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物二十四节气·谷雨|江南烟雨季,且赏牡丹品春茶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见出江南烟雨的节气。谷雨时节的风物风俗有祭祀仓颉、赏牡丹、品谷雨茶等。
谷雨三朝看牡丹,唐末王贞白诗有“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王维诗有:“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对于谷雨时的品茶,唐代齐己诗有《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谷雨三朝赏牡丹
俗话说,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菏泽、洛阳等地的谷雨花会,人们可以欣赏各色牡丹花,领略其富贵之姿、华丽之美。此外,在山东的曲阜、泰安等地也有举办牡丹花会的传统。在花会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品种的牡丹,还能参与到各种与牡丹相关的活动中,如赏花、品茶、吟诗等,充分感受到了谷雨文化的魅力。据说早在唐代,洛阳牡丹花开,全城人会倾城而出前去观赏。这在风俗即在仍在。
说到描写牡丹的诗词,名句极多,唐代刘禹锡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商隐则有“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王维诗则有:“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从唐宋至今,画牡丹的名作颇多,包括宋代赵昌 《画牡丹》轴、宋代法常 《写生》卷、元代钱选《画牡丹》卷等,近现代于非闇、齐白石等画有不少牡丹名作。
(传)宋 赵昌 《画牡丹》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昌(约10世纪末),字昌之,四川广汉人。擅作折枝花卉与蔬果,自号“写生赵昌”。他很珍惜自己的画,从不轻易给人,晚年甚至还把流落在别人手中的作品收购回来,所以很少有他的作品留传下来。
(传)宋 赵昌 《画牡丹》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宋 赵昌 《画牡丹》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牡丹》旧传为宋代赵昌之作。湖石下有鸢尾、兰草、灵芝,石后则有牡丹盛开布满了画面。绢虽黄旧,仍有艳丽之感。湖石右侧有“赵昌”款印,疑为后人伪款。
宋人 《富贵花狸》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富贵花狸》画牡丹花丛下,以石铃系缚一花狸,猫目圆瞪,灼灼有神,似有所窥。牡丹描绘精实,花叶之偃仰转侧,具用细线双钩,落笔沉着,敷粉赋彩,则静穆厚实。染绘猫狸,兼用焦墨、浅粉,墨色黝黑,立体感十足。茸毛虽极纤细,亦甚遒劲有力。作者观物写生之缜密功夫,由此可窥见一斑。
宋人 《牡丹图》页
宋人 《牡丹图》图绘牡丹花后魏紫,花冠硕大,重瓣层叠,娇艳华贵,左右以绿叶相衬。花瓣层次丰富,刻画入微,先用中锋细笔勾花瓣,然后用胭脂红层层渲染,以浅黄色点花蕊,以花青汁绿染花叶。此图页精工富丽,美不胜收,构图丰满,设色艳而不俗。
宋 法常 《写生》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法常(约13世纪),四川人,俗姓李,号牧谿,生卒年不详。住天台山万年寺,无准弟子,画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皆随笔墨而成。笔意简当,不费装饰,遗迹多流日本。
法常 《写生》卷为法常墨戏花卉蔬果翎毛等,其状物写生,殆出天巧,一花一叶,皆极精致而无刻画拘板之迹。起首即画没骨水墨牡丹,幅中之花瓣及叶之重叠处皆以留白,取笔布墨,颇为雅致,于诸家町畦之外,又能出以新意。款署:“咸淳改元(1265)牧谿。”拖尾并有项元汴、僧圆信、查士标题跋,与吴宽、董棨、梁章钜等人之收藏印。
祭祀仓颉
谷雨祭祀仓颉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及民间祭祀活动。起于何时无人考证,祭祀历经数千年,而约定成俗。在陕西白水史官乡每年谷雨都要举办仓颉庙会,并于谷雨这天公祭或民祭仓颉。
对于谷雨与仓颉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训》有述:“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据称,先有仓颉造字,而感动上天喜降雨粟,方有雨生百谷,其后也因之有谷雨这一节气名称。
古籍中的仓颉像
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象形文字的创始人,世代遵为文字初祖。清明祭皇帝,谷雨祭仓颉,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谷雨庙会以祭祀仓颉为主线,以书法展、唱对台戏、诗联赛、社火、锣鼓赛为主。祭礼大典形式主要以祭乐、祭器、祭品,恭读祭文,谒祖扫墓为主。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 、虞城、开封和陕西白水;始建于晋代者两处:山东寿光和东阿;建于宋代者两处:河南阳武、洛宁。
品谷雨茶
谷雨茶,又称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这是唐代齐己描写谷雨时节所作的《谢中上人寄茶》。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到采茶时节的讲究,“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茶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香气宜人。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苏州春茶采摘现场
文徵明《品茶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门四家中,当属文徵明茶学造诣最为出众,他爱茶、懂茶,精于茶道。绘写有多幅以茶的画作。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品茶图》作于明世宗嘉靖十年(西元1531年),在题跋中便提及谷雨:“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
诗后跋文曰:“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注:陆子传即陆师道,文公徵明之门生也)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徵明制。”
《品茶图》是著名的明代茶事画作,采用写实手法。图中记述了当日的山中茶会共有宾主三人,其中的二位端坐室内正享受对啜之乐,而茶僮则在备水间正忙著煎水,彼时,不远处的另一人则正趋步前来的情景
整个画面清幽淡雅,林茂松清,景色幽致,也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茶舍的理想境界:“搆以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
为喝一盏好茶,文徵明还会“以符调水”。好茶需要好水配,文徵明常派随从进山汲取泉水来烹茶。因怕随从随意取水交差,于是就以“竹符”为信物,交给泉边寺中僧人,待接随从汲水完成后,将竹符随水一起带回。
(本文部分资料据台北故宫博物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