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法建交60周年,西岸美术馆开启声音的旅程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4-04-25 16:4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西岸美术馆“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声音收录(02:20)

上海西岸美术馆二楼面对黄浦江的平台上,20台扬声器次第排开,其中收录自火灾后的巴黎圣母院和奥地利冰川融化的声音,与黄浦江畔的风声、鸟鸣声、船的汽笛声,构成一件与环境融合的、新的作品。

4月25日,“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开幕。作为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展陈合作项目,展览将近15件/组来自蓬皮杜中心的新媒体馆藏与中国艺术家的视听装置与声音雕塑共同展出,更广泛地看“声音”作为媒介和声音自身潜能。该特展亦是“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周年特别呈现”的重点项目之一。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 特展“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名“清醒梦境”取自法国艺术家伊曼纽尔·拉加里格(Emmanuel Lagarrigue)的同名作品,这也是西岸美术馆二楼主展厅中的第一件作品。艺术家像是为空间设计了一个声音迷宫。数名男女业余歌手无伴奏哼唱他们自己选择的心爱旋律通过从顶端垂落的“藤蔓”播放,参观者行走其间,似乎游走在清醒与梦境之间、声音频率的变幻营造出此时此地的清晰感知与半梦半醒的探寻状态之间的微妙界限,一切尚待发生……

展览现场,伊曼纽尔·拉加里格作品“清醒梦境”。

展览涵盖了从声音雕塑到音乐环境,从视听实验到发声行为的各类交叉媒介,并以主题贯穿叙事。不同出身、年代与审美的艺术家在此共同谱写一场声学之旅,其中不仅囊括国际当代艺术先驱: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加里·希尔(Gary Hill)、比尔·丰塔纳(Bill Fontana)等,亦汇集了哈桑·汗 (Hassan Khan)、安妮·勒·特罗特(Anne Le Troter)、毛利悠子(Yuko Mohri )、纳玛·察巴尔(Naama Tsabar)等新一代艺术家,以及周滔、杨嘉辉、刘窗、陶辉等多位活跃在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展览由蓬皮杜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媒体艺术中心的马切拉·莉丝塔(Marcella Lista)担纲策展,她也是西岸美术馆首个常设展“时间的形态”的策展人。

展览现场

以“声音”与时代和城市对话

区别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媒介,以“声音”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形式近年来才渐为人所知。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声音与视觉艺术的探索日益多元化,走在艺术实践的最前沿并结合跨学科探索,不断挑战和拓展着艺术的边界。

但在策展人看来。此次展览的出发点并非“声音艺术”。“声音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学科或类别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末创建的。“视觉与声音的对话在艺术史上早已存在,并且是前卫和现代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 早在1913年,杜尚的笔记中设想了一个‘声音雕塑’。”莉丝塔说。

展览现场,王长存作品。

“清醒梦境:声音的旅程”所呈现的创作尤其关注声音的表现力、传播力及其无处不在的特性。在回望声音研究领域先驱的同时,亦呈现了当下正在发展中的各种实践,从音乐会到装置艺术、从音乐创作到全新视觉语言开发的灵活转换,即兴规则和集体实践、采样和拼贴、反馈和过滤、算法生成和社交网络创作……声音和音乐激发出颇具意义的行动,不断探索着与世界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展览现场,毛利悠子的作品《游行》。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览中,日本艺术家毛利悠子的作品《游行》将物品和乐器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出乎意料的交响乐团。这件作品带着杜尚的现成品概念,以及激浪派艺术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音乐现成品实验产生共鸣。侧耳倾听,电动装置令这些物件遵循精确的乐谱运行,音调、音色和音质似乎在一个个物体之间展开对话,提醒我们在不和谐的声音中捕捉到和谐是一项永不停歇的工作。

展览现场,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二重奏》。

展览由8个单元构成,其中“城市漫步”单元关注于人口不断流动交融的城市。在此,弗朗西斯·埃利斯、周滔和艾梅卡·奥格博探讨了城市作为人类移动场域所具有的无形的复杂性。弗朗西斯·埃利斯的视频作品《二重奏》记录了一场威尼斯街头的表演。1999年6月9日,在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弗朗西斯·埃利斯与艺术家奥诺雷·德奥共同完成了“二重奏”行动。二人分别携带一只圆形低音大号的一半抵达威尼斯,各自在威尼斯街头漫步了三天后,在圣加西亚诺广场会合,并将乐器重新组装好。随后,奥诺雷·德奥一口气吹奏了一个尽可能长的音符,弗朗西斯·埃利斯则为之鼓掌。大号的乐声和听者的掌声蕴含着两位艺术家长途跋涉的情绪与感知,与路人的瞬时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威尼斯古老的、迷宫般的步行城市中,漫步成了一种诗意行为。周滔的作品则将乡村生活的声音引入了一座当代中国大都市(广州)的中心。艾梅卡·奥格博的有声两联画将拉各斯的城市漫游之声带进展厅。

展览现场,奥利弗·比尔的作品《重生 1(白雪公主)》

跨地域对话,看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声音创作

区别于传统的“白盒子”布展,此次大展还贯穿美术馆户外空间、中庭。早在望及乃至听及美术馆建筑的一刻,展览即拉开了序幕。

除了美术馆的户外公共空间比尔·丰塔纳的作品外,走入美术馆中庭,孙玮的作品构筑了一个充满想象的有声景观。作为实地录音声音艺术家,孙玮热衷于探索听觉频率的多样性以及声音振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跨地域对话是此次展览的又一特点,除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先驱、当代西方青年艺术家外,有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来自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及音乐家,亦为历次展览之最。

西岸美术馆中庭孙玮作品。 摄影:Alessandro Wang

除了前文中提及周滔、孙玮外,刘窗的作品《饱食终日的我》在无限反射延伸的镜面环境中,一段影像在结合音响、图像和灯光的EVD机中跃动,见证了高保真模拟信号在消亡前的最后时光。这些过时的设备不禁让人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太空导航仪表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悬浮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虚构叙事。

展览现场,刘窗的作品《饱食终日的我》 摄影:Alessandro Wang

杨嘉辉的作品《消音状况 #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让一个所有乐器都经过消音处理的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随着音乐的消失,演出呈现出另一种声音景观:琴键的咔嗒声、乐谱翻动的沙沙声、琴弓在琴弦上摩擦声而非共鸣声。 

展览现场,杨嘉辉的作品《消音状况 #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对于何为“声音艺术家”的疑问,策展人莉丝塔认为,没有必要将“声音艺术”“表演艺术”“视频艺术”“数字艺术”等分类别。“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的工作一直在探索艺术实践、作品和情境。 此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以各种配置方式运用空间、声音、图像、技术、雕塑、光线等。有些人来自音乐领域,有些人接受过艺术学校的训练,有些人是利用视觉艺术领域的材料精心制作的杰出作曲家,有些人自学成才。作为所选艺术品的聚集点,我感兴趣的是声音的概念,它是启动某些事物的载体。”

展览现场,叶慧作品《静可闻针》

展览中,来自各大洲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通过反思声音和音乐与深层意识状态的关系来探索这些概念,从音乐会、音乐创作到视觉语言开发等多角度的作品。每件作品都旨在发掘声音与视觉艺术的一个崭新面貌,并成为声学旅程的全新起点,为观众带来全场域沉浸式的“清醒梦境”之旅。

展览现场,陶辉作品《跳动的原子》

注:展览将持续至9月17日,展览期间将推出多场主题活动,包括由王长存、叶慧、王梦寒、颜峻和孙玮等中国音乐家和表演者带来的多元的 “声音现场”。

    责任编辑:陆林汉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