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报:24小时公园,在休闲和安宁中寻找平衡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平台上盛行——去公园待上20分钟,即便什么都不做,也能够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而在上海,当下越来越多的公园24小时开放,让忙碌的都市人推门见绿,移步入园,随时感受“公园20分钟效应”。去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全市832座公园中,有646座24小时开放,占77.6%。今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出,将新增30座24小时开放公园。
游客在公园骑行。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公园为什么要24小时开放?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白天越来越忙,夜晚的时间也就变得越来越珍贵。
根据2022年“全球24小时活力城市论坛”发布的“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上海15-59岁的常住人口规模约为伦敦、纽约同年龄段人群的三倍。2021年,上海的日均夜间出行人群规模约为338万人,头部商圈夜间19时到次日6时的客流量约占全天的四成,夜间活跃人群规模庞大。
“公园空气好,晚上人少没压力,感觉像世外桃源一样。”许多居住在24小时公园附近的市民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有需求就有回应,越来越多的沪上公园正在推行通宵开放。到去年年底,上海逾六成的城市公园已实现24小时开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个小小的公园,体现出的正是城市建设发展应“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不过,24小时公园也绝不能“一开了之”。据媒体报道,一些公园紧邻小区,24小时开放后出现深夜“唱歌声”“乐器弹奏声”等噪声扰民的现象。而对于更多开放的公园来说,接下来的夏天才是真正的考验:夏天的夜晚,游园人数会大幅攀升,如何才能管理好公园夜间开放的秩序?
毋庸置疑,公园24小时开放给许多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和享受,也意味着更大挑战。今年年初,围绕公园该不该24小时开放的问题,就有许多市民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谁会深更半夜逛公园?”“能否分季度开放?”
因此,要让24小时开放公园真正造福百姓,关键还是要有精细化的管理。许多公园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已经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比如,采用“限制开放模式”,推荐夜间以散步、休憩等相对安静的活动为主,22时后禁止使用乐器、音响等器材;又比如,公园会在每天22时后减弱灯光,只开启单侧路灯,既不妨碍周边居民的生活,也照顾到园内的动植物。
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应该看到,任何新事物的产生、新办法的施行,都一定会带来新问题。只要广大市民有需求,就应该积极去想办法、动脑筋,相比一刀切的夜间封闭公园,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总是更重要的。同时,也应该正视一些争议的存在,尤其要充分平衡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和利益,在“开放”和“安宁”中求得平衡。
不必讳言,这项工作会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但在忙碌生活的间隙,让更多市民随时都能去公园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欣赏一下自然风景,一切付出也就是值得的。从限时入园到全天开放,当公园的公共价值得到释放,也就能打开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