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适诞辰127周年|探访上海的胡适故居

2018-12-17 1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彭靖

胡适。视觉中国 图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遗憾之处。上海之都的遗憾之处,就是至今没有一处可供游人公开展览的胡适故居。公众能够看得到的故居,似乎只有安徽绩溪与台北南港的两处房屋了。

但是,上海是胡适的出生地,也是他人生道路的起点。1889年,胡适的父亲胡传续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婚后不久,胡传在上海任浙沪厘卡(税务)总巡职位,便把冯氏接到上海同住。1891年12月,在上海大东门外,外咸瓜街南段,门牌为251号,程裕新茶叶栈内,有一位婴儿出生。这个婴儿就是日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现代著名学者胡适。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曾记载道:“我生在光绪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即1891年12月17日),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谦奏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

程裕新茶叶栈是胡适祖上与他人合开的,现今为复兴东路东段,外咸瓜街223号(现为龙潭街道居委会)。这附近,还曾经是明末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清代著名实业家、状元张謇;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经济学家于光远、顾准等人的诞生地。

今天,能够知道和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已经不多了,《辞海》最新版本也仅说明,胡适是安徽绩溪人。笔者的外公邓嗣禹早年为哈佛大学毕业的留美学者,20世纪40年代曾与胡适有许多交往。

2018年12月17日是胡适先生诞辰127周年纪念日。胡适在上海的旧居还有哪几处?带着这样的疑问,也出于家族关系的渊源,笔者利用几个假期,先后进行过资料考证与寻访工作。

有迹可循的胡适旧居,在上海还有两处。其一,在浦东新区川沙镇。当时,胡适的曾祖父在川沙中市街开了一间茶庄(现川沙中市街川百劳防商店处),三开间的临街楼房,前店后作坊,店面门头上方的匾扁题名:“胡万和茶庄”。到胡适祖父经营时,茶庄已有很大发展,不仅在上海老城区内开了茶叶分店,还在湖北汉口开了酒店。

1892年3月,胡适在母亲的怀抱中,来到川沙的胡万和茶庄。当时,大三间门面的茶庄,里间、楼屋都颇宽敞,不过均作为制茶工场及工人住宿所用。所以,胡适母子便被安置到离中市街很近的南市街沈家大院“内史第”居住。胡适母子就此在“内史第”前进厅、屋东侧临街的厢房,住了整整一年。

“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史料显示,“内史第”原占地342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68.9平方米。由清代著名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祖上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由于沈树镛曾任“内阁中书”一职,故后人将该院取名为“内史第”。

1936年冬胡适率中国代表出席太平洋学会。视觉中国 图

“内史第”还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诸多名人有着不解之缘。比如,曾任北大校长的黄炎培,其祖父黄典谟就是沈树镛的姐夫,外祖父孟庆曾也是沈树镛的妹夫,因此黄家四代都曾住此大院。再有,“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也曾安家在“内史第”。后来,宋家夫妇在这里生下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直到1904年,全家离开川沙迁至上海市区,“内史第”承载了“宋氏三姐妹”许多童年记忆。巧合的是,胡适的父亲胡铁花和黄炎培的父亲曾是同僚。1892年,胡铁花奉命调往台湾,胡适就随母亲冯氏搬至“内史第”居住。

尽管有如此多的名人曾在这里生活,但“内史第”也难逃毁坏的厄运。到1988年,“内史第”在历次运动中已被拆三分之二,仅剩下最后一进的黄炎培故居。2004年,浦东新区正式立项修复老宅。2009年,“内史第”复原工程启动。经过多年修复后,如今“内史第”已恢复成原来的三进院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和实物。

其二,是在静安区的万航渡路320弄49号,当年是极司菲尔路49号。要真正触碰到胡适的精神与灵魂,恐怕仍然要属于闹市中心的这一处。这里虽然并没能留下他的任何遗物,但徜徉其间,却分明还可看到:有一位身着深色西装系花色领带,有时也穿着中式长衫,戴着旧式圆眼镜,相貌清秀的年青学者经常出入其中。他的双眼中,有着对于社会的深刻洞察,为了追求自由却孤傲自尊,对于突破底线的事,他决不会妥协。

上世纪20年代的极司菲尔路,已是街道纵横,商肆林立,百业俱全,并聚集了大片居民住宅。其中极司菲尔路49号是一幢混合结构的三层楼住宅,胡适在这里居住的时间最长,大约有三年半之久。

这是一幢带小花园的新式里弄住宅,当年楼下是客厅、厨房、餐厅和卫生间,楼上大间是胡适和夫人江冬秀的卧室,旁侧小间是其两个儿子的卧室,另一侧是胡适的书房。1927年5月,胡适自欧美旅行讲学回国,寓居上海后,接受光华大学教授聘任,又与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重整新月社,筹办《新月》杂志和新月书店。1928年3月,他就任母校中国公学校长,对学校大加改革,不仅使濒临破产的中国公学有了发展,并且培育了像吴晗、罗尔纲、吴健雄等后来出类拔萃的学生。

那时,胡适除了到学校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外,就在寓所潜心写作,在这里完成了许多学术论著。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就是在这里完成的,由蔡元培亲自撰写序言,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我站在旧居的里弄门前,竭力想象室内的情形,想象午夜时分还坐在写字台前,奋笔急书的那个人;想象细微的晨光,如何斜穿过棕色的窗棂,洒在先生的书桌上。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仍挂念于学术研究。他很想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但是长期超负荷运转的心脏,最终已经无力支持他实现这一夙愿。但是,近年有学者考证,《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曾经有北大内部发行的“讲义本”,曾任胡适秘书的胡颂平所编写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一书中,在1919年内有描述,胡适在1922年3月2日的日记也有记载。

当年,在胡适寓所斜对面的极司菲尔路40号(今天是万航渡路323号)住着商务印书馆经理、出版学家、上海市文史馆第一任馆长张元济,这是一座两开间带有尖顶的二层英国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是张元济在这里买下2.5亩土地,请英国在沪开业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那时,胡适在写《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时,经常过来向张元济借阅古书,他写完一两章,即送张元济阅读。每当随后两章送来,张元济立即订成本子,一口气读完,晚上临睡前,在床上又重读一半,并给予很高的评介。

1930年11月,胡适携家眷离沪赴北平,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极司菲尔路的寓所归还房东。岁月沧桑,如今该处居住着好几家普通百姓,里弄口挂着“沙利文饼干专卖店”的牌子。往里可见一栋被周围棚户区包围着的红砖大房,四周皆是大开面的大窗户,还配上木质的玻璃窗,不知道曾是哪家豪门的旧居。

位于安徽绩溪的胡适故居。视觉中国 图

由于商务印书馆两次毁于日寇炮火,张元济家庭经济也大受影响,1939年不得以在把居住了25年之久的极司菲尔路的花园住宅,出售给了上海建筑营造厂的老板陶桂记,自己租赁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善钟路(今常熟路)口的一栋三层楼的新式里弄房子居住。陶老板买下该房后进行大规模整修,加盖一层,并在西面空地上新造一栋楼与之相连。新房刚竣工还未入住,就被“76号”汪伪特务闯进来强占了,成了吴四宝手下汉奸特务潘达的公馆。抗战胜利后,汉奸潘达被枪决,房屋作为敌产没收。解放后,这幢楼房成为解放军部队家属宿舍。20世纪90年代,随着武宁南路市政拓宽工程的需要,张元济这幢故居也被拆除了。

胡适自1962年猝然去世以来,数十年间,不断有纪念他的文章发表,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有人赞美他的性格,说刻薄是离他最远的东西;有人赞美他的道德,说他堪称世人楷模;有人赞美他的学术,说他常开风气之先;有人赞美他的知识分子立场,说他是伟大的自由主义者;有人赞美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说他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等等。

诚然,你也可以找出他的不少缺点来。例如他在道德上并非完人,在学术上常留下缺乏完整之憾。他虽然推崇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实不能真正做到,进退失据时也会沉默,或者讲些有技巧的话。但是,“光焰不熄,日久弥新”这确是事实;“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是许多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上流学者,还是出租车司机。

留美学者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书中,对于胡适有相当高的评价:“胡适之先生的了不起之处,便是他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但是经过五十年之考验,他既未流于偏激,亦未落伍。始终一贯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熟读近百年中国文化史,群贤互比,我还是觉得胡老师是当代第一人!”

早在70年前的1946年,胡适《四十自述》的节译本,就曾作为耶鲁大学的教材,进入到美国人的公众视野。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胡适的墓地中,由毛子水执笔的墓志铭分明写着:“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异,但是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由此,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格言:“用笔写下来的,用斧头砍不掉!”

2012年胡适先生逝世五十周年时,胡适著述正式进入公共版权领域,席卷而来的胡适出版热,让人目不暇接。解读、评价胡适及其思想,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圈、文化圈、读书圈里的一个共同主题。

在上海,可对公众展出的胡适故居,将不会成为永久的遗憾,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本文摘选自《尘封的历史:汉学先驱邓嗣禹和他的师友们》,彭靖 著,美国壹嘉出版公司,2018年9月出版。本文略有改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