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思南读书会十岁了,它是含“诺”量最高的读书会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杨仪宸
2024-04-19 19:5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14年2月15日,思南读书会第一期开张了。 那一期的对谈嘉宾是作家孙颙与王安忆,那一期的主题意味深长——“让过去告诉未来”。

策划团队一开始还担心人来得比较少,结果到了现场,悬着的心就放下了——那里座无虚席,很多读者全程站着听完了讲座,更有读者索性席地而坐。

从此,许多个周六的下午,读者们早早地为读书会排起长队,他们与奈保尔、勒·克莱齐奥、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汉德克、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莫言、阿来、王安忆、贾平凹、张炜、毕飞宇、格非、金宇澄、徐则臣等海内外杰出的作家、学者,共同见证了一场场风雨无阻的文学与思想盛宴。

转眼间,思南读书会十岁了。

它已举办活动450期,邀请到作家、学者等嘉宾1600人次,参与读者共计7万多人次,先后获得中国全民阅读年会和中国新闻研究院联合颁发的“2018年全民阅读十佳推广机构”、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2019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上海文化十大品牌的提名奖、“伯鸿书香奖·组织奖”等荣誉,并于2019年10月17日走出国门,亮相第7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十年,含“诺”量最高的读书会

2014年,为了将“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营造的文学阅读氛围持续化、常态化,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思南公馆四方合力主办的面向上海全市的公共阅读活动——思南读书会正式诞生。读书会地址为复兴中路505号,并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词“思南文学之家”。

它渐渐成为含“诺”量最高的读书会:奈保尔、勒·克莱齐奥、阿列克谢耶维奇、彼得·汉德克、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莫言6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来过这里。此外,这里还迎来法兰西文学院院士达尼·拉费里埃,瑞典文学院终身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法国哲学家夏尔·佩潘等海外知名作家、学者。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来到思南,举办了他的新书签售会。他也在思南度过了自己82岁的生日,他说:“从没想到会在这里发现这样的热情。”“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图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在2016年10月16日,做客第145期思南读书会。“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图

2016年,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携她的著作《二手时间》做客思南文学之家。“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图

中国杰出的创作者也常在嘉宾之列,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王安忆、贾平凹、张炜、莫言、毕飞宇、格非、金宇澄、徐则臣等等,还有陈思和、李欧梵、张新颖、陈子善、陈尚君、汪涌豪、谈峥、孙周兴、戴锦华等各个领域的著名学者。

莫言受邀参加第216期思南读书会。“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图

十年里,思南读书会还犹如一棵大树,生发出思南书集、《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概念店、思南书局、思南书局·诗歌店、思南书单等“思南”文化名片,打造出上海最具温度的阅读文化样本。

这里,读者是真正的主人

被问及思南读书会与其他读书活动的不同,许多嘉宾的回答都是:思南的读者。

各个地方都有读书活动,但只有思南的读者,会自发建群,在群里讨论文学和阅读,也只有思南的读者,会长期坚持自制一份叫做“思南读者札记”的PDF。

每一期活动开始之前,这份PDF是大家预习的资料,每一期活动结束之后,这份PDF又是一份珍贵的回顾。截至目前,“思南读者札记”已经累计了2000万字。对自愿参与编撰的读者来说,制作这份札记,早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日常。

这十年,有上学的读者从大一新生变成了博士,有工作的读者考上了非全日制的写作研究生,有退休的读者把他在思南的经历比喻为“本硕连读,圆了大学梦”。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思南的读者已经从上海发展至长三角,又辐射到北京、广东,还渐渐在贵州、青海等地壮大起来。

“在这个数字媒介的高度发展的时代里,我愈发意识到思南读书会的可贵之处,它重新恢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赤诚实感。”读者曹禹杰说,“在思南,我们永远都是年轻的,世界也一定是年轻的。”

大家发自内心地热爱思南读书会,更热爱上海这座城市,它是那么地迷人,慷慨,给予了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更多的理解与想象,更多的力量与希望。

思南读书会十周年荣誉读者证书颁发仪式

未来,我们待续的故事

思南读书会的第一期,主题叫作“让过去告诉未来”。十年前的过去告诉现在:阅读与书写,为生活带来了许多美好,倾听与分享,更为生命打开了无数可能。

“一眨眼,思南读书会十年了。”

纪念活动结束后,作家、思南读书会总策划孙甘露漫步在复兴中路上,迎着四月的微风,轻轻地感叹了一声。

他相信对每个人来说,和一本书的相遇,和一场读书会的相遇,都是奇妙的,特殊的。

“一个读书会,我们当然希望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参与,但它也并非一定要取得多么高的成就。我更希望也许有一天,你在某个地方遇到一个读者,TA说曾经有一天下午路过思南,看到里面有作家在做分享,就进去听了一下。从此,TA爱上了阅读。”

说到这里,孙甘露的眼神都亮了,“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故事,远比一张奖状更动人。”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