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外交|朔尔茨中国三日行:承受压力、展现自信与务实选择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实习生 高文
2024-04-17 21:24
来源:澎湃新闻
大国外交 >
字号

“作为总理,朔尔茨从来没有访问过一个国家这么长时间。”谈及德国总理朔尔茨三天的中国之行,德国媒体如是写道。

这次时间最长的外访行程却非常紧凑和匆忙。4月14日到16日,朔尔茨三天内去了中国三个城市。16日晚上9点多,朔尔茨在北京的一家餐厅“那家小馆”召开约12分钟的记者会,随后他还参观了798艺术区内的歌德学院(Goethe-Institut),并会见艺术和社会领域代表。当天晚上便登上飞机返回德国。

4月16日晚,朔尔茨在北京餐厅那家小馆举行记者会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图

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问中国,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七国集团(G7)国家领导人。随同访华的包括环境部、交通部和农业部的三位内阁部长,以及由十多位德企高管组成的“商业天团”。

2024年4月15日,上海,德国总理朔尔茨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图

从随访阵容中不难看出,经贸议题仍是朔尔茨本次中国行的核心议题。此访既有巩固中德现有经贸联系,亦有挖掘双边合作新增长点之意。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朔尔茨此访期间也多次表达了德国经济界、政界对于所谓产能过剩、营商环境公平性的关切。此外,欧盟层面也正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与风力涡轮机等开展多项调查。

对于当前中德关系定位,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6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朔尔茨时强调,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彼此不构成安全威胁;中德合作对双方有利,对世界有利;世界越是动荡,双方越要提升两国关系的韧性和活力,坚持中德关系的合作主基调和发展大方向,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

“访问本身是较为成功的。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朔尔茨此访稳住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联系,未让双边关系往下滑的方向走。”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谈及未来一个阶段中德、中欧的互动,他提醒称,中方也应理解德国、欧洲政治经济面临的困难局面,尤其是对中国技术快速发展的恐慌情绪,这为中国下一步发展与国际交往提出了新课题。

政治经济内外承压,访华欲开拓更大空间

与2022年11月的那次访华之行相似,朔尔茨此访同样承担着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不同的是,如今不论是其国内状态、美欧对华舆论,或是地缘政治环境都更为复杂棘手。

最突出的一点变化是,此次访问也是自去年7月德国政府发布出首个“中国战略”文件以来的首次访问。文件将中国界定为德国的“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也多次提及“去风险”和“减少依赖”等内容。这同欧盟此前对华政策文件中的定性完全一致。

在国内,德国联合执政党之一的绿党主张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该党外交政策发言人黛博拉·杜林(Deborah Duering)警告朔尔茨不要仅将中国视为一个经济合作的机会。而放眼欧美,相关国家也愈发强调在经济上主张所谓对华“不脱钩”但“去风险”的策略,并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采取趋于“保护主义”的态度,已陆续出台或计划酝酿相关反补贴调查措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也指出,朔尔茨此行是一次“艰难的舞蹈”,既要维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又要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此外,胡春春认为,德国事实上陷入了俄乌冲突与巴以冲突两场军事冲突的影响中。

在这样内外承压的背景下,胡春春分析认为,德国都需要务实地向外寻求协作,寻找更大的发展和沟通空间。而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德国连续八年最大的贸易伙伴,朔尔茨访华也是顺理成章。德国《明镜周刊》则认为,尽管德国政府内部存在着不同意见,并且在朔尔茨访华前也未达成共识。但就目前来看,务实主义占据上风。

2024年4月14日,重庆,德国总理朔尔茨参观博世公司的氢动力生产基地。视觉中国 图

“朔尔茨需要中国。”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欧洲版这样写道。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该国GDP下降0.3%,进出口数据则出现双降。欧盟委员会称,德国或成为欧盟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出现衰退的国家。《经济学人》杂志直言,德国已沦为“欧洲病夫”。

因此,朔尔茨务实立场的背后实则也反映出对中国的需求:在德国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保持与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合作显得格外重要。德国环境部、交通部、农业部3名内阁部长和十几位德企高管随同访华,足以显示对中德经贸的重视,也集中体现在绿色合作、电动汽车、农产品贸易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朔尔茨访华期间,中方同意解除对德国牛肉、苹果的输华限制。另据路透社援引朔尔茨的话称,中方还将会为德国猪肉进入中国提供便利。

而在中方领导人与朔尔茨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加强经贸合作的信号。习近平在会见中指出,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国务院总理李强则表示,“中方愿同德方一道,把两国经贸合作的盘子做得更大、更优、更强,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讨论“公平竞争”,也提双边经贸新增长点

在启程前,朔尔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有所“协调”,双方在通话中提出要“重新平衡”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并强调要“刺激欧洲竞争力”。有分析认为,市场公平竞争问题将成为朔尔茨此行的焦点,而这主要体现在营商环境、产能问题等领域。

就在朔尔茨访华前,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一项颇具“议题引导性”的调查,150家受访企业中约有65%认为,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存在“不公平”竞争,且主要来自中国的私营企业。多数受访企业表示,这种竞争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和市场份额下降的后果。

值得关注的是,或是受到近期美欧经贸领域的舆论风向影响,朔尔茨此行也提及所谓“产能过剩”问题,美欧对华话语显示出某种“协调性”。据路透社报道,朔尔茨在同济大学与学生交流时表示,“在某个阶段,德国和欧洲也会输入中国汽车。必须始终明确的一点,就是必须有公平竞争。换句话说,不存在倾销,不存在产能过剩,不存在侵犯版权的问题。”而在不久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时,也提出了美方对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问题的关切。

尽管如此,也需注意德国与欧盟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当被问及是否会支持欧委会主张的反对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所谓“倾销和产能过剩”问题时,朔尔茨在上海告诉记者,德国“致力于公平的竞争条件……必须从对自身竞争力有自信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出于保护主义的动机。”具体到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朔尔茨则表态,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展开开放、公平的竞争。

谈及德国与欧盟对待中国电动汽车的立场差异,胡春春分析认为,德国的汽车制造是强项,所以德国在该领域展现出的是底气与自信,认为在竞争中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这就区别于法国等国采取的保护性措施。但同时,德国车企在中国的利益巨大,倘若欧盟对华电动车的调查酿成中欧之间的贸易争端,德国的利益将会受损。

在与朔尔茨的会谈中,中国领导人也针对性地回应了德方的关切。习近平指出,双方要警惕保护主义抬头,坚持以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产能问题,多探讨合作。李强则提到,双方要“推动双边贸易更加优化平衡发展”“中方将继续为德国等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营商环境”“中方将持续采取务实举措,让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更多外国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德国的首要任务,德国联邦政府希望在国内外推动能源转型,并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此次访华期间,朔尔茨在重庆、上海参观的两家德企都与绿色转型相关,属于氢能和环保技术领域。胡春春分析认为,德国交通部长的随行,更是为中德在面向未来的环保、能源和交通技术领域,打开了合作共赢的想象空间。

而中方领导人的相关表述也为中德两国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指明方向。习近平指出,“无论是机械制造、汽车等传统领域,还是绿色转型、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两国都有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亟待挖掘。”李强也专门提到,双方要“打造新能源汽车等合作新增长点”。

朔尔茨此访将如何促进中欧关系互动?

“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德国愿为促进欧盟同中国关系良好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4月16日与习近平主席会见时,朔尔茨特别提到。

有专家对媒体分析称,德国的务实主义将克服对华遏制、意识形态冲突,为中欧关系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中欧关系主要依靠德法“双引擎”。如果德国能够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并取得成果,那么接下来法国也会紧随其后。

事实上,在讨论中欧关系时,除了近期在双方经贸领域的摩擦,无法绕过的是延宕两年多的俄乌冲突,而中方如何回应就如同欧洲国家的“心结”般存在。朔尔茨此前也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上发文称:将与中方领导人重点讨论如何为乌克兰公正的和平做出更多贡献。

访问期间,中德领导人就乌克兰危机深入交换意见,表示中德都致力于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使用核武器或攻击和平核设施,妥善解决国际粮食安全问题,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中方领导人还就推动早日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应该把握“四要四不要”原则(编注:即一要以和平稳定的大局为重,不要谋求一己私利。二要为局势降温,不要拱火浇油。三要为恢复和平积累条件,不要进一步激化矛盾。四要减少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要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据乌克兰总统网站消息,泽连斯基在讲话中对朔尔茨与中方进行的沟通表示感谢,并称“中国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乌克兰的公正和平和国际关系的稳定”。而就在朔尔茨的访问行将结束之际,德国驻华大使馆微博16日晚23时专门更新了一条涉及俄乌冲突的内容,赞赏中德双方在维护主权及领土完整的话题上达成共识。

“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表态以及中德达成的一些共识,在某种意义上是基于战争目前形势、结束这场冲突的唯一理性方案。”胡春春解读称,中方的表态实则是想提醒冲突当事方、参与方从“情绪化”中抽离,着眼当前战场上的实际态势,某一方恐怕很难在战场上占据决定性优势,而战争最终都将在谈判桌上结束,尽早进行和谈才能避免更多损失。

近期,不少报道透风称,中欧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开展更多高层互动,预计双方还将就地缘政治、经贸等问题进行深入沟通。《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欧洲不温不火的经济复苏、对俄乌冲突以及特朗普“卷土重来”的担忧,都在推动欧洲与中国走得更近。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