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奔流|易凯:没有水路探索中国,就没有赛努奇

澎湃新闻记者 郝汉 实习生 成琳昕
2024-04-21 20:3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法国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赛努奇博物馆”)以丰富的中国文物收藏享誉世界。博物馆主要展厅以中国王朝时间作为游览线索,让国际观众快速纵览中国历史文化。

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担任赛努奇中国研究部主任达10年,并于2013年前往欧洲规模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吉美博物馆工作,2015年回塞努奇博物馆担任馆长。他同时在巴黎索邦大学和卢浮宫学院讲授中国艺术史课程,策划大量关于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绘画艺术主题的展览。

4月5日,《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以下简称《奔流》)首季系列活动之一《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开幕。作为艺术顾问的易凯博士认为,陈家泠水墨作品的透明效果、奔放色调,是中国现代主义画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艺术活力绵延的证明。

赛努奇博物馆馆长易凯(Eric Lefebvre)。©澎湃新闻郝汉 图片除特别说明均来源于此

《奔流》从上海出发,每年度与一座国际卓越城市深入对话,连续五年。首季对话城市为上海与巴黎,活动以“更新与相逢:当苏州河遇见塞纳河”为主题。2023年9月,《奔流》在上海启动,2024年4月5日至21日,《奔流》首季巴黎场将举办系列活动。

值此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邀请易凯博士进行特别对话,谈谈中国艺术在当今世界舞台的活力与表现。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表达

澎湃新闻:您认为《水岸丹青:陈家泠艺术展》有哪些特别之处?

易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画作展现了艺术家几十年来的积累——不仅是创作经验的积累,还有生活经历的塑造。风景画不仅是对景色的再现,还蕴含了作者对景观的印象。这种印象在陈家泠先生最近的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一点。我们总是认为手机等移动媒介已能拍出最美的风景,但当你亲眼见到陈先生的艺术品时,会发现与照片所呈现的完全不同。他的作品是如此个人化,色彩如此清新明亮,实在令人印象深刻。

陈先生本次还慷慨捐赠给塞努奇博物馆一件大幅作品——《漓江晨韵》。我十分喜欢这幅作品。陈先生已熟谙如何将绘画语言现代化。像这幅水墨画,山峦一直远至地平线的层叠,这就是中国现代主义画法的精湛成果。

澎湃新闻:赛努奇博物馆之前举办过名为“中国艺术家在巴黎”的展览。您如何理解中国艺术家在今天世界舞台上的表达?

易凯:当时展览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艺术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这个展览中,我们汇集了三代中国艺术家。第一代包括林风眠、徐悲鸿等;第二代有赵无极、朱德群等;第三代活跃的艺术家有王克平、马德升、黄永砅、沈远、茹小凡等。我认为,每一代艺术家都要面对现代性并进行解读。

对于第一代艺术家,不仅要应对现代精神,还要应对新的绘画技术,这是全新的挑战。而对赵无极等人已有不同,比如他已在中国杭州学习到优秀的绘画技巧,所以当他来到这里时,更多地关注他自己在现代性中的角色,以及在全球现代舞台上的角色,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第三代艺术家,同样的问题可能再次出现。当然,他们的表达方式已完全改变。在法国活跃的许多艺术家都使用装置作为主要媒介,比如沈远和黄永砅,但其中一些仍然使用更传统的媒介,比如油画、抽象绘画。这个时代有趣的是,表达现代性的方式非常多样化。

沈远,《地壳》 ©Paris Musées / Musée Cernuschi, ADAGP  ©Shen Yuan ©Pierre Antoine

在“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展览中,艺术家沈远从岩石中获得灵感,用中国太湖石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作为一种“地球的头骨”。这件艺术品重达七吨,它是由非常典型的中国材料——太湖石制成,但它所蕴含的寓意却是世界性的,关乎全人类的命运。

过去,由于中国到法国的距离遥远,交通不便,老一辈艺术家们往往在法国停留很长时间,并在那里建立他们的工作室。而年轻一代艺术家受益于交通飞速发展,中国到法国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因此许多人在两地都设有工作室。这种变化影响了他们在创作时的思考方式,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具全球性。我认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不仅与前辈共享着相似的条件,同时也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塞努奇与上海的艺术之缘

澎湃新闻:博物馆创始人塞努奇(Henri Cernuschi)一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江南地区(包括上海),还前往了中国内陆城市。他对中国城市有哪些记录与观察?

易凯:1872年亨利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中国之行,但他自己并未撰写任何文字。他与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同行,记录了他们在中国旅行的路线。他们从日本出发,抵达上海,这是他们访问的第一个中国城市。然后,他们顺着扬子江向上游航行,到过南京、扬州、武汉等城市。随后,他们再次乘船北上到中国北部,游览北京和内蒙古,最终返回北京。

博物馆创始人塞努奇(Henri Cernuschi)

我还想强调下水与塞努奇中国之旅的关系。

140年前,塞努奇在前往中国的船上发现水的颜色慢慢发生变化——在长江入海口,海水不再是蓝色,而变成黄色。不过,他在上海,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摩登的中国,至少对于十九世纪的中国是这样。

接着,他沿着长江来到武汉汉口,这是他的第一部分旅行。在后续的旅行中,他依然沿着水路,即著名的大运河,发现中国如何通过水路贯通南北。可想而知,水路对于塞努奇的中国探索之旅有多么重要。没有这些水路,就没有塞努奇博物馆,没有如今巴黎璀璨的亚洲艺术品,那时来自中国的收藏品便是这座亚洲博物馆创立时的基石。

澎湃新闻:与他的经历相比,您是如何与中国艺坛结缘的?后来的赛努奇博物馆与中国的博物馆有怎样的交流与互动?

易凯: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就对中国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曾在巴黎语言学校学习中文,随后前往中国美术学院深造。最终,我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在法国,研究亚洲艺术的起点通常是中国。当我专注于中国艺术研究时,对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艺术不甚了解。这成为我选择职业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上海博物馆一直是赛努奇博物馆在中国的首要合作伙伴。我们的合作始于青铜器大展,上海的青铜器收藏非常出色且声名显赫。我们向上海博物馆展示了我们的馆藏——虎形卣,并邀请他们来博物馆进行交流。

虎形卣

随后的几年,我们展开了数次合作,其中包括2013年的上海画派专题展。这是一次规模宏大、展示上海画派大师作品的盛会。冉伯恩、吴作人等大师的作品首次在法国展出。

我们最近一次的合作是2018年的展览——“中国的芳香”,关于中国的香文化。这个展览极具创新。我们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与我们的藏品相结合,提供闻香体验,全面展示自汉代以来的中国香文化历史。这次合作取得巨大成功。明年,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将在赛努奇博物馆展出。

2018年展览“中国的芳香”的部分展品。 来源:网络

我曾担任上海画派专题展和中国香文化展的策展人,这些年一直在上海博物馆进行收藏工作。我去过上海太多次。这个城市一直在不断扩张。

今年下半年,我还将携部分馆藏中国画作品,前往上海举办展览,敬请期待。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您能否从赛努奇博物馆中,挑选一两件您认为最有意思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藏品,邀请大家前去观看?

易凯:这个周年纪念具有特殊意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重新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建立联系。这个周年纪念恰逢其时,可以加速两国文化交流。它为法国人前往中国、也为中国朋友来到巴黎提供绝佳的机会,特别是赛努奇博物馆,非常值得参观。

我推荐大家看的第一件展品是虎形卣。它是独一无二的,对古代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第二件展品是一件明代的大型镀金青铜佛像,产自永乐年间。

明镀金青铜佛像

最后,我还想推荐中国画家赵无极的陶瓷作品,因为即使是专家也很少有机会欣赏到。他到法国时就开始制作这些陶瓷,将一种非常接近古代绘画的方式运用于陶瓷。他使用的是甲骨文风格——中国古代汉字的样式。

赵无极陶瓷作品

    责任编辑:朱玫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