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高院明确:以“忠诚协议”约定为由起诉的案件,不予受理
在当代社会,婚姻关系的稳定性和伴侣间的忠诚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些夫妻为了防止不忠行为,会通过签订所谓的“忠诚协议”来约定彼此的行为准则。然而,当这些协议遭到违反时,其法律效力及在法院诉讼中的受理情况却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对此作出了明确表态:夫妻基于“忠诚协议”提起的诉讼,法院通常不予受理。这一立场虽然承认了夫妻间签订此类协议的合法性,但也揭示了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协议强制执行力的限制。
1、证明难度与隐私权问题
首先,在实际审理中,如果法院要受理这类忠诚协议纠纷,原告将面临巨大的举证责任。他们必须向法院证明协议是在没有欺诈或胁迫的情况下自愿签署的,并且确实存在违反协议的行为。这种要求可能导致一方为了获取证据而采取侵犯隐私的行为,如监听电话、私拆信件等,这不仅违背了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且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2、负面社会效应
其次,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转化为法律案件,容易引发更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演变成刑事案件,这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和道德风气的培养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法律规定与协议效力的边界
尽管夫妻忠诚是婚姻法所规定的义务之一,且忠诚协议符合婚姻法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的立法精神,但现行法律并未就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具体责任作出明确规定。法律也未明文禁止夫妻就此自行约定。因此,忠诚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法律效力,但其实际执行力受限于双方的自愿履行。
4、婚姻契约性质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婚姻本身具有一定的契约性质。忠诚协议可以被视为夫妻双方就婚姻中忠实义务进行具体化并约定违约责任的一种尝试。不过,由于受到法律保护的限制,其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获得强制执行。
综上所述,虽然夫妻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忠诚协议来规范双方在婚姻中的责任和义务,但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一旦涉及将其提交法院进行诉讼,法院通常不会予以受理。这一态度反映了司法界对于夫妻忠诚协议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的审慎考虑。因此,对于希望依靠法律手段保障婚姻忠诚的夫妇来说,他们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为可行的解决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