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亦舒的“独立女性”到95后成长之路,普通女性如何逆袭?
以我对当下观众“精神状态”的了解,这理应是一个混乱、多元、物质,乃至不同观念在同一个体相互冲撞的年代。但奇怪的是,国产偶像剧和都市剧的立意总是出奇的“单纯”,品味非常接地气。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总是那么概括和外显,却很难有一处是基于独特的个体经验而展开。
时代变了......吗?
亦舒的小说《承欢记》最初出版于1996年1月,背景是回归以前的香港,人心思动。电视剧《承欢记》放在了当下的上海。两者相隔近30年,亦舒笔下穿着乔其纱裙子的有教养、有品味“独立女性”,也变成了“95后女孩”的成长故事。
90年代的香港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金融和房地产市场表现尤佳。1995年,香港人均GDP大约是20200美元,与眼下的上海在同一个数量级(2023年香港人均GDP是51168美元)。香港自70年代开始推动性别平等和同工同酬方面的立法,所以在《承欢记》里,麦承欢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有机会考入政府系统做公务员。
和电视剧里上海“老破小”差不多,小说里的麦承欢也是和父母、弟弟长期蜗居在一个狭促的廉租房里,只不过公屋选址还算厚道,窗外竟然有一片海景。另,麦承欢从小到大都是读公立学校,几乎没花钱。
小说里麦承欢的未婚夫辛家亮一家算是中小企业主,开着一间有几十工人的印刷厂,另外辛父还可以为儿子提供百来平米的婚房——在香港也算豪宅了。麦承欢的父亲麦来添是专职司机,用母亲刘婉玉的话说,属于“下人”职业。
当然,在电视剧里,刘婉玉不承认,说我们都是劳动阶级。
阶层差异显而易见,和香港的贫富分化也吻合。但小说里的辛家父母和家姐都比较有涵养,双方家里吃饭,辛母也是处处照顾刘婉玉的自尊,说话小心,无奈刘婉玉自尊心太强,见识又浅,一点就着。
国产剧对此的处理就很短视频化,像是京剧里的红脸和白脸,以至于我一看到辛家丽那种刻薄姿态,仿佛似曾相识,一时分不清电视剧是对现实的模拟,还是扭曲。
小说里,承欢母亲是家庭主妇,生命的构成早已融化于丈夫的成就和子女的成长中。也因为她大半生的操劳和奉献,所以在家里这一方小小天地,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任意干涉子女的婚姻和恋爱。而香港本身又是“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究竟在一般人心目中,小姐比太太吃香,还有,如可避免,千万别做婚姻失败的女士。”这在30年后的上海,大体也说得通。
不过剧版刘婉玉更多是为女儿考虑,希望她嫁个好人家,不像小说里的母女关系有些微妙,母亲好像是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将夙愿施加于女儿身上,以补偿自己。
出生在香港的麦承欢有个弟弟很正常,但剧版里,29岁的麦承欢竟然还有个大学刚毕业的亲弟,这就有点说不通了——毕竟中国正式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是在2013年。另外,电视剧里刘婉玉对儿子的忽视和对女儿的珍视已经有点偏离正常的人伦情理了。
分手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不够爱?
小说里,麦承欢和辛家亮婚也没结成,但根本原因不在于双方家庭条件悬殊,而在于麦承欢逐渐懂得自己,更加取悦自己,而辛家亮用毛咏欣的话来说“资质实在普通”。
麦承欢最初对他动心,是因为辛家亮带着建筑师这一“专业人士”光环,但亦舒也不无刻薄的写道:“今天看得比较清楚了。那个温文尔雅的专业人士的优点已完全写在脸上,没有什么好处可再供发掘。最不幸是承欢又在差不多时间发现她自己的内蕴似一个小型宝藏。”
剧版处理则是一贯的套路,双方父母阻挠,在这一过程中,辛家亮缺乏担当。因为处理太过急躁,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辛家亮是炮灰,分手也毫不可惜。
不知道为何,国产剧可以编造各种狗血理由,比如男朋友劈腿闺蜜,死亡,疾病等,偏偏不肯假设,有没有可能是因为男的不够有趣,不够英俊啊?既然是大女主剧,难道不应该以女性视角来揣摩一下分手的原因么?
假如一位女性选择分手的原因全部是因为对方和外界的错,这样一个没有道德瑕疵和欲望的傻白甜形象,也就太被动了,更谈不上成长。
我固然觉得亦舒通过毛咏欣之口所抒发的独立女性见解并不见得靠谱,但也是一种观点:能力和学识自己都有,为何不找一个美好的肉体谈一场欢娱的恋爱呢?
小说里的姚志明出场很晚,是一个不可靠的爱人人选,但是一个绝佳情人。麦承欢最初见到他是在某报馆园游会的游泳池里,一见钟情是因为肉体,“他站起来,承欢从不知道男性的身段也会使她目光贪婪地留恋。”接着承欢就很勇的问该报记者,姚志明有无家室或亲密女友。
对方的回答也很绝,问她“你指精神上抑或肉体上的?”,然后说“志明兄才华惊人,日理万机,可是下了班他是另外一个人,他停止用脑,他纵容肉体”,而承欢听了的反应是“心中艳羡,她但望她可效法。”
那是怎样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女性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啊?我觉得即便是今天的北上广,条件优渥会搞钱的单身女性,怕也不会生出这样的念头来。
女主升级之路径可行性探讨
至少在《承欢记》里,亦舒的“独立女性”也是叠加buff,让麦承欢硬气的关键转折点是她突然继承了一笔遗产。遗产本来就是麦家祖父的,后来被四姨太拿了去。四姨太无儿无女,死前头一天把名下房产和股票过户给了长得像祖父的麦承欢。此前,除了麦父偶尔看望这位小妈,两家几乎没有往来,真正算得上是继承案里最爽利的一种了。
麦承欢很快变卖了这笔遗产,买了两套房,一套大点的供爸妈和弟弟住,另一套自住。后来她又贷了一笔款子,置换了小公寓。小说里虽然着墨不多,但每个拥有自己独立住房的女性大概都能感同身受——拥有自己的一间房,哪怕它再小,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毕竟伍尔夫在95年前就说了,“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身为政府公务员的麦承欢已属同辈女性中的佼佼者,并且外貌漂亮,谈吐不俗,内心还有个丰富的小宇宙。无奈家境贫寒,连一路倡导“独立女性”的亦舒,也无法寻到一个现实里能够成立的短期逆袭之路(结婚“上嫁”除外)。
麦承欢想要连升三级,买幢宽敞的公寓给父母,自备嫁妆,需要多久?按照书中辛家亮的客观回复,“如果你是一个有脑筋的女明星,三年,但你是公务员,三十五年“。所以亦舒只能安排天外飞财,让承欢继承一笔遗产,本质上和中彩票差不多意思。
电视剧的改编则充满了对当代打工人的古早规训,许凯扮演的酒店霸道总监姚志明,面冷心狠,有童年创伤,经常冒出的语录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找到对方最需要什么”等职场PUA话术——说实话,这个人设土了点。第一集里因为一个误会就让麦承欢去人事部离职,女主凭借坚韧不拔的性格为自己争取转机。拜托,为了社会和职场的整体健康向上发展,女主难道不应该是去告他吗?
剧集还未完结,目测是天外飞仙一样的奶奶,最终将兴安里的经营权交给了麦承欢。看似是麦承欢的人格魅力和能力让她逆袭了,但本质上还是继承遗产,且多了漫长的考验过程。
偶像剧不是现实题材,不一定要真实。但最可怕的不是对现实的扭曲和变形,而是将现实的规则合理化,再带上偶像剧的滤镜,于是观众最终看到的局面是一个真实职场有可能发生,打工人真实被规训,但是结果绝不可能发生的怪胎。
这就好比身材管理,你可以选择做一个柔软的胖子,或者八块平整腹肌,但是在减脂不到位的情况下开始练肌肉,减又减不掉,撑又撑不起来,只能变成一身横肉了。
一些技术性细节
杨紫的演技在同辈演员中算上乘,每次见她主演,看之前有些不情不愿,看过之后亦觉有说服力。况且我也不认为北京演员演上海小姑娘一定违和,剧中杨紫演出了麦承欢的温婉,尤其是叫“妈妈”的时候,很像上海小囡的腔调。
但对于她的着装,我实在不太能欣赏,发际线是怎么回事,挂着的小包又是怎么回事。辛家亮的气质和服装也是一言难尽。
台词大体上比大部分水的不能再水的国产剧要好,但并不出色。比如麦父说,“有句话叫”,这时你会期待他说出一句有意思的俚语来,结果他说的是“日久见人心”,整体就显得很水。
倒是小说里,麦母和儿女们谈论起丈夫,也忍不住叹口气:“真笨,下金子雨也不懂得拾宝,大抵只会说:‘什么东西打得我头那么痛’。”
麦承欢和姚志明以及奶奶开车去度假村那段,两人的“斗嘴”相较一般注水台词,已经朝着真实口语的方向迈进了,只是还不太纯熟,什么两人一起去说脱口秀——那不是相声吗,脱口秀不需要组队啊。
反观韩剧《泪之女王》,配角之间的对话也是紧跟时下流行的,讨论MBTI人格。
除了服装和台词,我通常喜欢从金钱和食物两个角度度量一部剧是否下了功夫。
剧中,刘婉玉盘点了家里的存折,想要给女儿置备嫁妆,但是统共只有7万多块,直觉让人不可信——要知道根据央行数据,2022年上海人均存款是21.26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4834元。
一种解释是麦母一直是家庭主妇,且来自安徽小乡村,没有根基。麦父也不过是从上海郊区搬到市区,职业是司机,收入有限。但麦家子女已经成年,如果麦母一心希望女儿高嫁,早应寻得一份工作,而不是在家跳广场舞,这些不一定要在剧情中呈现,但我想作为人物小传,应该要符合现实逻辑才对。
食物方面相较一般国产剧算是用心,比如八宝辣酱的制作过程,油爆虾,清蒸鱼等,总算不是不分地域和菜系的“妈妈牌红烧肉”了。不过女儿快下班时才给猪脚剃毛,说要煲她最爱的猪脚汤是不是于理不合?毕竟公司离家只有一条街,回来也很快啊。
我能理解这是为了增加生活化场景,但母女通电话时已经过了下班时间,麦母不应该是一边掀起汤锅一边问麦承欢几时回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