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口气攒了30年!他用实力打破自动化港口的“西方霸权”
巨型桥吊林立,400米大船频频靠岸,全年装卸3000万个集装箱,相当于平均每1.2秒装卸一个集装箱……这番繁忙景象正是青岛港的日常写照。在这样的装卸体量和强度下,青岛港始终保持着行云流水的作业节奏,但在生产作业的现场却看不到一位工人。
高效运行的青岛港鸟瞰
作为中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青岛港依托强大的集装箱吞吐量规模、高效的港口作业服务、领先的技术创新应用,已跻身我国乃至世界一流港口前列。据统计,2023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在装船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60.2个自然箱/小时,其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不断升级、创新超越的背后,凝聚着张连钢及其团队十年如一日的辛苦付出,这份硕果更是他们打造“中国智造”决心和毅力的最好证明。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
2016年,张连钢以自动化码头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与欧美行业巨头洽谈合作时,不少国外技术公司摆出了“不承诺工期、不开放系统”的傲慢态度。这样的事情在他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就曾发生过。
30多年前,被分配到青岛港安技处担任电气技术员的张连钢,不仅为当时青岛港“没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没有桥吊等专业机械,只能利用外国货船上自带的起重机实施吊装”的落后状况感到焦急痛心,更在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了“受制于人”的窘迫——1986年,因桥吊发生故障,码头被迫停工,只能重新调试电控系统以期恢复。
但这个故障当时国内没有人能够解决,无奈之下,码头只好请欧洲供应商的工程师来维修。“那个外国工程师在码头上干了12天,拿走了43200元,这笔钱在当时是30多位码头工人一年的工资!”张连钢回忆道。然而,当他试图向这位外国工程师咨询技术问题时,对方却将记录调试参数的小本子藏进了上衣口袋,并未向他透露分毫。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连钢。一个坚定的想法在他心中诞生,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用实力把这件事给扳回来!”
就此,依托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张连钢在国产港口自动化技术领域不断钻研,并收获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和系统成果。2006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突破,随后相关技术在全国港口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誉,更为我国港口发展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
长久的努力、深厚的积淀、丰硕的成果,让张连钢再一次面对西方公司的傲慢时颇有底气地选择了说“NO!”基于自身对行业的深耕和对相关技术的了解,张连钢认为,我们国家的技术进步和自己团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挑战“权威”的实力。“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如是说。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建设的重任也就这样交到了他的手上。
“全面超越一期码头”
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建设项目启动的2013年,张连钢是“带病上阵”。当时他刚从肺癌病魔的手中逃脱,尚处于术后康复期。但港口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尽快实现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一梦想,他夜以继日地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白天,他带领核心团队的25位成员奔走在土建、供电、设备施工现场逐一了解情况;晚上,一行人又聚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集装箱房中攻关科研。
自方案设计开始后,张连钢从未在晚上10点前休息过,他的身体也不断发出警报: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癜……医生检查后说这都是疲劳造成的免疫力低下所致,嘱咐他一定好好休息。而张连钢只是拿了点药物就又赶回了码头,因为“大家都在等着”。
最终,这支平均年龄34岁的团队,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三无”状况下,在自动化港口这一空白领域走出了一条筚路蓝缕的自主创新路。过往的经历告诉他,“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
为了满足自动化码头对于系统性和细节性的高要求,张连钢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即牵头召开了3000多场技术研讨会,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其中,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就前前后后经历了40多次设计,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测试达10万多次。
15个月后,码头的详细设计在张连钢团队体量巨大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中最终成形,其惊人的效率和完成度,让前来审核的外国专家大为震撼,称这一方案即使在技术相对成熟的国外市场,也要聘请十几家专业公司至少3年才能完成。
更重要的是,这一设计方案不止做到了“快”,在“好”的层面同样表现优异。外方股东聘请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专家帕特里克给出了“这是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发展方向的规划方案”的评价,这无疑与当初张连钢“中国人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的判断“不谋而合”。
在此基础上,张连钢及其团队先后攻克了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在港口建设层面高效优质地走完了国外8到10年的路,建成了作业效率全球领先的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首船作业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下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震惊全球港航界。
“始终让中国港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取得了如此亮眼的成果,张连钢却并不准备躺在功劳簿上——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的项目顺势确立,张连钢为团队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码头,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
充分应用一期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张连钢团队再接再厉,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二期工程的建设并投产运营。与此同时,张连钢还将自动化、智能化前沿技术及相关成果引入港口建设,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智慧监管系统”,以及全球首创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桥吊“一对多”远程监控系统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再一次为自动化港口和“中国智造”赋能,为自动化港口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张连钢在港口工作现场
为了让码头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张连钢团队用时5年,研发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实现了“毫秒级”刷新响应,无感升级,生产操作、设备控制、信息处理三位一体智能管控,智能配载效率提升17倍以上,助力提升码头作业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一实现“从0到1”突破的系统,其各项指标全面超越拥有30多年应用历史的国外同类产品。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评审,认定该项目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随后在自动化码头三期的建设中,张连钢进一步扩大自动化成果,坚持从港口重大装备芯片到传感器、从单机到系统、从底层基础到上层应用的全面自主可控。2023年12月27日,拥有6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的“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这是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突破的一个明证。
更为可喜的是,三期工程投产后不久即刷新了装卸效率世界纪录——2024年1月1日,在对“新泉州”轮作业过程中,三期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这也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为我国港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添底气。
不久前,张连钢入选“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面对荣誉,他得之淡然;而当谈及未来,他壮志满怀地说:“要始终让中国港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负党和国家的信任,不负时代和港口的重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