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历史则不厚,无地理则不实,无哲学则不深” :山东大学举办国际问题研讨会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
2024-04-21 13:46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2024年4月20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暨“百年大变局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大变局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开展了研讨,参会师生达百余人。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暨“百年大变局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开幕式大会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长民在开幕式上致辞。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在大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姜锋表示,区域国别研究事关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系统、深入地开展。基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姜锋提出,“无历史则不厚,无地理则不实,无哲学则不深”,区域国别学应当与外语、历史、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结合发展,完善学科建设结构并提高人才素养与能力。

有学者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以国家利益优先的显学,建设和平导向、合作导向和发展导向的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与中国自身安全、发展需要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实力的跃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的海外权益愈发受到重视,也越来越需要对世界有着“序之如指掌”的了解。因此,对域外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质和量上都有了新的迫切需求。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而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类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于2022年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区域国别学的新一级学科。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年底的一篇文章指出了区域国别研究的时代使命,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要,是祛魅西方霸权话语,构建中国特色各国、各区域文明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世界多元文明自主发声、繁荣发展的重要渠道。

本次研讨会也紧扣“百年大变局”这一时代背景而展开,在大会开幕式之后,会议进入两小时的专家学者发言环节,设有两个议程,第一议程的主题为“大变局下的区域国别学”,第二议程主题为“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

大会开幕式后,进入专家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翟崑(左一)主持第一议程“大变局下的区域国别学”

第一议程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翟崑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授罗林回顾了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起步与成长,并提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当务之急是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科研在内的学科生态建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鸿武以非洲研究为例,指出区域国别学应做到“顶天立地和两头落地”,助力国家处理好对外关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倪峰指出,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研究队伍问题,并对如何建设规模相当、结构完善的研究队伍发表了他的观点。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吴坚从东南亚研究切入,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科研规范性发表了观点。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黄仁伟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区域国别学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智识支持,“一带一路”也为区域国别学带来了学科发展机遇。

大会发言环节第二议程的主题为“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心伯主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心伯(左一)主持大会发言环节第二议程“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提出当前全球治理正处于危机时刻,全球治理共识面临权力博弈与大国政治回潮的趋势,包容性多边主义面临排他性多边运作的挑战,利他性合作面临国际合作困境。然而,人类社会对全球治理的内在需求、全球议题上国际组织的作用和中国对大国合作的呼吁也为全球治理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周弘聚焦欧洲政治,引用德国国际关系学界“时代转折”的说法,指出当前物质发展与思想创新之间的张力广泛存在于国际局势和国家局势的变化中,这一趋势能够为中国应对时代挑战提供参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季志业围绕“动荡与变革中的中国”,结合当前国际事务热点,提出当前学界应当认识并重视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并为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作出贡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可金聚焦大国外交与国际政治,指出在内政与外交的互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生态与选择路径,大国应当寻求调适与协调之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开盛提出,当前学界应当基于国际政治现实,从大方向、大逻辑、大趋势上厘清国际形势中的“变与不变”,服务中国的外交实践。

研讨会的三个分论坛于4月20日下午至21日举行,主题分别为“深化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第四届比较主义圆桌论坛”、“大变局下的国际战略与理论研究”,每个分论坛设四个议程,对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问题研究展开探讨。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