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懂周庄的人,把江南第一水乡做成了“摄影手帐”

2024-04-17 11: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江南,一个引无数文人墨客折腰的地方,而周庄,更是如此。

在吴冠中的眼里,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在余秋雨的书籍里,那儿宁静又不失烟火气;在旅美画家陈逸飞的画里,那是故乡的回忆,

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水上玉带的双桥、雕花古雅的沈厅、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有着“天下第一水乡”美誉的周庄诠释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情。

图片源于“周庄旅游”

若说起“发现周庄第一人”,正是杨明义先生。

两卷胶卷一个素描本,46年前杨明义第一次来到周庄,他对这个没有一点现代的痕迹的古镇所痴迷,从画作《水乡节日》开始,周庄就此以一个独特的垄断性的题材进入了杨明义绘画的艺术世界。

《水乡节日》 62×119cm 水墨 1978

杨明义生于苏州、长于苏州,在他画笔下的水乡充满灵性,最空寂也最清冽。淋漓的水墨在透视技法的加持下,融汇出既确实又飘渺的特质,一如文艺电影开场的空镜头,在视点交汇的深深处,延展开无数欲说还休的情绪和遐思。

��左滑欣赏杨明义作品

如今,杨明义编著《周庄身世》一书,将这座古镇的魅力和历史价值完美呈现,带我们穿越周庄的历史长河。

* 点击图片 立即购买

《周庄身世》

作者:杨明义

书籍设计:周晨

出版: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印制: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书籍共分为七个篇章:八景、序言、再现、旧影、写生、入画、回访,收录了画家杨明义于七八十年代赴周庄深入生活写生采风时拍摄的几百张黑白照片,这批照片是周庄藏在深闺时的原始图像资料,首次集中披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图像光影,黑白交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周庄的历史时空。

作品书名由著名画家吴冠中亲笔题写,篇首文字由朱永新、陈丹青等名家撰写,每一页都充盈着江南水乡情怀。

书中以画家杨明义第一视角展开全书的讲述,即兴而写的手写文字,真切而有温度,像一本满载情感与记忆的“摄影手帐”。

从材料的维度到鲜明的留白,从手书的字体到水墨的分解,江南设计师周晨唤醒书籍里的江南记忆。多层次开合的书页,极简的黑白水墨,周庄的空间在书中鲜活起来:水让周庄灵动,白墙黛瓦的民居建筑,点染了周庄的神韵,余下的是不设颜色、会意于心的留白。

如何在设计上,凸显周庄独一份的江南水乡美学?黑白摄影的老照片又是如何将杨明义的回忆和感受糅进其中?本期【一本·诞生】专题,我们特别邀请了设计师周晨和雅昌项目负责人林莉,一起揭秘《周庄身世》的诞生始末吧。

1、您去过周庄吗?对设计书籍的灵感有帮助吗?

我是1998年去过周庄,不算早,当时是为了一本《周庄》旅游口袋本的首发。我清晰地记得,晚上在沈厅酒家吃饭,在游船上夜游古镇,入住贞固堂里的民居客栈,早晨一缕阳光从蓝印花布地窗帘透出来,同行活动的朋友一起在富安桥头吃大饼油条喝早茶。随着江南的城市化进程,古镇就成了体验旧时生活的标本,对周庄历史的认识当然对于图书的编辑和书籍设计会有很大的帮助。

2、您与作者都是苏州人,对于江南文化有什么共鸣?

我和杨老师都是苏州人,杨老师是我父亲的老朋友,相互都很熟悉,特别是对于杨老师水乡题材的水墨画创作,清新迷蒙的水墨画与水乡古镇的关联十分密切。我从小生活在苏州,对水乡景色、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并不陌生,但随着城市化,这些纯正的水乡景色渐渐离我们远去,周庄是可以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在这一点上,我和杨老师是有共鸣的,杨老师的年龄应该比我更有感触。

杨明义(右二)与周晨(右一)合影

3.艺术家对您的设计有提出什么要求吗?

《周庄身世》的主体是杨老师在七八十年代拍摄的一批周庄的老照片,记得2008年的时候,杨老师就从一个大的塑料里拿出一堆照片给我讲故事:比如当时去周庄,大清早坐船中午才能到达;如何陪陈逸飞去探访;哪一堵老墙是吴冠中写生的对象……他希望把这些素材做成书,但当时的我毫无思路,觉得无从下手——这批照片确实很珍贵,但毕竟是画家拍摄的素材,不是摄影家的主动创作,有些照片的构图并、对焦,乃至冲印层次都不太讲究……到底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书籍的面貌,似乎没有什么思路。

如果做成一本摄影集,将远不能表达出这组照片的价值。因此,「不能做成摄影集」,这是我们一开始就有的共识。2012年,我建议杨老师对照片中的人物进行回访,我用照相机记录整个过程——果然有惊喜,这成就了书籍的最后一册“回访”。之后,杨老师的工作很忙,事情又被耽误下来,一搁十年。2023年杨老师“再回周庄”艺术现场启动,《周庄身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图书出版也被重新唤醒。

周晨与杨明义多次合作,2020年周晨设计的获得2021年度“最美的书”称号。《周庄身世》的出版是赓续,也是创新,它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周庄的魅力所在。

4、请谈谈这本书的设计理念。

这本书就像一部纸上的记录片,老照片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我想还原一种年代感、时间性以及阅读的温度,让读者产生共情。

在主体黑白照片以外,扩充出了另外六个分册,首册“八景”追溯历史,选择了是清代周庄镇志中关于周庄最早的图像记录;第二册为序言部分,收录了朱永新、陈丹青、杨明义、凌子撰写的序言;第三册“再现”,还原了物质贫乏年代拍摄冲印之艰难,杨老师念念不忘那架珠江牌相机,当时的暗房冲印放大都是自己完成的,我从杨老师拍摄的一堆黑白胶卷中,居然找到了周庄的部分;主体“旧影”部分展现了几百张黑白照片,对照片进行了适当的分类;第五分册为“写生”收录杨老师周庄速写几十幅;第六册为“入画”,选取杨老师以周庄采风素材为基础的版画和水墨创作,特别是其代表作《水乡的节日》;第七册“回访”是2012年我和杨老师回访照片中的感人场面。

5、书籍的每一章节部分的开本大小不尽相同,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大小分册的组合,与书籍的整体结构体例有关,既凸显主体,有丰富主体。同时这种层次的感觉与水乡的建筑错落节奏也有相似之初。

6、书中夹着的信封是您的想法吗?信封长度好像和书的最大开本长度一样,这是特意设计的吗?

我觉得这是书中的彩蛋吧,给读者以惊喜。书信是关于周庄开放之初商业化的问题,破坏古镇风貌,吴冠中写了批评文章,就此事杨老师写信提醒昆山领导。这封信是当时杨老师的底本原貌,杨老师保存至今。信封里,还有复制了一张去周庄的旧船票,或许能勾起读者满满的乡愁。

7、书籍的配色偏于“土色系”,有什么考究?

对,主体部分是牛皮纸,印了白色底色,再印上黑白照片。这种特殊的印制方式,让这些黑白照片的质感更有味道。其他的色调则是围绕内容再进行的自然搭配,黑白、土色、红色,这与古镇的调性是非常吻合的。

8、请谈谈文字的版式设计。为什么大量使用杨明义先生亲手写的文字,甚至连页码都是出自他手?

杨老师对照片加以解读,搭配手写文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感受,我也想传递给读者这样的阅读感受,这也与2008年杨老师第一次给我讲述照片背后故事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吸引读者去读文字、读照片,去感受这位老艺术家的情怀。为了这部分的完美呈现,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不是考虑到目前的出版规定,我都想保留杨老师那代人习惯性书写的繁体字和我们国家短暂流传过的部分简化字,年代感和趣味感会更强。

9、做这本书,有遇到过哪些难题或者有趣的事?

“再现”部分很是有趣,老相机、老胶卷、老放大器,冲印暗房的还原,这是前奏,逐步把这部书的阅读推向高潮。

书中还收录了一张周庄双桥的老照片,是复刻的,在“旧影”部分的开篇,这张照片不是杨老师拍摄的,但是是杨老师收藏的。这里面传递了一个关键信息,双桥最早是两座圆拱桥,而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圆一平,杨老师说是因为其中一座当年垮塌了,维修费用不够,改为平桥。我在想当年如果是两座圆拱桥,从视觉上不如一圆一平有变化,那么陈逸飞先生还会不会以此景绘制《故乡的回忆》呢?这里可能要打个问号,之后的故事也都会改变。

原标题:《最懂周庄的人,把江南第一水乡做成了“摄影手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