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摄影和电影的前生今世
同为观看的艺术,同为器材的奴隶,电影和摄影这两种名义上极其类似的表达形式携手走到今天,却似一对儿陌路兄弟。一百多年前,两兄弟前后脚出生,只因一个长势缓慢而另一个发育过快,让它们之间渐渐横生沟壑。
关于这条沟的形成
湿版摄影法是1851年由英国伦敦的雕塑家阿切尔(1813-1857)发明,是以玻璃板为载体,表面施涂火棉胶,然后浸入硝酸银溶液形成感光乳剂层,制成拍摄所需要的“胶片”进行拍摄曝光、显影、定影等一系列步骤,最后得到一张呈现在玻璃上的图像。
火棉胶湿版工艺出现让摄影术的曝光时间从20分钟升级到某些情况下的一秒,自此,世界上出现了“面前有座相机”的纪实摄影。
战地摄影师罗杰·芬顿和他的《摄影车》。1855年。——出自《世界摄影艺术史》19世纪80年代明胶卤化银乳剂的出现更是让相机脱离三脚架,趋于手持和小型化。自此,摄影进入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出自《世界摄影史》同一时期的电影术还未成形——摄影在此时是无容置疑的老大。
1872年,摄影术不再被曝光时间所限,摄影师利用立体相机和动态摄影技术拍摄连续照片,并在幻灯的上做出动态而连贯的几十秒钟“小电影”。(早期的达达主义对肢体动作的平面化叠加手法,最早来源于这里)
此时的摄影和电影三位,啊不,两位一体。
1978年,奔跑的马,及摄影动画,埃德沃德·迈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 1830-1904)——维基百科:www.wikipedia.org
1882年,法国科学家艾蒂安-朱尔·马雷(Étienne-Jules Marey,1830年-1904年)根据迈步里奇的连续拍摄原理,发明摄影枪,并在此后研制出摄影机的雏形——在一台普通相机前用金属圆盘规律间隔并拍摄出12张/秒的连续照片。马雷称这种拍摄方法为“连续摄影术”。
马雷的摄影枪,1882。 马雷在他的工作室里,约1900。马雷的“连续摄影术”拍摄的跳舞的人。
1888年,柯达推出小型手持相机盒子并配以密封的感光胶纸。随后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
以上图片来自维基百科事实上,柯达推出的快照机在专业摄影而言仍是一个“小玩意”一样的物件。100张底片被被封在盒子里,拍完都得寄回去冲洗——这在专业摄影来说,就像是画了一条龙却被人拿走点睛。但禁不住低廉价格的诱惑,就像中国90年代的傻瓜胶片机一样,当时的柯达,也是人手一台局面。
这时,西方的消费摄影时代开始了。
图片来自网易同时(1894年),大商人爱迪生发现了胶片之妙,果断将柯达的感光胶片剪成35mm卷成胶盘,拍摄出每秒40个画格的动态影像。
虽然他的40帧/秒没有变成国际通用尺寸,35mm的胶卷却自此形成。
1894年,爱迪生把电影放在盒子里卖票观看。每部电影持续大约二十秒。观众交二十五美分,可看五部电影。这一天,爱迪生赚了一百二十美元,也就是说,首批电影观众差不多有五百人。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只能供一人观看。摄影和电影发展至此,均已产生巨大的消费市场。最初也是不分伯仲。
不同的是,电影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制片人、导演和演员。而且快速培养起自己的市场和观众。
而摄影业,仍旧停留在画意摄影阶段——虽然,1902年,出现摄影分离派:旨在让人们认识到“在画意表达之外,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其自身的表达力”。
但是这种在当时颇为超前的表达意识被当时的摄影器材局限在那个欣欣向荣却又窘迫不已的年代。
位于纽约第五大道291号。摄影分离派小艺廊(常简称为291艺廊),1905年11月—1917年间,由知名的美国摄影师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与爱德华·史泰钦合开。 ——维基百科而此时,电影却因市场化的如日中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迅速找到自身定位:
1915年,天才导演格里菲斯正在推出自己的第二部正片(超过一个小时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90分钟)。
《一个》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意义的剧情类长片,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拥有大型故事情节的移动影像作品。电影中第一次运用到特写,并里程碑式发展了基础的蒙太奇和最原始的叠印及特效技巧。电影的叙事出现艺术化的拼贴效果,并应用了现在所说的Lomo暗角,来凸显视觉主体。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豆瓣
如果仔细翻一下电影史,还会发现,早在1902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技法上就用到了 “交叉蒙太奇”技巧来分割室内外的营救镜头,以表现同时发生的事。
彼时,卓别林在电影公司的签约身价高达100万美元。
电影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舞台剧和写实主义的超越性的表达意识,自此尘埃落定。
至于摄影呢?
20世纪20年代,摄影领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种类繁多的摄影技术、风格和流派的出现,均体现出不同寻常的活力。为了发掘摄影更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也是回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知识界、政治界和文化界出现的动荡状态,很多摄影师开始意识到技术、城市化、电影院和平面艺术对摄影表达效果正在产生影响。除了以“主义”为旗号的战前前卫艺术,特别是立体主义,摄影审美理念还受到构成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从而推动摄影界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包括照片拼贴、蒙太奇、无相机摄影、抽象的形式、不寻常的角度和超近距离特写等,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标志性的摄影表现手法。与其视觉艺术一样,摄影师也注意到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和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也留意到摄影可以记录这一时代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与挣扎。(摘自雷奥米·罗森布拉姆《世界摄影史》)
至此,仍然固执的专业摄影师们逐渐认识到,上世纪引以为傲的箱式相机以及全套家当浩浩荡荡出门儿拍片儿的摄影术,让摄影和市场发展有些背道而驰。
当时的电影技术和艺术之所以成了市场的印钞机,重要的是让观者产生了视觉的新鲜,以及情绪上的代入。而这正是当时摄影界所缺乏的。一时间,“新鲜”的表达纷纷乱入。各种艺术流派的大师都希望能在乱象中的摄影领域插上一面自己的大旗。
1925年,Ernst Leitz二世在当时经济低迷、大型相机当道的潮流下,力排众议,拍板定案,在当年的全球科技博览会上,正式推出30台Leica 1号35mm相机。自此,开启了35mm相机的时代。35mm相机的量产打破了艺术界取乐“造像”的局面。全民摄影终于迈开大步,进入人文纪实的新纪元。
顺便说一下吧,同一时段的好莱坞,已经煮成了熟饭——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4年4月24日,世界电影史上的最大奇迹——米高梅(米特罗——高德温——梅耶的简称)电影公司宣告成立,并从此开始制造出一系列神话。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