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年“海棠雅集”下江南:首次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
从东晋的兰亭雅集与留存至今的《兰亭序》,到宋代的西园雅集与绘画,一直到明清之际的各类文人雅集,在中国文化史上,雅集作为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赏画论书的集会,融会琴棋书画,曲艺、乐器等,重交流讨论与心灵的契合,而且会根据不同的时令、环境、主题、韵制而创作。
澎湃新闻获悉,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古体诗词雅集活动。4月20日,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活动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渔浦举行,这也是海棠雅集创办一百多年来,首次来到杭州。
元代钱选 《八花图》卷(局部海棠) 故宫博物院藏(非展出作品)
第十三届恭王府海棠雅集“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古琴演奏
雅集者,雅会也。宋代诗人程洵曾留下过“幸无俗物恼幽人,只可剧谈佳客对。雅集何须画作图,风流自可追前辈”的诗句。北京恭王府的诗词与雅集文化由来已久,从《嘉乐堂诗集》《延禧堂诗钞》《萃锦集》以及《云林书屋诗集》等均可见一斑。
“海棠雅集”早在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儒、溥僡时期便有定制,至辅仁大学时期,陈垣校长以《红楼梦》中人物探春所起的“海棠诗社”为题,每到司铎书院(今恭王府)海棠花开之际,遍邀京城学人来府雅集,极尽风雅,王国维、陈寅恪、顾随、余嘉锡等名宿巨擘流连于此,互有唱和,极尽风雅。此后,几番时迁事易,“海棠雅集”逐渐沉寂下去。
2011年,经知名学者周汝昌先生的倡导和多方努力,“海棠雅集”正式重启,至今已持续举办十二年,并出版了多部雅集诗选,已成为全国范围内规模大、规格高、影响深远的诗词文化活动,不仅是文人雅士吟诵诗文、切磋学问的集会,也是推动创作、激发灵感、传承文化的平台。
雅集:文献展出、古琴演奏、吟诗挥毫
今年“海棠雅集”来到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在中华诗词学会、南开大学的支持下,与中共杭州市萧山区委员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第十三届“海棠雅集”,以诗会友,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海棠雅集”由“海棠雅集文献展览”“第十三届海棠雅集诗词交流活动”以及“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4月20日上午的“海棠雅集”活动现场,89岁的古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钊先生一曲清雅悠扬的《渔樵问答》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表示,今年的“海棠雅集”不同以往,因为我们来到了人文荟萃的萧山义桥。此次恭王府与义桥镇这两处饱含历史底蕴、诗脉流传的地方相互映衬,恭王府海棠雅集与浙东唐诗之路相互交织,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样的安排,不仅是对古典诗词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积极探索。
雅集现场
据义桥镇负责人介绍,义桥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地处钱塘江、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流处,位于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和大运河诗路的交汇点,是浙江省首个“中华诗词之乡”、首批“诗路名镇”,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义桥渔浦更是以独特的地理环境、秀丽的湖光山色,使得谢灵运、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轼、陆游等100多位古代诗人流连忘返,并留下了240多首讴歌渔浦的精美诗篇。近年来,义桥镇不断深入挖掘“浙东唐诗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已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大亮点。
萧山义桥渔浦
“浙东唐诗之路源头”石碑
此次雅集,共有钟振振、杨逸明、张福有、卢盛江等近百位国内诗词界的名家和学者参加。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参加雅集的诗家通过抽签配对的方式结为诗友,围绕“海棠雅集走进浙东唐诗之路源头渔浦”这一主题吟诗唱诵、互换礼物、交流心得。活动下半场,诗家们进行现场笔会交流,用书法笔墨诗词畅写渔浦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当天的海棠雅集活动共征集到400余首作品。
雅集同时展出的“相邀海棠花开时——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献展”,通过大量珍贵文献和图片资料,回溯了北京恭王府“海棠雅集”的历史源流,展示了历年雅集的名家诗选和书作。
“相邀海棠花开时——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献展”展出的文献
“相邀海棠花开时——恭王府海棠雅集文献展”现场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沈华维在参观展览后认为,浙东地区这些年挖掘整理了大量“浙东唐诗之路”源头资料,感觉这是一件对得起古人、又功在千秋的事业,令人敬佩,“实际上,持续多年的恭王府海棠雅集和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实践,都是近年来诗词文化全面发展繁荣的一个缩影。”
论坛:从浙江诗人贺知章到诗词中的渔浦
当日下午,“传统诗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发展:以浙东唐诗之路和恭王府海棠雅集为例”学术研讨会在渔浦三江源头举办。
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学术总顾问钟振振就《贺知章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发言。钟振振认为,贺知章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盛世文士人格的典范,“贺知章是‘浙东唐诗之路’上浙东本土诗人的代表。和他有关的遗迹,到后来又成为‘唐诗之路’上著名的打卡点,有很多慕名到唐诗之路、到浙东来,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慕贺知章的名,当然,还要提到他的书法,历史上,贺知章的隶书、草书都是写得非常精妙、非常飘逸,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他的一生波澜不惊,37岁中进士,唐玄宗后重用他,这固然是因为他个人的品德、个人的魅力、个人的才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团结南方的大族。”
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沈华维以《恭王府海棠雅集和浙江打造诗词之路的成功实践带给新时代诗词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启示》为题作了发言,他表示,善于创造经验的浙江于2018年就提出“以诗串文”为主线,以诗为点睛之笔,高质量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全面展示浙江诗画山水,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品牌效应,尤其是“浙东唐诗之路”源头的萧山,充分挖掘历史积淀与积累,把深厚的文化底蕴变为发展自信,把独特的自然资源变为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
“浙东唐诗之路”示意图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卢盛江在发言中剖析了萧山渔浦在唐诗之路中的地位,他介绍说,“渔浦”这个地名出自《会稽志》,有“渔浦是舜渔处也”, 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在诗中曾把渔浦显然是作为一个名胜来记写。唐代孟浩然有一首诗名为《早发渔浦潭》,“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所写的起点明显就在渔浦。 “浙东唐诗之路”还有一条线,就是沿着钱塘江溯流而上,经过钱塘江、富春江,经过金华,到温州等地;还有一条线就是浦阳江,李白有一首诗《送杨山人归天台》,是到天台去,诗里讲到“沙明浦阳月”讲的就是这里,明显就是沿着这里从浦阳江。渔浦是紧临浙西,那时候是睦州,隔江相望,可以说是连通浙东和浙西的枢纽。
渔浦在诗词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也是各条诗路的枢纽,同时也是唐人喜爱的游览的胜地,从六朝谢灵运、丘迟到唐代诗人都描写了它的山水之美。而且唐代诗人还为它蒙上隐逸文化的诱人色彩,这些都值得研究。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院长曹辛华在《现当代萧山诗人群及其意义》的发言中认为, 近现代“萧山诗人群”多为科举出身的官僚文人 ,但近现代萧山还有一批职业身份复杂、经历坎坷但钟爱诗词的“乡邦诗人”,他们创作活动和诗词规模也颇可观。这些诗人在青年时期虽名不见经传,但在1949年后还坚持创作,交游唱和,提携后进,成为延续萧山文脉的重要力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