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最强“双非”出炉
“双一流”大潮浩浩荡荡,不同层次、各俱特色的高校交融激荡,中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实力与潜力俱在的非“双一流”高校以沧海弄潮、舍我其谁的发展劲头,彰显其冲击一流、砥砺向前的底蕴与信心。
4月18日,非“双一流”高校表现可圈可点,交出一张亮眼的成绩单。其中,有10所非“双一流”高校凭借强劲的综合实力竞逐一流,在全国百强中占据一席之地,展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本文选取了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中的前50所非“双一流”高校,一览这些实力高校的风采!
实力突围,大放光彩
非“双一流”高校50强分布于我国的21个省市。在高教赛道持续发力的浙江,占据了8个席位,浙江工业大学(第64名)、浙江师范大学(第88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第97名)3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浙江理工大学(第105名)、杭州师范大学(第120名)、温州大学(第132名)、中国计量大学(第136名)、浙江农林大学(第147名)也表现不俗。
其中,浙江工业大学一举夺得非“双一流”高校的榜首,办学层次、人才培养两大模块取得非“双一流”高校中的最佳成绩。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训,承载着浙江工业教育务实图强的基因,浙工大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学校2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数量稳居浙江省属高校首位、全国本科院校“地方赛道”前列。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浙工大的又一金字招牌,目前,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2人,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彰显了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刚过完68岁生日的浙江师范大学,在全国百强榜上再创佳绩,本次排名进步12个位次,位居全国第88名。作为浙江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浙师大以一流的师资和课程培养一流人才。继获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学校新增2个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2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课程数列浙江省属高校第2位;近五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全国最高奖13项,位列全国高师院校第1;“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学校总成绩连续两次位列全国前十,连续四次捧得“优胜杯”。同时,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重大突破……六八芳华,浙师大不断超越自身,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绘就新时代精彩篇章!
强校林立的江苏,此次共有7所高校入围非“双一流”高校50强,其中江苏大学(第80名)、扬州大学(第82名)、南京工业大学(第89名)3所高校稳居全国高校百强,江苏科技大学(第139名)、江苏师范大学(第143名)、常州大学(第149名)、南通大学(第159名)也以一往无前的姿态,阔步迈进。
江苏大学作为江苏省非“双一流”高校的领头羊,师资规模和服务社会两个模块得分位居非“双一流”高校之首。江苏大学坚持“顶天立地”科研路,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领域,都有重要成果和贡献。学校荣获我国农机收获领域唯一中国专利金奖,开发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蔬菜移栽机等26种高端装备,1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江苏大学已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项、中国专利奖15项。江苏大学以五年合计约33.72亿的合同金额,位列科技成果转化全国50强,也是全国仅有的33所连续5年入围50强高校中,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无论是瞄准前沿、顺应国家战略,还是面向地方、对接市场应用,江苏大学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中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孔孟故里、人文积淀深厚的山东,有山东师范大学(第105名)、青岛大学(第110名)、山东科技大学(第123名)、齐鲁工业大学(第142名)、山东农业大学(第144名)5所大学进入非“双一流”高校50强,山东冲击“双一流”正在积厚成势。
山东师范大学继续领跑山东非“双一流”高校,在重大项目与成果模块表现突出。近年来,山东师大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330余项,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属高校,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齐鲁文化研究院成为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博学笃行、夯基垒台,向着建成国际知名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前行。
此外,湖北的武汉科技大学(第122名)、湖北大学(第133名)、湖北工业大学(第146名)、武汉工程大学(第158名),和广东的深圳大学(第72名)、广州大学(第98名)、广东工业大学(第100名)进入非“双一流”高校50强。其中,广东三所高校均位于主榜排名百强。
作为广东省属理工科大学“长子”——广东工业大学,以势不可挡之姿,今年重返全国百强。凭着一股执着与韧劲,广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以一个个科研成果,支撑高质量发展。学校到校科研经费连续多年突破10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四年突破160项,位列全国前60名。2023年首获基础科学中心项目1项(共同主持)、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获批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历史最好成绩。在服务社会上,广工共建校地企协同创新平台12个,服务企业6000多家,带动产值200亿。进入2024年,广东工业大学更是佳绩和荣耀不断:3月,广工团队在机器人工业软件领域开展的创新性工作登上央视;在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广工位列全国第14位,蝉联全省第1;2023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广工共有20名学者上榜,全国高校排位第63位。荣获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该奖项为中国产学研界最高荣誉奖……逐梦攀撑、勇毅前行,广工人共同跑出最好成绩。
百舸争流,潜力十足
非“双一流”高校50强中,不少高校进步显著,他们向上生长、向下深耕,在百舸争流中砥砺奋进,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发展潜力。温州大学比去年前进了26个名次,齐鲁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都进步了10名以上,浙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都攀升了5个名次及以上。
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百强高校中,福建师范大学进步8个位次,位列全国第87名,在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两个模块表现不俗。福师大始终注重发展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拥有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师范类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在全国高师院校中率先实现全覆盖。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2023年新增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6人次,涌现出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等一批先进典型。走过116年的福建师范大学,矢志不渝、追求卓越,推动学校向更高的站位前进。
从昔日偏居一隅的小学堂日益壮大,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今年进步26个位次,成为非“双一流”高校50强中进步最多的大学。温州大学坚持学城共荣,与地方政府共建11个地方研究院和1个地方研究生院,承担运营4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被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办学硕果累累,发展铮铮有声,这些成绩都是温大服务地方、担当有为的有力证明。
在科教融合背景下强强联合组建而成的齐鲁工业大学,正强势腾飞,今年进步17名,位列全国第142名,值得一提的是,服务社会模块位居全国47名。近5年,齐鲁工业大学创办科技企业70多家,共建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个,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被授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级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等称号。据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显示,齐鲁工大2021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到了7.554亿元,又一次领跑非“双一流”高校。齐鲁工大用实际行动促进产学研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被誉为“中国光学英才摇篮”、兵工七子之一的长春理工大学,进步12个位次,名列全国第135名。英才辈出的长春理工大学,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9万名毕业生,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十余位院士都曾在校任教或学习。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光电学科前沿,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进军一流的征程中,行稳方能致远,卓著的建设成果、硬核的学科实力、坚实的人才队伍……不仅是非“双一流”高校砥砺耕耘铸就的华彩篇章,更是他们突出重围、冲向一流的关键钥匙,期待更多非“双一流”高校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流格局注入新生力量。
原标题:《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最强“双非”出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