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植田正治:只有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

2018-12-23 08: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编语:“我觉得,只有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多么朴素却又深刻的一句话,讲出这句话的人,正是处处自谦为“业余爱好者”的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

植田正治1913年出生于日本鸟取,与老一代摄影家土门拳、滨谷浩等人属于同一时代,但他们的摄影之路却大相径庭。

除了年轻时在东京短暂学习过摄影,植田几乎是自学成才。在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里,他没有接过摄影工作,也没有用照片赚钱,直到耳顺之年,才凭借作品《童历》的刊载发行,成为举国知名的摄影家。

选自《童历》系列,1955-1970年

终其一生,植田的摄影创作基本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他拍家人、拍朋友、拍乡民,以被人总结为“植田调”的特殊风格,将日本乡下的日常生活记录在胶片之上。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植田总是颇为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不靠摄影吃饭”,“只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或许在植田看来,一个人只有抛弃所有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才能不掺一丝杂质地真正热爱一件事吧。

也正是因了这份纯净而真挚的感情,虽然成名有些晚,但植田正治依然凭借其作品的独有特质,跻身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摄影家行列。

2018年9月23日,中国首个“植田正治回顾展”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办,以涵盖全部系列作品的规模,向国内观众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植田正治。展览开幕后,小编与策展人佐藤正子进行了对话。

爸爸、妈妈和孩子们,1949年

植田正治:只有让普通人看得懂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策展人佐藤正子访谈

撰文:马小呆   摄影:植田正治

(本文2018年10月发布于微信公众号“影摄自留地”,三影堂提供作品,植田正治事务所版权所有)

▌“呈现一个完整的植田正治”

此次展览选择了植田正治的哪些作品?您的策展思路是什么?

这次是植田正治的回顾展,而且是第一次展示给中国观众,所以我一直想要呈现一个完整的植田正治——从早期到晚期,一共141件作品。

我的策展思路主要是以植田创作的时间线为依据,这应该是最容易被观众理解的方法。我认为,植田正治最好的作品都在这次展览中呈现出来了。

在您看来,植田的作品一共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我认为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战前”(1941)。这时的植田刚刚得到相机,正在学习如何使用、应该拍什么内容以及摄影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就像修行一样。

但是,因为战争马上要开始,军国主义蔓延日本全国,战时体制使胶卷和相纸渐渐都买不到了,而且即使拍了照片也没有地方发表。直到1945年战败之前,植田几乎无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摄影实践。

群童,1939年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植田的作品一直都没有讨论政治,但是他的创作一直非常强调“自由性”——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所以到了“战后”时期,在可以自由拍摄的背景下,他就开始把家人、朋友带到附近的沙丘拍摄。

我们的妈妈,1950年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个阶段,植田的创作更关注“物”本身。

从“战后”以来,日本摄影界一直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植田也曾经尝试拍过,但效果不好。在苦恼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拍摄日本山阴地区的小孩子,一拍就是十几年,这就是《童历》系列。

1971年,《童历》被当时负责编辑出版名为《影像的现代》系列丛书的山岸章二选中并刊载发行,同系列还收录了东松照明、石原泰博、深濑昌久、森山大道等当时正开始受到瞩目的年轻摄影师。

在这些人当中,植田正治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总算被重新挖掘出来,在艺术摄影创作方面得到了人们的关注。

选自《童历》系列,1960年

从1974年到1985年,植田在日本专业摄影杂志《每日摄影》上做过连载,拍摄的是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名字是《小传记》。

在同一阶段,植田还有机会到欧洲旅行拍摄,这些照片被命名为《无声的记忆》,1974年集结出版。

选自《小传记》系列,1974-1985年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这个阶段,植田开始做时尚摄影,拍摄了后来广为人知的《沙丘》系列。

1983年,妻子纪枝突然去世,这给植田带来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如此热爱摄影的他几乎无法再拿起相机拍照了。因为担忧父亲,植田的二儿子建议并推荐父亲为时尚品牌拍摄照片。植田的态度是,假如没有太多的条件和限制,那就在沙丘拍吧。

拍摄《沙丘》时,植田已经70多岁了,但这些作品的反响特别好,很多人表示没有看到过这种形式的作品。此后,类似这样的时尚摄影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包括拍摄唱片封面和明星宣传照等。

选自《沙丘》系列,1983年

在生涯后期,由于身体原因,植田的创作形式也有所变化——很多照片都是在桌面上布置、拍摄的,有很强的绘画性,比如《幻视游间》系列中那些拍摄水果的彩色照片。

这次展览上还有两件作品叫《黑波》,是植田去世前一年创作的最后作品。

选自《幻世游间》系列,1987-1992年

 

《黑波》,1999年

从《童历》《小传记》,到《白风》《幻世游间》,植田为什么会渐渐从黑白转变为彩色呢?

植田并没有强烈地想要拍黑白或彩色。他拥有很强的好奇心,非常喜欢追逐潮流,只要有新东西就想要尝试。所以,其实植田一直在拍彩色照片,几乎和拍黑白照片一样多。

但是,在他创作生涯的前几十年,彩色摄影技术还不完善,胶片很容易变色或褪色,所以很多彩色作品没有保存下来。正因如此,这次展出的几幅植田早期拍摄自己家人的彩色照片,是非常难得的。

我想,假如植田的生命再长一些,不管是数码摄影还是电脑软件后期处理,他一定都会去尝试的。

标题不详,1949年

选自《白风》系列,1981年

▌对“物”的自然摆拍

聊了植田的这么多作品,您最喜欢哪个系列?

植田有一个系列作品叫《沙丘裸体》,是在沙丘上拍的一些女人体,在这次展览上展示的不多,但我认为这组作品是很重要的。对我来说,这些照片有点像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作品的感觉。

植田一直都在拍摄与“物”(object)本身有关的一些东西。在这个系列中,植田没有拍摄模特的脸,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女人体在植田眼中就是摄影创作中的“物”。

植田拍小孩子是最多的,就连他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拍摄儿童,并不是因为我想要表现儿童的世界,我只是将他们作为物体使用罢了。

沙丘裸体,1951年

您提到的植田对“物”本身的探索,与摄影评论家饭泽耕太郎的一句评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说:植田的大部分摄影都可以看作是“静物摄影”。

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植田早期作品《少女四态》就是很典型的“静物摄影”。

在植田的作品中,很多拍摄的是他的家人。这其中虽然肯定饱含感情,但我想植田更多还是为了拍摄人物各种各样的姿态,是作为一个“物”来看待的。

在植田的晚期作品中,这种“物”的概念就更为明显了,因为他在桌子上拍摄的就是一个个物体的自身形态。

少女四态,1939年

我觉得饭泽耕太郎和您形成这种观点,无疑与植田摆拍的风格有关,您觉得这种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和他小时候喜爱绘画有关?

我想是有关的。植田最初想当画家,而一旦想在摄影中实现类似的想法,就必定需要这样一种摆置的方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我记得植田曾经说过,在拍《童历》时,很多小孩子是自然而然看向了镜头。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说是摆拍,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的拍摄。

选自《童历》系列,1955-1970年
选自《童历》系列,1955-1970年

确实是这样的。在《童历》和《小传记》中,虽然大多数仍然有可能是摆拍的人物照,但背景却转换为现实的生活环境。与《沙丘》系列相比,我个人更喜欢这两个系列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真实而质朴的生活感。不知道您怎么看?

《沙丘》系列是非常具有美感的。与之相比,《童历》和《小传记》的故事性更强一些,会带给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

在这两个系列中,植田都拍摄了许多小孩子,我觉得他可能也无意识地把自己的童年,投映在这些孩子身上了。

选自《小传记》系列,1977年

植田曾说过:人物摄影才是永恒的主题。有时他也会自己做模特,拍摄自己,您怎么看这些作品呢?

这些大部分属于他的实验性作品,因为拍别人有时还不如拍自己方便。在这些作品中,植田的表达方式通常是比较隐喻式的,比如拿着帽子、戴着面具、打着伞等。

戴着面具的自拍照,选自《小传记》系列,1975年

▌“日本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

在这次的展览照片中,还有几幅比较有趣的照片是植田在沙丘为土门拳拍摄的。“二战”后,现实主义在日本摄影界备受推崇,植田这种摆拍的摄影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批判的。但这些照片里,我们却能看到摄影风格完全不同的土门拳与植田在一起。据您所知,他们二人的关系如何?互相又是怎样看待的?

虽然风格不同,但听说他们两人关系还是很好的。展览中的这几幅作品,是1949年应《相机》杂志策划,土门拳、绿川洋一和植田正治一起在沙丘拍摄时的场景。

在当时,肯定是土门拳的地位更高,因为他那时已经是很厉害的摄影师了,而植田和绿川是作为比较出名的摄影爱好者参与其中的。

因为一起拍照片的原因,土门拳确实也一直在吐槽植田的作品——离现实生活太远,没有力度。但是现在看来,植田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喜爱,他与土门拳都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家。

土门拳和模特,1949年

在当下的日本摄影界,植田处于怎样的地位?

现在,植田可以称为日本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

正如刚才提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现实主义都是日本摄影界的主流。所以,很多土门拳的弟子后来也都成了非常重要的摄影家,他们对植田确实不太感兴趣。但最近几十年,很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植田的作品。

另外,与许多日本摄影家一样,植田也是在国外举办展览并获得高度评价后,在日本国内的知名度才渐渐高起来的。总之,与同时代的摄影家相比,比如土门拳、滨谷浩,植田和他们可以说是齐名的。

▌“植田调”是一种独特的距离感

在谈论植田的作品时,经常看到“植田调”这个词,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植田调”呢?

对“植田调”这个词的出处,我也一直有疑问。

据我了解,植田在七八十年代曾被邀请参加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当时有位评论家在文章中使用了“植田调”这个词。在准备这次展览时,我也曾尝试联系阿尔勒那边想找到当时那篇文章,但是未果。所以,我想每个人或许可以对“植田调”有自己的理解吧。

在我看来,假如像土门拳那样的现实主义摄影的关键词是“热”和“有力度”,那么“植田调”的关键词应该就是“冷”和“距离感”。

在摄影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摄影师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感。在植田的作品中,这种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可以说是刚刚好,非常独特。我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植田调”吧。

有妻子在的沙丘风景,1950年

选自《小传记》系列,1975年

选自《童历》系列,1962年

据您所知,植田是否有非常喜欢的艺术家?或者是否有人对植田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日本摄影师盐谷定好曾经对植田产生过很大影响。他也住在鸟取县,算是植田的邻居,在植田刚开始拍照时,他已经发表过许多作品了。在那个时期,植田非常崇拜盐谷定好,他拍什么,植田就学着拍什么。

此外,鸟取县在日本是一个略显偏僻的小地方,距离东京等大城市较远,所以植田在小时候受到的艺术熏陶和影响,大部分来源于西方的艺术杂志。例如,植田的父亲曾经给他买过一本英国杂志《现代摄影》,里面介绍了很多当时的新兴摄影师,像曼·雷、拉兹洛·莫霍利·纳吉等。

这次在三影堂举办的展览是中国首个植田正治回顾展,您对中国观众有什么话说?对观看植田的作品有何建议?

这次展览的效果很棒,整个展厅就像一个大剧场。植田正治是一个在创作时非常自由的摄影家,所以大家来到植田的艺术世界里,也尽管自由感受就好。

此外,这次的展出作品都是植田生前自己冲印的银盐作品,这与印刷在画册上的照片是很不一样的,所以非常欢迎大家来展览现场观看作品。

植田正治

1913年,生于日本鸟取;

1931年,作品《海滨少年》入选摄影杂志《相机》的每月有奖作品征集;

1932年,赴东京短暂学习摄影艺术后,回乡开办了自己的照相馆;

1939年,在第三次中国摄影师群展中展出了早期导演式作品《少女四态》(中国,指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的“中国地区”,是鸟取县所在的区域);

1955年,开始拍摄山阴地区的孩子,后集结为《童历》系列;

1971年,《植田正治小旅行写真贴无声的记忆》出版;

1974年起,以《小传记》为名,在日本专业摄影杂志《每日摄影》刊载专栏作品(共12回);

1975年,获日本摄影协会年度奖;

1983年,妻子纪枝去世,应次子提议开始在沙丘拍摄时尚摄影;

1987年,成为第13届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受邀艺术家,展出以沙丘为背景的作品;

1995年,植田正治摄影美术馆成立并开放;

1996年,被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2000年,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享年87岁。

影摄自留地|这里是一个摄影小编的自留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