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随笔|李安源:自深深处,并非扮相
“就像诗歌一样,绘画的初衷,应该也是对生命未知的怅惘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吧。用画笔涂抹的一切形象,其实都是自然的表象,只有将自己的信念放在里面,这个表象才真正具有复活的意义。”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安源对于绘画的创作随感。
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主办的“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近日在金陵美术馆对外展出。其后,一场学术性的艺术分享座谈会在金陵美术馆展厅现场举行。本文为李安源关于近几年创作的一些随笔。
(一)
自恢复画画以来,我的状态大抵是工作之余,减少应酬,多是一个人呆在画室,写作、绘画,就像一个牧童的自吟,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闲度日,应该是幸运的吧。
就像诗歌一样,绘画的初衷,应该也是对生命未知的怅惘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吧。用画笔涂抹的一切形象,其实都是自然的表象,只有将自己的信念放在里面,这个表象才真正具有复活的意义。因此,几年来,我从花卉、风景到人物的种种实验,无非是想借助不同的意象来寻找自我的存在及如何在作品中安放自己。譬如在画作中,笔触与色彩所能传达的微妙意趣,是要远远超过主题于我的诱惑。让手感与心意吻合,这类似于诗人对语词和意象营造的冲动,我想探究的是笔触的印迹与色彩的倾向是如何承载特定的情绪与心印,而这些难以描述的情绪,终归于对时间流逝的留恋与无奈。
《肖像》 2021
(二)
今人多讳言美。所谓美,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和谐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太无常,终究如四季轮回为时间所打破。有人读我的画时曾说,在我的画面下总是流淌着一重伤感的基调。我不知道这种基调是如何形成的?就像我们无法捕捉一首忧伤的歌是由怎样的音符组成,也许正是世界的未知,才将我们带向这种莫可名状的情绪。无奈于生命和谐的流逝,也无奈于心手相违的状态,让我总是迟疑、徘徊在书房和画室中,期待一个风和日丽的佳日,在画布上一挥而就,就像一首即兴诗。
《肖像》。2021
(三)
画画最快意的,并不是把一朵花、一处风景或一个女子画的楚楚动人,而是能以有意味的形式、色彩、笔触来营运意境。因此我将用笔视为画作的性命,笔触生涩与果敢之美,在作品中达到一种圆融的状态,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相信真正触动人心的艺术一定饱含着情感的流动,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画一样,这种情绪的流动皆情系运笔。
抒情源于内在的觉醒,犹如梦呓,是在意识最放松的状态之下流露出的情感。一直以来,我的兴趣始终在文学与绘画的结合之处,在这儿能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本质,也可与有趣的灵魂相遇。恰如王尔德所言,“当人与灵魂相交时,就变得像小孩一样单纯”。有时候,与其说我们在绘画,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找童真。儿童涂鸦那种天然的概括能力令人羡慕,我不停地过滤过去学到的陈规陋习,那些通用的绘画惯性实在是过分地干扰着我们的创作。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即想象的艺术,夏加尔的画面之所以可以给我们梦幻的氛围,就是因为他以想象的世界颠覆了客观的自然,以主观形色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对比来传情达意。坦言之,具象的世界让我乏味,我渴望在心境虚廓之际,从具象的形感中挣脱,进入完全想象的世界。
(四)
阔别许久,人到中年的我在绘画上是一个渐悟者,我对绘画的热情伴随着对艺术史的认知和对绘画的思考。我喜爱蒙克、莫迪里阿尼的绘画,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主观因素与打破造型规则的东西;我喜欢林风眠、常玉、朱新建,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优雅气质之外,还有一种朦胧、粗朴的民间趣味。就我的兴趣而言,也许只有表现性绘画才是适合我的唯一手法。所谓表现,除了在技法上的即兴抒写之外,也无疑也是寻找自我的一种途径,绘画需要时刻保持对形色及用笔的敏感,心摹手追,并付诸专注与热情。
《肖像》 2021
杜丽娘游园时因春色而生春情,自写小像觅知音,这一段绮丽春情要在汤显祖笔下才能叫人明白何为一往情深。于绘事我虽有情似杜丽娘,但于理想中的画面,既远未能至,又时有力不从心之感,自深深处的愿望无力心手合一,注定是我一生的遗憾。
《戏曲人物16》 90cmx120cm 纸本丙烯 2022年-2024年
《戏曲人物18》 90cmx120cm 纸本丙烯
2022年-2024年
(四)
曩与孙磊、春晓、大伟诸友谒虞山柳如是墓,蓦然想到仲春玉兰花开的绚烂。
将昆曲、京剧当流行音乐听,当表现主义绘画看,别有一番滋味。
(五)
现实世界太过支离、紧迫。抽象,是自然的自我疗愈。
《无题3》 120cmx90cm 纸本丙烯 2022年-2024年
—————————
相关链接|金陵美术馆“并非扮相”展览与艺术分享会
由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主办的“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艺术分享会4月18日由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主持,在金陵美术馆2号展厅“李安源绘画作品展”现场举行。此次展览共展出李安源作品45件,以风景、戏曲、抽象三个版块呈现,展览将持续到5月27日。
金陵美术馆展厅,“并非扮相——李安源绘画作品展”艺术分享会现场
金陵美术馆展出现场
艺术分享会上,在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的主持人,在场的策展人、美术史论家、诗人,艺术家结合展览进行了学术性讨论,并剖析了“自我”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关系。
主持人、相惠文化创始人杨惠娟(左)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李安源
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吕澎认为,当下应更加关注绘画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内涵,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形式或观念。笔、手、心在绘画中的偶然性和差异性是绘画至今存在的原因。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绘画的独特性和魅力,使得绘画在面临新技术等因素冲击时仍能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
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黄小峰认为,过去觉得李安源的作品既平易近人又拒人千里之外,但却会调动我们的观看经验,需要看进去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经验、想法,真正和作品对话。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董捷认为,画画应该是不忘初心,展现自己想要展现的东西,而不是背负很多历史重任,又使我们看画的人背负更多历史重任。
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说:“在极端复杂的世间行走,相信许多人皆渴望真诚,厌恶面具,排斥扮相。安源教授这类知识分子坦荡赤诚,有底气守底线,依傍艺术与生活周旋,无需扮相!李安源可以说是一个艺术侵入者,对于南京一些保守、固步自封的绘画是一种冲击。艺术对有的人有用,对有的人没有用,艺术能不能改变人,人能不能改变艺术。随着他艺术的不断变化,从年轻时被条条框框束缚,到现在不仅‘以史为师’,也‘以子为师’,他的艺术充满纯真,摆脱了条框的束缚,他改变了艺术,艺术改变了他,他在绘画上找到了自我,艺术对他最大的好处是他获取了自由。”
艺术史学者、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郭亮,诗人、艺术家、策展人孙磊等也先后发言。
分享会尾声,李安源捐赠本次参展尺幅最大的纸本丙烯作品《无题4》作为金陵美术馆永久收藏。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接受捐赠作品并颁发捐赠证书。
南京书画院副院长、金陵美术馆副馆长韩非接受捐赠作品并为李安源颁发捐赠证书
《风景8》 90cmx80cm 纸本丙烯 2022年-2024年
展出现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