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纪》杂志 | 尚长荣:我的父亲尚小云与母亲王蕊芳

2024-04-18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的父亲尚小云与母亲王蕊芳

《尚长荣口述历史》之一

尚长荣 口述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撰稿

李伶伶 非虚构文学作家

王一心 大学教授

编者按:尚长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40年7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尚长荣工花脸,受业于侯喜瑞等京剧名家大师。擅演的传统剧目有《连环套》 《将相和》 《黑旋风李逵》《霸王别姬》等。在以《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为代表的新编剧目中,尚长荣探索人性、激活传统,积极为传统艺术寻找新文化支撑,这三部作品被喻为“尚长荣三部曲”。他曾三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界首位“梅花大奖”得主。

由尚长荣口述,李伶伶、王一心撰稿的《尚长荣口述历史》(年内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一书,讲述他从小耳濡目染,5 岁登台、10 岁正式拜师,多年来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见证新中国京剧发展史的人生历程。本刊将陆续刊登其中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我出生在梨园行,我的父亲是尚小云,我的母亲是王蕊芳,大哥尚长春演武生,二哥尚长麟唱旦角,我从娘胎里就开始听戏了。尽管我父亲有感于演艺谋生之不易想我去上学,但出身在这样的家庭,我注定是要走上戏曲之路的。

01

侠骨柔情:父亲的“义”

尚家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东江游击尚学礼,他祖籍山西洪洞县,常年戍守辽东海城边关。尚学礼的后人尚可喜天生具有军事才能,年少时就领兵出征驻防海上。身为明朝将领,尚可喜后来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王”,又因襄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死后被追封“平南敬亲王”。尚可喜有一个儿子叫尚之隆。经尚氏族人考证,尚之隆后裔定居河北南宫县大慈家村,而我父亲尚小云就是尚之隆后裔。因此,我们家的祖籍是河北南宫。父亲的祖父名讳尚志铨,曾任广东清远县知县。尚志铨为官清廉,没有给子孙留下殷实家财,以至于他的后嗣,也就是我的祖父尚元照不得不离开河北老家去北京讨生活。他在位于安定门附近的宝钞胡同的清廷蒙古那彥图王爷的王府里谋到一份更夫的差事,后来升了职,收入还算稳定,娶了望族之后张文通为妻,相继生了女儿尚金环,儿子尚德海、尚德泉。尚德泉就是我父亲。父亲出生那年正是庚子之乱的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尚家有限的家财悉数尽毁。之后,尚家又添了三个儿子:尚德福、尚德来、尚德禄,人多嘴多,日子更加艰难。祖父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一病不起,撒手而去。祖母不得不扛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祖父去世时,父亲只有5岁。接下来的两年,我的大姑妈、四叔先后染病夭亡,大伯莫名离家从此下落不明,我的父亲一下子成了家里的老大,为了帮母亲减轻负担,怹(梨园行对长辈的尊称——编者注)决定从艺唱戏了。

图|尚小云

父亲孝顺、讲义气,侠骨柔肠。怹时常说,母恩难忘。怹对我祖母向来是绝对服从的,在祖母面前,怹从来百依百顺。即使在成家之后,怹还会因为做错事说错话而遭祖母的斥骂甚至责打。

在梨园行,我父亲的“义”也是远近闻名。有人来告帮(注:请求帮助),无论是亲戚还是不相干的人,怹都接济。清朝的王公贵族之后、八旗子弟大都提笼架鸟吃着父辈的俸禄,身无一技之长。遇到这些落魄子弟,我父亲也会接济,但之后,怹会对我们说:你们看,身无一技之长就会落到如此地步。而对于真正的穷苦大众,怹不许我们流露出半点轻视。怹一点儿也见不得他人苦,当听到和遇见人间苦难,怹是真掉眼泪的。对于困难亲友、同行的求助也从不拒绝。不管什么人上门求告,怹总是二话不说就掏出五块大洋。五块大洋是多少呢?那时,每月一袋洋面两块大洋,35块大洋可以买一两金子。时间一长,我父亲便有了“尚五块”“尚大侠”的美誉。

图|1938年,荣春社师生合影

父亲成名后,家里的经济条件优裕了,但我们兄弟三个从小就被父亲教育不能当公子哥儿、当小开,这样是成不了好演员的。他为了我大哥学戏开办了荣春社科班,大哥与其他学生们一块儿练功,一块儿挨打,有时还得打“头一份儿”。在父亲面前,他得小心翼翼,随时随地接受父亲严厉的检验和教诲。所以说,我们哥仨都是在戏班里泡大的,吃得了苦,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

我们家属于那种传统家庭,守规矩,讲尊卑,长幼有序,很和谐。比如,孩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能随便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说话得有礼貌。在“吃”的问题上,规矩也很多。首先,长辈不动筷子,小辈们不能先吃。吃饭前,要说“爸您吃”“妈您吃”。吃完了,要说“您慢吃”“偏您了”(注:老北京话,是一种客气用语和口头语,指我吃过了,您慢用)。对于好吃的东西,绝对不能贪婪,见到好东西就抢着吃,那是绝对不行的。对于食物,不能挑挑拣拣,不能说“不爱吃”“这东西不好吃”“我不吃”。如果哪个人说了“我不爱吃”,那么好,就会让你天天吃。我父亲最不爱听中午的公鸡打鸣,这会引起怹小时候挨饿的悲伤记忆。父亲爱吃甜食,怹经常会跟我们讲起科班里的故事:那时候最常吃的甜食是果子干(注:老北京的一种特色甜点,由杏干、柿饼、鲜藕和葡萄干等果品做成),但科班不允许学生私下吃零食,被发现了要接受体罚。后来,父亲实在忍不住,有一天吃午饭时悄悄将果子干藏在米饭下面,准备趁着吃米饭时顺便将果子干吃掉。结果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挨了一顿打。怹暗自发誓:将来成名了,有钱了,一定要天天吃果子干。

图|1962年,尚门昆仲聚集西安,为父亲尚小云的舞台艺术片配戏,左一为尚长荣

父亲是古玩字画的爱好者,收藏了很多珍品。1959年,怹应陕西方面的邀请支援西北的戏曲教育工作。父亲到西安后将珍藏的名人字画和玉器共66件无偿捐赠给了陕西省博物馆。至于原因,怹轻描淡写地说,积金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德遗子孙,方可用长久。我母亲晚年时也对我说:你父亲没有给你们留下太多的遗产,真正留下的是他的德和艺。

02

相夫教子:母亲的“慈”

父亲18岁那年第一次结婚,夫人是梨园女儿李淑卿,我们都尊称怹李妈妈,怹的父亲是李寿山先生(著名净角),早年曾经入宫给慈禧唱过戏。李妈妈比父亲大两岁,两人结婚后生下大姐秀琴和大哥长春。我跟大姐相差20岁,跟大哥相差一轮。李妈妈身体一直不太好,在大哥两岁时去世了,当时只有32岁。第二年元旦,父亲续弦,聘娶的就是我的母亲王蕊芳,怹是梅兰芳先生姑母的女儿,名旦王蕙芳先生的妹妹。王家祖籍安徽潜山,祖辈随徽班进了京。母亲兄弟姐妹很多,姐姐就有七个,她排行老八,我七姨妈终生未嫁,晚年一直跟我父母生活在一起。那时,梨园行里通婚,我的其他几个姨妈嫁的都是梨园中人,比如,戏曲界威望甚高的姜妙香先生是我的大姨父,京剧名家迟世恭是我四姨妈的长子,姨妈们的女婿们也都不得了,三女婿是张云溪,四女婿是袁世海。

母亲是典型的相夫教子的贤内助,怹的一生都是为了丈夫和孩子。怹对我父亲真的是特别特别好,反过来,我父亲对母亲也很尊重,可以说是特别尊重,但凡有好东西都想着为我母亲留着。两人彼此为对方着想,互相关心。

母亲对我们做子女的特别呵护、疼惜,关爱有加,但从不溺爱、偏袒,也从不对我们提要求。即使我们后来的生活好了,怹也秉持着一贯的节俭之风。怹长得很漂亮,有人说与梅兰芳先生很像,但怹从不刻意打扮,穿着朴素,却高雅大方。

左图|尚小云母亲张文通;右图|尚长荣母亲王蕊芳

我祖母脾气很大,怹一人带大我父亲和我的几个叔叔,吃了很多苦,怹是从旧时代过来的,对媳妇甚为严苛。祖母在世时,怹规定临睡前媳妇要去请安。有时晚上,我母亲想去戏院看戏,她不敢说,只能等祖母睡下,她才赶紧换衣服,动作要特别快,然后偷偷溜出家门,坐自家车去戏院。如果做错事,还要被祖母罚站。祖母喜欢养狗,最多时有二三十只,可母亲怕狗,但不得不每天去祖母那里请安。最难受的就是每次去,那些狗都会扑上来在她身上乱舔乱抓。当面她是不敢吭一声的。讲这些陈年往事,她就像在讲故事一样。讲到狗时,她绘声绘色道:“啊哟,挺好的衣服,总是被它们扒得乱七八糟。以后,不敢穿好衣服了。”语气中虽有无奈,却没有一点埋怨。

母亲常念叨一句老话:妻贤夫祸少,家和万事兴。等到母亲自己当了婆婆,完全没有旧时婆婆的作风。她跟我们家的三个儿媳都相处得像亲母女一样。母亲很会做针钱活,我爱人就跟着她学,直到现在,我爱人做针线活的许多针法都是当年跟母亲学的。我的第一个孙子出生时,小衣服都是我爱人做的,大儿媳怀孕时,以前的衣服小了,不能穿了,她就买各种材料给她做大背心。母亲跟我爱人之间没有婆媳矛盾,我爱人跟我们三个儿媳之间也没有婆媳矛盾,这在许多家庭中是很难想象的,这缘于我母亲的大度,她树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风。

图|《荣春社科班纪念刊》封面

父亲1938年创立了荣春社科班,主要招收10岁左右的小孩子学戏。那时候的尚家分前后院,后院就是荣春社的孩子们学戏练功的地方。母亲对那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多年后还经常说起,谁谁谁小时候怎么怎么样。每次说起这些,她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一样。科班里,学生挨打是免不了的。每次学生挨打,她就跑去厨房煮鸡蛋,用来给挨打的孩子热敷、散淤。或者,她去拉、去劝。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会不小心挨了板子。有一次,父亲又发脾气,打了一个犯错的学生,母亲照例去拉,此时,她正怀着我二哥,一个打,一个躲,一个拉,动了胎气,险些早产。

抗战后期,时局动荡,荣春社难以为继,父亲不惜卖房卖车,先后卖掉七所大宅子填补窟窿。对此,母亲没有怨言。父亲用这些钱购买服装道具设备,支付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所有的开销和教员的工资。但很快,钱又不够了,父亲又卖字画,还是有缺口,母亲就把她的镯子、项链、耳环全都拿了出来,交给父亲让他卖了。许多年后,原来荣春班里的学生从美国和香港、台湾等地回来看望我母亲,一见面就先跪下磕头。他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是小名,母亲都能一一叫得出来。

图|尚小云夫妇摄于西安菊花园

END

原文刊于《世纪》2024年第2期

原标题:《《世纪》杂志 | 尚长荣:我的父亲尚小云与母亲王蕊芳 —— 《尚长荣口述历史》之一》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