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乌鲁木齐沙区“第一街”,开启Food Walk
“师傅,我到和田街。”
师傅漫不经心:“一街还是二街?”
“都不是,就到和田街。”
师傅转头看我:“哪有和田街?和田街就是一街和二街。”
我暗自嘀咕:这师傅一定不是乌鲁木齐资深的Food Walker,连和田街这条美食老街都不知道。
和田街片区包含和田街、和田一街和和田二街,五一路、吐鲁番路、乌苏路交错其间,黄河路、五一电影院、自治区中医院陪伴在侧。
这条老街,因何而来?
相传,1915年(民国四年),和田农民帕孜拉洪巴依等六人来乌鲁木齐,在北起中桥,南至钱塘江路一带建房、经商。除了这里之外,乌鲁木齐河的西岸,基本都是砂石河滩,较为荒凉。
1936年以后,南疆往乌鲁木齐贩卖土产的小商人增多,都在此处落脚居住,房屋渐渐增多,小饭馆、小杂货店相继出现,逐渐形成了一条街,大家就把这条街叫“和田街”。
成为了河西最早的居民聚居地,也是沙依巴克区的起源,被坊间称为“沙区第一街”。
安静、惬意的巷子,居于立交桥旁却“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树多而繁茂,无数美食小店隐藏其中并不起眼。
有的经过时间考验历久弥新,受到土著青睐;
有的新起新开,但颇具风味、自成一派。
如今,和田街美食吸引的不只是乌鲁木齐土著,还有众多游客一头扎进和田街,满心欢喜尝鲜,心甘情愿排队。
在和田街一带长大的朋友笑称:这条老街巷,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成“网红”吧。
都有哪些好吃的店?今天跟我Food Walk,一条条街吃过去。
和田二街
一锅抓饭,新疆几乎每走几步就是,什么是好吃的抓饭?能开得久的自然不会差。
这家努日曼一开就是30年,前17年开在喀什,来乌鲁木齐在和田街也已经开了13年。
我在店里的时候,店里正端上来了一锅新抓饭,热气腾腾、喷香扑鼻。
和老板聊天得知,它家一天能卖60锅,用掉60包每包15公斤的胡萝卜,其中只有2包会做成小菜,其他的胡萝卜全都被焖在了一锅又一锅抓饭里。
店里空间不小,但仍是满满当当,还有不少拼桌的食客,大部分是远道而来的游客朋友们。
盛文是安徽人,她的爱人在新疆做援疆工作,于是她趁暑假带母亲和孩子来新疆探亲,游罢伊犁,在乌鲁木齐停留几天。
一家人在和田街一路吃了下来,试过了烤肉、黄面,盛文还想再尝尝火爆的抓饭。
一家人点了一份,一人尝几口,就连吃不太惯新疆饭的母亲也说:这米是真不错,和我们安徽的米饭太不一样了。
“我家在和田街开了5年了,本地人回头客特别多。”老板颇为自豪地跟我说。
我问老板,来喝鸽子汤的游客多吗?
她摇摇头笑着说:“烤肉的名气更大,游客朋友们一般吃烤肉,鸽子汤现在还没‘出圈’。”
整只的鸽子配上鹰嘴豆、胡萝卜熬制炖煮,直到鸽肉被蒸得软和、肉质细嫩,每一口汤都极为鲜香。
一般随汤、鸽子配上一份切开的馕和小菜,把馕泡进碗里,浸满汤汁,一口爆汁。
吃罢鸽肉后若是觉得腻,来几口小菜,清新爽口。
从广西来新疆出差的影子,趁工作间隙来和田街转一转,奈何天气太冷,来一份缸缸肉暖身。
我问她要不要试试鸽子汤,她有些拘谨地婉拒了我。“整只的鸽子看起来让人有点不敢吃,我这次先不尝试了。”
我想了想也对,一道美味有人爱就会有人不爱,尤其当它籍籍无名时,也只有老食客们会懂个中滋味。
这家是和田街上当之无愧的“排队小吃”,白天排、晚上排,晴天雨天也都在排,为这一口排队,值吗?
排起的长队自有答案,不只有来寻美味的游客朋友,就连新疆本地人也甘愿排入队伍,拎一兜一把抓,边走边吃带回家。
一把抓并非烤包子,而是“烤包子的弟弟、饺子的哥哥”,也可以通俗理解为沾水烤制而成的元宝状大饺子。
他家的“一把抓”3元一个,每咬一口都让人忍不住叫绝。
内馅有汤汁,羊肉也很大一坨,看上去就扎实,也不加其他辅料增香。
馕坑一次能烤出180个“一把抓”,不到半小时就卖光了。
但店门排队的食客只增不减,甚至还有第一次吃完没满足,立马加入新队伍的食客。
看到过食客热评:见过了北京的卤煮,成都的肥肠粉,邵阳的猪血丸,一位资深的饕餮客依然会在新疆的这道美食面前流下初秋的第一滴冷汗。
它就是——面肺子,摆放足够奔放、随意。
盘踞在顶端的叫米肠子,白色块状垫底的东西叫面肺子。
它们总是同时出现,以蛮横的视觉效果,羊内脏器官散发的气味,混合重口调料的馥郁给人当头一棒,哈喇子也不争气地从嘴里涌了出来。
这家买买提艾莎面肺子随之在和田街生长了23年,生意越做越好,以前只卖半天,卖完下午回家躺平休息。
如今食客涌来,开始全天营业售卖,一波又一波人进进出出,感受软糯的白块滑入口腔,跟舌头跳起一曲华尔兹。
这家快餐在和田街一带开了二十多年,拌面、烤肉是初次到访必尝的招牌。
饭点一到,店内店外都坐满了人,有周围的上班族,也有各地游客。
门面环境颇为随意,来份儿特色家常拌面和烤肉,面条比较细,软硬适度,配菜里的羊肉块头大、有嚼劲。
烤肉肉质鲜嫩,不需要给很重的佐料味道就很好,保持了羊肉本身的香味,狠狠地抓住了新疆人的胃。
和田一街
偶遇买馕的贾大姐,她从小在和田街长大,见我询问哪里有好吃的,便热情给我推荐起这家馕。“馕打得好,这一片儿的馕我只认他家。”
贾姐告诉我,比起现在的和田二街,一街有些不起眼,但更早些的时期,和田一街的美食店铺远超于二街。
“不过一街二街都好,对我来说这里就是熟悉的家。”贾姐边熟练地装起两个鲜出炉的馕,边给我说。
这家馕开了三四年,在和田街并不算久,种类不少、味道自成一派,深得人心。
据说它家有4家直营店、70多家加盟店,在地图APP上随手一搜,三号黄面的招牌几乎遍布了乌鲁木齐各处。
和田街有两家老店,两店相距百米,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过夏天。
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总喜欢来份黄面、凉皮,感受每一根浸满微酸微辣汤汁的面。
刻意避开了据说要排长队的饭店去,也还是有不少食客前来,独自或全家总动员,吃的就是这一口地道的老味道。
从最早挑着扁担卖黄面,到五一巷市场第三个摊位的“三号黄面”,再到如今,三号黄面已传承四代。
在三号黄面工作了10年的店员马大姐就是漫长历程中一段的见证人。
“晚上几乎不到9点卖完,就可以收工回家了。”马大姐告诉我。
和无数拌面、抓饭、烤肉店肩并肩的咖啡店,是什么味道?
小小的门头,明亮的空间,舒服的三两桌椅,是和田街一带唯一的社区咖啡小店。
店内特调居多,新品“黑粉”,我称它为暗黑版Barbie,将草莓、牛奶与咖啡融合,别有一番滋味。
店内位置不多,不如买一杯边走边喝,在和田街Food Walk。
和田街上卖抓饭的店铺不少,如何在这其中“厮杀”出自己的招牌?彩虹抓饭开了20多年,依旧深得人心。
店面是老板自家的房子,随心装饰,更显接地气。
肉抓饭是店里的金字招牌,米粒颗颗分明,泛着油光,不是绵软口感,富有嚼劲。
胡萝卜和黄萝卜微甜,羊肉本身细腻无膻味,质地一绝。
不过分软烂,咬一口是溢出唇齿的香,让人难以抵抗。
和田街
吃罢众多美食小店,再去市场转转找点原滋味。
鑫源市场少说开了有二十年,升级改造过一次后,市场内进行了明显地分区设置,副食品区、水产区、蔬菜区等一应俱全,环境也干净整齐。
一排排新鲜菜“乖巧”排开,新鲜又可爱。
1999年,伍姐从湖南来新疆,不知道做些什么,经朋友帮助和自己打拼在鑫源支起了自己的蔬菜摊,每天6点到市场,晚上10点才回家,奔波辛苦。
“来买菜的基本都是老熟人,一晃十几年了。”伍姐说。
除了市场,还有不少街边小摊贩,水果、干果、蔬菜和针头线脑,一步一景、皆是烟火。
//
和田一街市井悠闲,足够低调;
和田二街人头攒动,冉冉升起;
和田街不慌不忙,稳坐沙区老街“宝座”,本地人、游客下棋的下棋、排队的排队,自得其乐
……
这三条不长的街道贯通各路小巷,我们的记忆、口味和生活便深藏其中,不如周末转转,真正感受乌鲁木齐日常生活的街道。
作者:韩雨琪
图片:韩雨琪、杨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