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康德诞辰300周年|我们时代的康德

詹心怡 常文琦 黄恺文 李羽基 屈轩原
2024-04-23 12:02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24年4月22日正值康德诞辰三百周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与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德学会)于2024年4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主题为“我们时代的康德——康德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大会”的国际学术会议。此次国际盛会包含2024年4月22日上午的“全体大会”以及2024年4月21日下午、22日下午总计四场的圆桌论坛。此次“我们时代的康德——康德诞辰三百周年纪念大会”的国际学术会议全程通过北京大学哲学系微信视频号、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微信视频号进行现场直播,直播视频累计观看人数高达142538人,共收获了6751条评论,91155次点赞。

纪念大会现场

2024年4月22日上午08:30,全体大会准时开始。全体大会分为“开幕致辞”与“主旨发言”两部分。

“开幕致辞”环节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党委书记束鸿俊主持,束鸿俊教授对海内外与会学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首先发表致辞,他指出康德是一个跨时代、跨时空的伟大哲学家。接着,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赵敦华老师指出了康德哲学与我们的时代特征相契合之处。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发表致辞,强调了康德哲学对于我们时代的重要启示。最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程乐松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康德哲学研究的传统,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主旨发言”环节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天岳教授主持。第一场主旨报告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教授发表,张志伟教授认为康德哲学始终构成了我们的思想资源,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的对于西方哲学史具有重要贡献,康德哲学所面临的难题契合于我们所处时代仍面临的问题。接着,康德学会前主席曼弗雷德·鲍姆(Manfred Baum)强调了康德所处的时代与康德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康德哲学作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受到了同时代的许多哲学家的深刻影响。随后,北美康德学会主席丹尼尔·萨瑟兰(Daniel Sutherland)教授强调了康德的数学哲学的重要性,不仅对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还对理解当代数学哲学,尤其数学认知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接着,中国康德学会主任韩水法教授指出康德理论哲学是以方法著称的哲学体系,并简明勾勒出了康德哲学的方法体系的三个主要层次。

在随后的主旨报告中,童世骏教授阐明了“理性事实”这一康德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的含义,指出了它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作用和对当代道德哲学研究的启发。接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王路教授强调了康德的分类方法的研究价值,探讨康德的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康德的形而上学,而且对于我们的哲学研究也具有十分有益的启示。随后,波士顿学院哲学系约瑟夫讲席教授德莫特·莫兰(Dermot Moran)讨论了胡塞尔对康德的现象学接纳与批判,揭示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概念本身就是对康德思想的激进解释。最后,商务印书馆陈小文总编辑通过展现康德哲学在中国的出版情况和销售情况,说明了康德哲学不仅在中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而且还具有大众性的广泛影响。

参会学者合影

2024年4月21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波士顿学院等多所学术机构的近2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出席了主题为“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康德在中国”的圆桌论坛。2024年4月22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术机构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出席了主题位“康德与当代欧陆哲学”、“康德与当代英美哲学”的圆桌论坛。

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

本场圆桌会议由北京大学先刚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谢地坤教授、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担任引言人,武汉大学杨云飞教授、湖南大学丁三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庄振华教授、四川大学余玥教授、山东大学王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黄正蜜教授进行对谈,其余的参会专家参与对谈。讨论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在上半场中,首先是参与圆桌会议的各位老师依次发言。先刚老师指出,康德与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这三位德国唯心论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待更深入的研究。谢地坤老师强调判断力问题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性。邓安庆老师呼吁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研究要重视去回应美德伦理学,并思考康德的德性论伦理学对康德哲学的意义。杨云飞老师指出康德为了应对他所面对的两类论敌而做出的相关工作与他的体系呈现出的“二元论”之间的关系。丁三东老师认为康德的伟大之处恰恰就在于他提出的思想方案在后世哲学家那里得到了推进和深化。庄振华老师从科学和理性两个方面阐述了在当今时代回溯康德的必要性。余玥老师指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应当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案。王丁老师讨论了谢林和康德的关系,阐述了谢林与康德在自然哲学方面的区别以及谢林在自由问题上对康德的继承。周黄正蜜老师主要强调康德和后康德哲学家之间的区分,讨论判断力在康德伦理学中的作用。

在上半场的自由讨论中,先刚老师从谢地坤老师的引言入手指出,后康德哲学家之所以推崇第三批判,就是试图从中找到克服二元论的思想资源,谢地坤老师进一步补充了理智直观的重要性。丁三东老师讨论了康德体系中概念与直观的关系。邓安庆老师强调《道德形而上学》对康德实践哲学研究的重要性。

下半场会议从其他参会专家的发言开始。王路老师强调《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以及康德形而上学中对宗教因素的克服。王齐老师认为康德并没有完全抛开宗教,而是要为宗教给出理性的基础。刘哲老师认为要注意康德哲学与后康德哲学的议题转换之处。杨大春老师谈到了“理智直观”概念在康德、胡塞尔等哲学家那里的不同含义。李科林老师从思想史出发,指出康德既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也是现代哲学的典型。

在下半场的自由讨论中,先刚老师将各位老师的讨论概括为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之争、康德与德国唯心论之争。谢地坤、邓安庆两位老师都强调要从人的角度入手,从整体上看待三大批判。王路、丁三东和杨云飞三位老师分别讨论了上帝在康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哲、先刚、邓安庆和王路等几位老师就《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除了参会专家学者,也有多位同学参与提问和讨论。同学们分别就动态的自我塑造问题、绝对者的意义问题、怎样做到如实地理解康德的问题、辩证法问题以及中介问题进行提问,各位老师也给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圆桌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康德在中国

“康德在中国”主题圆桌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台湾地区“中研院”中国文史研究所李明辉研究员担任引言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黄燎宇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仰海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波士顿学院哲学系Dermot Moran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莫斌主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卞绍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南星等专家担任与谈人,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方博老师主持了该场圆桌论坛。

方博教授以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引入今天的会议主题——纯正的康德学者与康德文献的翻译者,康德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通者,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背景下的对话者共同构成了“康德在中国”的学术面向。李秋零教授将“康德在中国”视为一个历史问题,并将康德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追溯了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功绩,呈现了在中国的康德哲学由缘起至式微,再到兴盛的全过程。李明辉研究员介绍了最近十年,台湾学界康德研究的发展,梳理了以康德为主题的数篇博士论文,以及其他台湾学者的研究焦点,并以德性伦理学(virtue ethics)为例,阐释了近年来自身的重要研究成果。仰海峰教授从思想史的角度回顾了康德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的“自由王国”概念具备一定的康德元素;第二国际时期,对“经济决定论”的反驳使伯恩斯坦等人将康德的伦理学与马克思联系了起来;而对青年卢卡奇而言,康德构成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起点。

Dermot Moran教授认为,每当康德哲学进入一个国家,或面临一种新的理论语境,就会在对话中产生“新的康德”。他回顾了新康德主义的发展,展现了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现象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视野中的康德,对中国哲学与康德的对话表示了期待。张双利教授阐释了“以康解马”路线背后的两个关键维度。第一,康德哲学和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内在关联,受此影响,俞吾金等学者力图打通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第二、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时,吸纳了其中的康德思想要素。而后者在处理结构性问题上的不足,使得中国的马克思学者对带有道德普遍主义底色的康德式解释方案高度敏感。莫斌教授以“康德的多重面孔”为题,梳理了当下康德哲学研究的四条线索,呈现了康德三幅面孔——“赛先生”“道德哲学家”“社会科学化的思想家”,并就最后一重面孔阐明了康德研究与当代社会政策的关联。卞绍斌老师提出了中国康德研究走向未来的三个关键任务:译介与把握经典(包括书信、手稿、国外学者的关键研究)、核心问题的展开与阐释(例如自我意识、autonomy、观念论)、康德研究的汇编。南星教授以中国20世纪初的“科玄论战”为引,探讨了康德与人类知识(科学)的限度,强调运用当代的理论资源,通过不同学者的对话重新思考康德提出的问题。黄燎宇教授借助托马斯•曼,将康德与席勒、莱辛对比,阐明了康德对当代德国文化心理与文化形象的塑造,为“康德在中国”的影响提供了比照。与会学者与学生就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讨论,会议圆满落幕。

康德与当代欧陆哲学

该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哲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与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进行引言,香港中文大学刘创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齐研究员、中山大学张伟教授、方向红教授、浙江大学王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科林教授担任与谈嘉宾。

首先,刘哲教授在主持介绍中表明:反思康德与当代欧陆哲学之间关系要求改变我们对 19世纪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叙事,回到19世纪后半叶康德哲学概念遭遇的挑战。伴随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日益专业化,哲学要为科学认知提供理性奠基。我们需要在这个大背景中来理解不同进路的当代欧陆哲学范式,如新康德主义、胡塞尔主体性导向的现象学、海德格的“存在意义”之问,以及68年后以重新理解人类本质为核心的法国哲学。

接着,杨大春教授在引言人发言中揭示:康德哲学既是早期现代哲学的最典型代表也是其完成和终结,黑格尔哲学则是后期现代哲学的欧陆分枝的根源。法国后期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既有浓厚的本土资源,又深受德国/德语哲学的影响。哲学归根结底是人学,围绕“人是目的”这一康德式提问展开。早期现代哲学是主体形而上学,后期现代哲学代表的是主体形而上学解体之旅,当代哲学则要面对主体终结后留下的“空的空间”。

随后,孙向晨教授在引言人发言中指出:经过康德哲学,近代哲学的概念水平与反思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康德哲学把人类生存各个领域的张力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示,面对康德哲学,每一个哲学家都必须扪心自问,接下去的哲学究竟该怎么走?更关键的是康德之后的哲学怎么走?总之,现代西方哲学似乎必须经过康德而后才走向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引言人发言后,与谈学者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刘创馥教授论述了康德对于“不关心主义(indifferentism)”的反对和对于理性原则的坚信启示着当代人在面临更加严峻的不关心主义时应该走向何方;王齐研究员谈及了克尔凯郭尔与康德之间的某种互动的可能;张伟教授探讨了康德哲学在当代中国-汉语语境中的转化和表达可能性;李科林教授讲述了康德被引入当代法国哲学的契机和路径;方向红教授给出了关于我们当代哲学何以需要康德、如何回到康德的论述;王俊教授谈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回到康德”口号所要回应的挑战到底是什么,以及对于康德哲学的“主体性哲学”定位的再反思。

最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康德与当代英美哲学

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担任该场圆桌论坛的引言人,华东师范大学应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红教授、武汉大学葛四友教授、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复旦大学孙宁教授作为与谈人分享了各自在康德与英美哲学研究领域中的心得。该场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李麒麟老师主持。

主持人李麒麟教授的开场白点明了本次会议的主旨:在当代英美哲学的视域下探索和发掘康德宝贵的哲学遗产。随后,韩林合教授和郁振华教授先后作出了引言报告。韩林合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康德论意义与意指——弗雷格意义与意指之区分的来源”。韩林合教授认为,不仅弗雷格关于意义(Sinn)与意指(Bedeutung)的区分来自于康德,而且对于分析哲学而言许多根本的理论,如量词理论,都可以追溯到康德。郁振华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探向物自身”。郁振华教授介绍了内格尔、德雷福斯,以及梅亚苏等人的理论,这些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论证物自身在一定程度上的可知性,以超越现象和物自身的二分。

在与谈部分,应奇教授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中的许多争论,如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以及社群主义之争,并强调康德实践哲学在这些争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李红教授介绍了匹兹堡学派哲学家布兰顿的思想。布兰顿认为,康德用自然和自由的道义论区分代替了心灵和物理的存在论区分,这使得哲学发生了“规范性转向”。葛四友教授介绍了帕菲特对于康德的看法与读法。帕菲特认为康德的写作有缺陷,但他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观念。将康德当作一个同代人阅读,才能更好地推动哲学的进步。张会永教授介绍了康德哲学与当代动物伦理学之间的对话。康德本人认为我们对于动物仅有间接义务,但艾伦伍德和克斯嘉德改造了康德的义务论,使得动物也能在某种意义上拥有理性,进而人对动物仍有直接义务。孙宁教授讨论了英美哲学界对于康德的各种解读 ,如Strawson,Bennet和Alison的解读。这些解读中包含的倾向性,启发我们进一步反思文化环境和性情对于哲学诠释的影响。

在自由讨论与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就康德哲学的教学实践、对康德的实在论解读,以及对物自身的可知性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在本场圆桌会议的结尾,韩水法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

    责任编辑:臧继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