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奔流|浪击而不沉:在塞纳河边,共话城市灵感与文化共振
Fluctuat nec mergitur。浪击,而不沉。这是来自塞纳河畔的古老谚语,是巴黎的城市格言。
作为滨水城市,苏州河之于上海,塞纳河之于巴黎,浪涌之下,皆是独属于城市的韧性与生命力。
巴黎当地时间4月18日下午,《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巴黎论坛邀请中法两国、上海-巴黎双城人文艺术界的重要“摆渡人”作为嘉宾,从塞纳河与苏州河的交汇与交流说开去,追溯巴黎与上海的城市灵感之源,共赴中法文化互望互通的新彼岸。
圆桌讨论现场 张轩石 摄
水可载舟,亦可成为岸上人的风景:河流的航运和景观功能
河流见证了城市发展。城市,因水而兴。当今城市更是注重滨水空间打造,让文化与科技、经济、消费、美学等元素融合、协调。
法国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强调了水路交通与塞努奇(博物馆创始人)中国探索之旅的关系。140年前,塞努奇乘船漂洋过海来到上海,接着沿长江从东向西到武汉汉口,而后沿着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从海洋,到陆地上的江河,塞努奇的亚洲艺术收藏之旅始终与水有关。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多年来从事运河城市发展史的研究,他认为沿运河水陆网络在广阔空间上扩展了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结构、生活习俗、道德信仰以及人的气质与性格上,无不打上了深深的“运河”烙印,是运河文明“基因”的再现与物化。他说道:“在中国,沿着大运河的城市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最有名的城市,全部在运河沿岸,或者因运河而兴。河流确实是城市的母亲,母亲如果健康了,子女就会很好。我们必须保护利用好河流。”
在圆桌现场,刘士林分享对巴黎与上海城市转型与河流之间关系的洞察:“两个城市的滨水区都经历了从工业区、商业区转变为文化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在人文、生态之后又叠加了城市最富有创新活力的引擎——科技,当下的城市滨水区正在向‘生态人文科技功能区’转变。”
如今,塞纳河两岸,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博物馆、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错落其间,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形成全球最著名文化岸线,“Station F”的科技创新孵化园区建成,吸引Facebook、Amazon、 Microsoft、 Ubisoft、Line等企业入驻,被福布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孵化区”。
同样的,黄浦江岸的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及大片棚户区全部迁移,原发电厂、废弃油罐纷纷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杨浦科创带”也正迅速崛起,计划成为集创新、生态、科技、文旅、宜居等为一体的“滨江国际创新秀带”。
更新中的上海“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奥运之际的塞纳河,日夜奔腾中塑造着城市的新品格。
以水为媒,灵感在河水流动中涌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往今来,河流总是与艺术话题联系在一起。东西奔流,文明在交汇融合中生生不息。在滨水城市巴黎与上海,论及水在东西方语境中蕴涵,中国国家画院首聘研究员、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用《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给出答案。极具东方古典韵味与海派流动美感的水墨画面,诗意地勾勒双城依水而生的文化风景。
河流常常承载创作者的故土经验。海派艺术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是杭州人,后来在上海工作,西湖与苏州河是他艺术灵感的源头活水。他还在现场说道,“法国的法字有三点水,巴黎的黎字有个水,上海的海字也有水。巴黎与上海本身就是由水相连的。”
陈家泠表示,“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的理念当中,上善若水。在中国的文学当中,水利万物而不争,那么善和生命之源,就是水的本质。”所以,本次展览选择以“水岸丹青”为主题。
《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学术顾问、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认为,陈家泠先生水墨画中的现代主义画法是传统中国画活力绵延的证明。“在陈家泠巴黎的展览中,我们会看到来自于西湖的灵感,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水的透明度,了解水与光、与色彩的互动,它以一种非常现代的方式去呈现这个关系,与此同时也是以非常中式的方式来呈现它。”
易凯还提到赛努奇博物馆之前举办过名为‘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的展览,它展示出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今时今日的活力。
“那次展览中有一件作品与水有关,艺术家沈远从岩石中获得灵感,用中国太湖石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作为一种‘地球的头骨’。这件艺术品重达数吨,由非常典型的中国材料——太湖石制成,但它所蕴含的寓意却是世界性的,关乎全人类的命运。”
暗潮涌动,水的文学与文化意象
海明威写道,“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文学作品中的巴黎是神奇的所在,既让人感到强烈现代性的在场,又让怀旧的人流连忘返。
从塞纳河左岸文化代表到《诗经》《楚辞》,再到西方“大洪水”意象,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筱一细数河流的文学意象之于上海与巴黎的城市意义,并表示,在文学作品的虚构之境中,河流意象也与作者心境与作品观念相关,更重要的是,越过河水的表象,看到下面涌动的暗潮——苏州河边,无论是张爱玲的上海还是王家卫的上海,永远世俗、热烈,充满生活气;而塞纳河河畔,海明威、萨特、波伏瓦等文化名流们的聚会与写作,让巴黎成为“快乐”“浪漫”的代名词。这是两座城市相似的“文化底片”。“水,非常的强大,水,不断在流,不断在改变。水与城市的生命力是分不开来的。”她表示。
《道德经》上记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意象也蕴意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与法国文化的合流。陈家泠指出,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关注人性的需求,中国从“五四运动”开始逐渐觉醒。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与人性的需求是契合的。“从人性的角度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追求都是相似的: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的生活,渴望浪漫与情感的满足。这种共性使得我们在面对世界时,能够找到共鸣与理解。”而河水,正意味着流动、活力、包容与平等。
策展人、前法国驻沪总领馆文化领事柯梅燕(Myriam Kryger)曾在上海生活四年,她在讨论中分享自己对上海苏州河的记忆。她认为上海和巴黎的摩登感和共同点,在于其都是开放和包容性的国际大都市,身处其中,都能经常感受到传统历史与现代先锋的和谐交融。
变与不变,苏州河与塞纳河的百年文化共振
中法在美术领域内的交流由来已久。陈家泠曾提到,“徐悲鸿等留法艺术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育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法艺术家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艺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作为早期中外艺术教育的桥梁,在国立艺术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建中发挥关键作用。我的艺术生涯也在无形中受到了法国教育的熏陶。”
当下,中法美食文化也在传承中不断融合。蓝带国际全球总裁安德烈·君度(Andre Cointreau)通过味蕾感受东西方流动美学与中国食物的哲学:“就像希腊文化里提到的,每一个艺术品就代表人类对整个宇宙的理解,中国的阴阳太极平衡,非常好地在食物中保存下来了。就像中国菜里面的色、香、味,这种对比和搭配,显得十分平衡、和谐。”
他还认为,“巴黎和上海都是充满国际气息的城市,国际化氛围也深深融入它们的文化之中。这两座城市与内陆城市不同,都位于河流或河口附近,它们身处各种事物的交汇处,向世界敞开大门。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它们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蓝带十年前来到中国,选择在上海设立学校,正是看中上海菜中各种地域风味和国际化元素的完美结合。
这两座融合的城市,也一直有它默默无闻的见证者。“金宇澄小说《繁花》中,苏州河和塞纳河一样,是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在巨变中立于不变。”袁筱一分享了自己在阅读《繁花》结尾时感受到的苏州河与塞纳河的文化共振,“在《繁花》的结尾,阿宝和沪生在苏州河畔与两位法国年轻人芮福安和安娜相遇,两位法国年轻人要拍一部电影,讲述苏州河。”
春和景明,中外嘉宾在塞纳河边,追溯城市灵感与韧性之源。东西奔流,文明因对话、碰撞、融合而生生不息。浪击不沉的城市,亦不会沉默。
除巴黎论坛外,《奔流》巴黎场还将举办“中华餐饮世界表达·2024相约巴黎”活动、“行走江南园林”展、“一条河与一座城”双城对话影像艺术展和纪录片展映等活动。
《奔流》首季对话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起,上海报业集团和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支持,澎湃新闻和苏河湾集团承办,上海音像资料馆和法国蓝带国际学校上海校区联合承办,特别鸣谢上海广播电视台、同济大学、法国AS建筑工作室和中国东方航空。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