’信念,坚守‘土地换和平’原则,坚决致力于劝和促谈,扩大对巴勒斯坦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促进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解决。”
2023年6月14日,习近平在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宣布建立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提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三点主张:第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应该得到保障,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第三,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利用各种方式声援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例如,中国多次举办巴以和平人士研讨会,并呼吁召开更大规模、更有权威、更具影响的国际和会,切实推动巴勒斯坦问题解决进程。又如,中国长期支持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更是连续十余年向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中国还长期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缓解巴勒斯坦的民生困难。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盟总部讲话中承诺向巴方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并为巴勒斯坦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在2018年第八届中阿合作论坛上,中国承诺再向巴勒斯坦提供1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支持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追加捐款。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在为缓解和结束加沙冲突,避免加沙出现严重人道主义灾难而不懈努力,并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为缓解冲突、停止暴力进行积极的外交斡旋。在联合国框架内,中国不断为实现加沙停火、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作不懈努力。
2023年11月,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1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巴以问题的第2712号决议。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首次通过决议,也是2016年底以来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决议内容聚焦加沙最为迫切的人道救援问题,彰显了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为缓解巴以冲突发挥的建设作用。此外,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国很快就通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联合国机构提供了2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通过埃及向加沙地带提供了价值1500万元人民币的食品、药品等紧急人道主义物资。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就巴以局势阐明中国原则立场,强调应立即停火止战,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防止冲突扩大,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2023年11月2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2023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中国的倡议下,安理会举行了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中方向会议正式提交了《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强调联合国安理会承担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应当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并且提出了全面停火止战、切实保护平民、确保人道救援、加大外交斡旋、寻求政治解决等五大建议。
此外,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外交官员还多次赴中东与地区国家进行积极接触,参加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而且与来华访问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联合代表团就推动巴以冲突降温、保护平民、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协调。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也恰如《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所作的总结:中国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合法权利的正义事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并积极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支持阿盟及其成员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所作的努力,呼吁国际社会增强紧迫感,把巴勒斯坦问题置于国际议程的优先位置,敦促有关各方坚持国际法和联合国有关决议、“阿拉伯和平”倡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等共识,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巴以和谈,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持久解决。
总之,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停滞,美国和以色列单方面推进“亚伯拉罕协议”,巴勒斯坦问题面临边缘化风险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始终强调巴勒斯坦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坚持通过“两国方案”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并通过双边、多边机制进行积极倡导和推动,同时还多次为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经济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刘中民、范鹏:《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年版。本文第二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中东睿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刘中民教授的专栏,坚持现实性、理论性、基础性相结合,以历史和理论的纵深回应现实问题。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