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香灰与巨人
年轻的时候,他一无所有,身体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创作媒介;去到纽约,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里,身体所指代的身份与文化语境是最直观的诉求;而到了知天命的年岁,身体感受、个人存在都不再那么重要时,信仰和生命认知成了更重要的部分。
张洹从未收起过他对外面世界的超高感知力。
►1998年和2005年从《12平方米》、《65 KG》,到《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为鱼塘增高水位》,再到2000年在纽约声名大噪的《家谱》,大多数人对于张洹的认知,约莫都是“行为艺术家”。
却也无可厚非,因为在那个生存环境、社会矛盾和文化意识差异都极尽严苛与强烈的年代,行为艺术作为一种直观而极致的表达方式,能更清晰彻底地传递创作者的态度立场以及感受。
《12平方米》,1994《为鱼塘增高水位》,19971998年,张洹倾尽所有移居纽约。
在美国的8年,他依然以身体和表演为声音,从对生存现实发出呐喊,变成了对于存在的探知。
他创作《朝拜-纽约风水》《龙之梦》《我的美国》和《家谱》;他也抱着洋娃娃,光着身子蹲着或躺在雪地里、身上披着生牛肉走在大街上⋯⋯但同时,大约是2000年,他的创作里开始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文化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
《家谱》2000 2001年,他以自己的铜像为钟杵 创作的《和平1号》与《和平2号》2002年,在《汉堡种子》里,张洹与鸽子共处一室从这个角度回看,2005年,张洹在不惑之隅选择回国,似乎成为了必然。他选择了定居上海,并在闵行西村内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而如今这个位于上海松江的,占地面积40几亩的车间群,是十年前搬过来的。
张洹在上海的工作间它真的就是个工厂,百十来号工人每天按时打卡工作吃饭,有双休福利,有专门的车间管理,也有专业的行政、出纳,甚至厨师和保安。
他们中的好些人也许连“什么是艺术”都不曾想过,但是每天打卡上工,从事着艺术作品的生产、制造。张洹也是,据说一周工作6天,每天准时上班。
张洹工作室集体照背景为2011年创作的《三头六臂》
2005年对张洹而言是个分水岭,他在这一年选择了回国,并皈依了佛教,在真正意义上自行为艺术回归至绘画、雕塑、装置等更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他的创作格局从自我真正转向了大我。
►香灰,是信仰还是文化?
那是刚回上海不久的一天,在繁华市中心的静安寺,张洹说他看到许多人虔诚地敬香祷告,甚至还有人抚摸佛像的脚喃喃自语。
黄墙之外是车水马龙的购物胜地,黄墙之内是清规戒律和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宗教的信念、奉养与朝拜。
“那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张洹说:“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自小都会有跟随家人去寺庙烧香的经历,而我却是到了40多岁,从国外回来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其中的意义。这与年龄的增长和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所经历过、面对过的事物有关系。”当看到那么多的善男信女通过敬香、点燃、烧尽的一系列行为去诉求时,张洹很感动:“所以我把这些香灰请回来,作成一种创作媒介。”
香灰这个物质,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的固有性,甚至超越了文化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形而上的精神力量。
命名系列,《国庆1984 2号》,2010《香灰耶稣》,2011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宗教行为,从单纯的个体意念到集体的形而上的信奉,假托的是跪拜、烧香、磕求、燃尽的仪式。反过来说,香灰这一物质隐含的社会性、道德观、文化意识在很大程度拥有认知共性。
尽管在张洹回溯传统文化意义的创作体系里,“香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种原本与艺术无关的媒介,通过张洹的创作走向了国际。同时,东方文化里的意识形态也以另一种方式走向了世界,亦走向了历史。这是,张洹的幸运。
►张洹,不是张洹
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30岁在北京东村与荣荣、马六明、左小诅咒一起挣扎、疯狂、竭斯底里;40岁在纽约,面临着不同种族、国籍和文化语境差异时,对于生存和身份意识不断挣扎;
50岁的时候,张洹说:“所有都是定数,发生的一切只是形式、时间、地点的变化。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
《问孔子2号》,2011如今,他在上海的工作室不仅有车间、饭厅,有宿舍、图书馆,还有成群的鸽子、猴子、狗等动物。猴子是2012年外滩美术馆《问孔子》个展结束之后留下的,在这个园子里,猴子们也有生老病死。
他说在动物身上看到了自己,它们是人类的一面镜子。
《问孔子6号》,2011现在的张洹,每天到工作室上工之前要先上一柱香,许愿这个世界没有灾难,自己的朋友、员工、家人健康平安。他说年轻时太狂妄,只看得见自己的现状和感受。
现在的他愿意把自己放到众生里去,成为当中的一份子。
《文官》、《武官》,2007从2005年成立张洹工作室开始,他便不再是独立创作,孤独面对自我的状态了。
创作于他而言,不再是内观,而是外延。
因此他的创作叙事越来越大,内容和格局也越来越开阔,大俗也能大雅。所以他也不避讳车间制的创作,不介意曝光车间内部的工作模式,甚至与员工之间的合同协议。
《知天命》,2013“张洹”,在张洹工作室,所意味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角色,一个署名,一个品牌,而是一种艺术理念。
在这个理念之下,张洹,是某一个群体,也是那一百多个人;在这个理念之下,张洹,不再是张洹。
制片人 / Shaway Yeh 监制 / Yaohui 导演、后期 / Wang Dong 摄影 / Wang Jiehong
执行制片、编辑 / Since Chen 录音 / Hu Xingguo 混音 / Feiqin Chen
撰文 / 郁婷 编辑 / Wanyee、Azure
NOWNESS 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新奇与不凡
合作/投稿请联系
wuyin@modernmedia.com.cn
本文由 NOWNESS 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复制转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