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狄奥尼索斯的神话:酒神、悲剧以及神秘主义
一、代表死亡与新生的植物之神
狄奥尼索斯(Dionysus),或者称为巴科斯、巴萨柔斯,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酒神。根据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的记载:他是宙斯和忒拜公主塞墨勒的儿子(狄俄多洛斯则说他是宙斯和农业女神德墨忒尔的儿子)。
尽管欧里庇得斯在《酒神的伴侣》中,将狄奥尼索斯描绘成一个希腊本土神,说他生在希腊,由于赫拉的迫害,而逃往异乡,之后再返回希腊。但许多证据表明狄奥尼索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外邦神,他起源于色雷斯和弗里吉亚一带,直到公元前8-7世纪,对狄奥尼索斯的信仰才在希腊确立。
狄奥尼索斯的神话当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出现的地方总是伴随着疯狂和死亡,前者显然源于酒精那种使人迷醉的效果,后者则关系到古代社会的农业祭祀典礼。尽管狄奥尼索斯以酒神的身份而闻名,但他还有着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植物之神。他有许多个别名,如“树中的狄奥尼索斯”、“多花的狄奥尼索斯”、“促使果实生长者”、“常春藤”等,这些名称都说明了他和植物之间的联系。在神话中,塞墨勒因为赫拉的诡计而被雷电劈死,尚在母腹的狄奥尼索斯也差点丧命,好在宙斯赐予了他第二次生命。这象征着植物在每年冬季死亡,又在春天复活的现象。有学者指出:塞墨勒一开始并非一个普通的女子,而是弗里吉亚神话中生育植物的大地女神。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指出:古代许多农业民族都会上演杀死植物之神的仪式。在仪式中,人们选出一个活物来充当植物之神的化身,将其杀死并肢解,然后分散埋进地里(或分给众人食用)。这个过程即象征着植物的死亡,也象征着将植物之神的力量返还给大地,大地吸收了这些力量以后,来年就会孕育出更多的植物。扮演植物之神的活物视民族和时代的差异有所不同,有些民族会选择活人——甚至是国王和王子——来充当植物之神的化身。而在古希腊的辛内沙、雅典和赫尔米昂等地区,人们以公牛或山羊作为狄奥尼索斯的化身。欧里庇得斯将狄奥尼索斯称为“戴牛角的神”,在古希腊的一些雕塑和绘画作品中也出现了以牛、羊形象或带有部分牛、羊特征的狄奥尼索斯。
根据欧里庇得斯的描述,狄奥尼索斯最初的追随者主要为女人,她们被赋予很多个名字:迈那得斯、米玛洛涅斯、克洛多涅斯、提伊阿得斯等等。这些女人穿着兽皮制成的衣服,在山林中穿梭,发出嘈杂的喊声,撕碎并生吃沿途所碰到的野兽,甚至连孩童都不放过。正是这种野蛮的作风在早期给狄奥尼索斯的信仰带来了不好的名声。
古希腊人祭祀狄奥尼索斯的节日非常分散。光是在雅典就有五个为狄奥尼索斯而设的节日,分别为:乡村酒神节、城邦酒神节、奥斯克福里亚节、仲冬酒神节和花月节。其中以花月节最为隆重,它在每年的安塞斯特里翁月(今历的2-3月)的第11-13天举行。第一天为“开坛日”,人们将上一年丰收时酿制的酒运到狄奥尼索斯圣殿供人品尝。第二天为“酒壶日”,人们将狄奥尼索斯的神像或是装扮成狄奥尼索斯的人载在装有四个轮子的车上游行,随后还要在布科里恩(字面意思为“牛棚”)中举行狄奥尼索斯和执政官的妻子的圣婚。这意味着将统治者和公牛视为狄奥尼索斯的化身的观念,在当时仍非常流行。这一天还会举行喝酒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第三天为“陶瓶日”,纪念狄奥尼索斯的意味比较弱,主要是安抚阴间的亡灵。
酒神的狂欢二、酒神和古希腊悲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古希腊悲剧源于狄苏朗勃斯歌剧和萨图罗斯歌剧,这两种戏剧原本都是狄奥尼索斯祭祀的组成部分。一开始,狄苏朗勃斯剧内容以讲述狄奥尼索斯出生、经历、遭受的苦难为主。公元前6世纪左右,狄苏朗勃斯发展成一种酒神节上的竞赛项目,以村庄为单位进行,每个村庄派出50个人组成的歌队。最晚到公元前5世纪,狄苏朗勃斯剧已经打破了题材的限制,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萨图罗斯剧得名于萨提尔,它们是森林的精灵,狄奥尼索斯的随从之一,外形为半人半兽的样子,长着山羊的角,以及马的耳朵和尾巴,腿也是羊腿或马腿的形状,擅于吹奏长笛。它们的原型是萨特拉厄人,为色雷斯人的一支,亦崇拜狄奥尼索斯。与希腊神话中的另一种生物马人原为同类,后来逐渐分化成两种。在狄奥尼索斯的节庆上,萨图罗斯歌队的演员会打扮成萨提尔的模样,表演一些短剧,内容亦取材于神话。事实上,“悲剧”(tragedy)一词来自古希腊语中的“tragoidia”,又可拆解成“tragos”(山羊)和“oide”(歌),tragoidia即“羊歌”的意思。
在古典时代(公元前510-前323年),重大的悲剧演出都安排在城邦酒神节上。执政官会选出三名悲剧诗人,拨给他们演员。每个诗人必须提交三部戏剧,最初三部剧的主题必须相关,后来这项要求取消了,此外还要提交一部萨图罗斯剧,共计四部。这些演出同时也竞赛,获胜的诗人会得到一个花环作为奖励。从公元前449年开始,最佳主演也会获得奖励,当时可能出现了奖金。演出的费用由政府以及城邦里富有的赞助人提供。自伯里克利时代起,贫穷的公民还能领到一笔观剧津贴。在其它一些酒神节上,也会有规模较小的演出。
古希腊剧场三、俄尔普斯和俄尔普斯教
公元前7-前6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个信仰狄奥尼索斯的秘密宗教,叫做“俄尔普斯教”,是根据它的创教者命名的。据说俄尔普斯是色雷斯的著名歌手,他生在荷马之前,其父母分别为河神俄阿格洛斯和缪斯女神卡利俄珀,也有人说他的父亲是太阳神阿波罗。俄尔普斯精于演奏七弦琴,他的琴声能令野兽俯首,树木折腰,顽石移步,河水停流。他曾经参加过阿尔戈斯号远航,在途中,他的琴声战胜了塞壬女妖魅惑的歌声,使众英雄平安地通过了塞壬控制的海域。
俄尔普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还是完全杜撰出来的?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
俄尔普斯冥界救妻俄尔普斯教是一个密教,其成员被禁止向外人透露该宗教的细节,所以直到今天学者们对它还知之甚少。首先,俄尔普斯教流传的神谱跟赫西俄德的《神谱》大相径庭。该神谱有多个版本,非常繁杂,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仅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在俄尔普斯教的神谱里,第一代神王为法那斯,法那斯的名字含义是“使发光”、“使出现”、“揭开”,他又有许多个别称:“普罗多格诺斯”(元初)、“厄诺斯”(爱欲)、“潘”(一切、无边无际)、“墨提斯”(智慧)等等。法那斯是从一个原始卵中诞生的,关于这个原始卵又是如何来的?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法:黑夜女神尼克斯生育的,时间之神柯罗诺斯生育的,水和土两种元素化合而成的,风元素形成的。这些都无关紧要,宇宙的历史的真正开端在原始卵和法那斯这里,他们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本源。这种原始卵创世的思想,在埃及、印度、中国等许多民族的神话中都可以见到。
接下来,宇宙的统治权依次移交到了尼克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的手中。宙斯和他的女儿佩尔塞乱伦生下了狄奥尼索斯,又名“扎格诺斯”。赫拉唆使提坦神们掳走年幼的狄奥尼索斯。提坦神们用各种东西诱惑狄奥尼索斯,其中镜子成功地引起了他的兴趣。然后提坦神们抓住了狄奥尼索斯,将其杀害,肢解,烤熟以后吃掉。好在雅典娜抢救出了狄奥尼索斯的心脏。宙斯得知此事后,用雷电击杀了提坦神们,然后又使狄奥尼索斯复活。复活后的狄奥尼索斯从宙斯那里接过了宇宙的统治权。
狄奥尼索斯并不仅仅是法那斯的后代而已,他也是法那斯的再现,狄奥尼索斯即法那斯,法那斯即狄奥尼索斯,法那斯-尼克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狄奥尼索斯构成了一个循环。俄尔普斯教信奉轮回的生命观和宇宙观。
人类是从提坦神的灰烬中诞生的,又由于提坦神们吃过狄奥尼索斯的肉,所以人类与生俱来就继承了狄奥尼索斯的部分神性,同时也继承了提坦神们的罪恶。俄尔普斯教的最终目标就是引导人们激发出自己体内的神性,摆脱罪恶,和狄奥尼索斯重新融为一体。
四、东方的神秘主义
至此,我们暂时将目光转移到东方的印度。在这里更早以前就开始流传着一种和俄尔普斯教相似的神学理念。印度教徒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梵”,其人格化形象为梵天,后来被毗湿奴所取代。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从梵那里衍生出来的,是梵的一部分。而印度教的修行目标也是让人舍弃作为个体的渺小的身份,与梵合二为一,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
对俄尔普斯教和印度教的神学理念稍加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第一,皆持一元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从一个本原分化而来的,这个本原就是神;第二,皆认为人类分享了至高主神的一部分神性,并提倡人与至高主神的再融合。这种思想传统学界称为“神秘主义”,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宗教和哲学流派当中,例如:印度教、佛教、道教、俄尔普斯教、诺斯替教、苏菲教、卡巴拉教、赫拉克利特哲学、新柏拉图主义、唯意志论。
其中以印度的神秘主义发展程度最高。在吠陀时代晚期——公元前7、8世纪左右,婆罗门教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里,他们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祭神的仪式当中,却忽视了宗教与人类心灵之间的联系。所以,一批富有智慧的宗教思想家们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束缚,对婆罗门教中原有的神秘主义思想进行重新发掘,并发展出一套清晰的哲学,他们的思想成果被记录在各种奥义书当中。
2000多年以后,这些知识传到了德国,引起了哲学家叔本华的注意。后者将东方的神秘主义与西方本体论的哲学传统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唯意志论。老实说,这种结合毫无必要,它不仅没有给神秘主义这门学问带来任何新知,反而加深了其混乱性。但叔本华思想启发了另一个哲学家,那就是尼采。
叔本华叔本华将世界分成意志和表象面向,意志即世界的本原,也是神秘主义者所说的“神”,表象则是由意志所派生出来的,也即人们通常接触的世界。尼采显然对希腊神话、悲剧和俄尔普斯教有一定的了解。他从古希腊神话中借来两个神——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来代表世界的两个面向,同时它们也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艺术冲动。
如前文所述,在俄尔普斯教那里,狄奥尼索斯是世界本原的化身,借助他的魔力,信徒们将摆脱有限的自我,重新回归到本原中去。换句话说,狄奥尼索斯代表的是涅槃冲动。阿波罗可以比作印度神话当中的“摩耶”(maya),后者是“幻力”的意思,印度人认为作为世间万物正是幻力创造出来的。此外,“摩耶”有时也被视为一个人格化的女神。叔本华就用“摩耶的面纱”来比喻表象世界。而在尼采这里,创造出表象世界的神就是阿波罗。阿波罗所代表的艺术冲动就是对表象世界的认同,即使知道表象世界是一个虚幻的梦境,也仍然坚持将这个梦继续做下去。
酒神和日神的冲动或可类比为弗洛伊德的死欲(Thanatus)和爱欲(Eros)。爱欲,也即生欲,即追求生存和快乐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大部分活动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这种欲望上的。但是在爱欲之外,弗洛伊德认为生物身上还具备一种想要摆脱生存的烦恼,归于平静的愿望。弗洛伊德借了希腊神话中的爱神厄诺斯和死神塔纳托斯的名字来给这两种欲望命名。
尼采尼采认为正是酒神和日神两种冲动的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悲剧。我们在悲剧中可以看到:主人公们坚持不懈的同各种苦难或不公的命运抗争。尼采相信这些苦难是意志分化成表象世界时所产生的,并将其比作狄奥尼索斯遭到提坦神杀害时的痛苦。同痛苦抗争,首先意味着对痛苦和表象世界的承认,因此是日神式的。但悲剧最终往往以主人公的死亡落下帷幕。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悲剧主人公身上同时隐藏着趋向死亡的冲动。这里的死亡不是消极的死亡,而是积极的。悲剧主人公虽然最后死去了,但他却从烦劳的生命重担下解放了出来,超越了表象世界,升华成为一种不朽的存在,这正是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救赎。很难说尼采的这种悲剧理论完全正确,但它至少有一定的道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