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朔尔茨访华|那些随访德企与中国“缘分”不浅,未来合作可期
德国总理朔尔茨4月14日抵达重庆,开始了他为期三天的中国之行。此次随他来华的除了环境、农业、交通3名内阁部长,还有众多德国知名企业组成的商业代表团。据报道,随团企业高管名单包括西门子、科思创、巴斯福、福伊特、DHL、蔡司、宝马、蒂森克虏伯、梅赛德斯-奔驰、大众、拜耳等。
2024年4月14日,重庆,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重庆。视觉中国 图
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在4月10日举行的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表示,预计德中双方将讨论新能源汽车、恢复两国沟通机制、政府采购待遇、数据跨境和“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议题。
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2023年德国GDP收缩了0.3%。因此,德企纷纷将投资目光聚焦中国市场,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总额近120亿欧元。《南华早报》今年1月的一篇报道称,据中国德国商会1月24日发布的《2023/24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在中国增加投资,毕竟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太大,让人难以放弃。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成玉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认为,德国总理访华历来有企业随团的惯例,这反映出德国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此次德国企业访华的一大重点是要抓住中国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的机遇,继续扩大对华投资,使德国产品在中国市场更具竞争力。
细细梳理一下此次随朔尔茨来华的那些企业与中国的“缘分”,能让我们对中德经贸联系与未来合作的发展空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宝马、奔驰和大众:想把更多电动车卖到中国
此次随朔尔茨访华的三家德国车企——宝马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大众汽车股份公司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企业,1985年,大众与中方合资组建上海大众。一年后,梅赛德斯-奔驰进入中国。宝马则稍晚,到1994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对这三家车企而言,中国都是重要的市场。中国是大众最大的市场,每年约40%的大众汽车交付至中国。2023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共交付车辆323.6万辆。宝马则稳居中国大陆豪华车市场销量第一名。2023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销售了824932辆宝马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4.2%。梅赛德斯-奔驰2023年在中国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35%以上。
除了市场份额外,中国也是这三家车企研发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宝马在中国拥有除本土外的第二大研发网络。大众在研发布局上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还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例如,大众的软件部门正携手地平线、中科创达等中国科技企业,将新技术快速应用于大众集团的新产品中。
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则介绍道,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本土研发并不仅仅服务于中国市场,同时也是其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一环,在华创新成果正在增强公司的全球竞争力。2022年,奔驰先后与远景动力和腾讯在电池、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合作。
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 视觉中国 图
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不断开拓市场,德国车企也想将它们的电动汽车更多地卖到中国。据新华社报道,在2023年的上海车展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表示,中国将是宝马创想和开辟未来的先锋市场。据宝马集团官网数据,去年前9个月,宝马纯电动车型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两倍,达69603辆。另据中新网消息,宝马目前已宣布,其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将从2026年起为中国客户生产新一代电动汽车,而非从德国进口。此外,宝马还扩大了位于沈阳的研发中心规模,将在中国投资开发和生产新一代电动汽车使用的高压电池。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称,大众的ID.3目前已成为中国市场最畅销的纯电轿车之一。2023年,大众在中国市场交付的纯电动汽车约19.18万辆。据环球时报援引德国《商报》称,与地平线公司的合作有助于大众在电动汽车的软件和数字化方面获得竞争力。而大众的“2030目标”的三大支柱之一即“加速纯电动产品攻势,进一步开拓中国的细分市场”。
而在奔驰公司预定于2025年举行的新电动车促销活动,将以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为中心。另据中新网报道,梅赛德斯-奔驰最近已获欧盟委员会批准,与华晨宝马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运营超级充电网络。至2026年底,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中国建设至少1000座具备先进技术的超级充电站,约7000根超充桩。
去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此举遭到了众多德国车企的反对。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今年3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来自中国车企的竞争将有助于欧洲汽车制造商生产出更好的汽车,并说保护主义“正在走向错误的道路”。康林松的呼吁代表了一部分德国车企高管的声音。
蒂森克虏伯:保持对华投资,聚焦绿色转型
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发展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蒂森克虏伯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介绍道,蒂森克虏伯在华拥有20多家运营公司,业务涉及汽车、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水泥,以及航空材料服务等多个行业,“中国可以说是我们除德国本土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近年来,我们也在华保持着持续投资的态势”。
蒂森克虏伯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
洛佩兹还提到了上个月在北京参加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并表示蒂森克虏伯将绿色转型视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2022年,我们已经与多家央企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希望在未来共同推动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
据新华社的报道,蒂森克虏伯已与多家中国企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共同努力推动未来氢产业链的合作。
根据中国经济观察网的报道,蒂森克虏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高岩认为,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共同努力, 蒂森克虏伯携手与中国能源、工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形成绿色发展“共同体”,共同引领并推动能源和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洛佩兹则表示,良好的中德双边关系对企业间合作至关重要。尽管疫情和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蒂森克虏伯仍然坚信中德交流的重要性,并将进一步拓展公司在华业务。
拜耳和西门子:愿将更好的医药产品和服务引入中国
拜耳和西门子都是早在19世纪就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德企。如今,作为制药及化工跨国集团的拜耳,其“明星产品”阿司匹林、力度伸,先进的影像诊断设备和防治害虫的解决方案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西门子与中国则在医疗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
拜耳大中华区总裁江维介绍,在医疗健康领域,拜耳将加速创新药物引入中国市场,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此外,拜耳还在农业领域致力于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加速中国数字化农业布局,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拜耳大中华区总裁江维 新华网 图
据中新网报道,近年来,西门子不断“加码”在华投资。比如,新增11亿元人民币投资,扩建西门子成都数字化工厂;在深圳建立运动控制业务研发创新中心和数字科技公司;在苏州成立西门子长三角人工智能共创实验室等。今年3月,昆山市与西门子医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数字化医疗、医疗科技创新转化、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努力,共建“区域医疗创新与赋能中心”,推动昆山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科技及服务配套体系。
西门子医疗全球首席执行官孟天齐去年访问上海时表示,愿将更好的医疗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将中国团队的创新成果带给世界,努力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西门子医疗全球首席执行官孟天齐
巴斯夫、福伊特和科思创:助力中国绿色转型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和《南方都市报》报道,2018年,巴斯夫宣布在广东湛江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预计至2030年投资总额将高达100亿欧元,由巴斯夫独立建设运营。这不仅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中国重化工行业外商独资企业“第一例”。2022年9月,该基地首套装置已正式投产,每年将生产6万吨工程塑料化合物,以服务于汽车和电子行业。
从1885年进入中国市场,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已逐步成为中国化工领域重要的外商投资企业。如今,大中华区已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楼剑锋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市场机遇和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与巴斯夫以化学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零碳经济的理念十分契合,因此巴斯夫将亚太研发中心设在中国。
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楼剑锋
而以水电作为其核心业务之一的福伊特,也在中国的绿色转型进程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据福伊特中国地区官网“福伊特在中国”介绍,福伊特为中国前十大水电站中的八座电站提供了水轮机/发电机组。截至目前,福伊特向中国55个水电站提供了20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超过66000MW。而水电将为中国达成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福伊特水电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龙杰文不久前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福伊特水电在全球有五个研发中心,其中一个就在上海。此外,福伊特与中国企业还携手在非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建立了水电项目。
福伊特水电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龙杰文
德企科思创则在光伏领域与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中国是科思创的全球重要市场。据经济观察网和中国能源网报道,去年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科思创与五家中国光伏行业产业链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光伏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正新表示,将与科思创保持密切合作,围绕循环经济、零碳排放等课题,为光伏领域注入活力,为中国绿色转型和社会发展不断努力。
科思创涂料与胶粘剂事业部亚太区高级副总裁高阿南(Anand Khot)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看好中国的光伏领域,会继续加码开发,扩大生产,服务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DHL: DHL快递中国区走在全球前列
DHL是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物流企业之一,一直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过去30多年,DHL持续在中国市场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国际快递服务网络。据新华社报道,2023年,DHL快递在华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改扩建和升级多个重要口岸设施,加密洲际直航货班,以及持续推进清洁运营等。
视觉中国 图
据德国之声报道,DHL公司董事长阿佩尔表示, DHL的优势在于多年的经验、广泛的业务基础以及经验丰富的经理层,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DHL全球首席执行官蒋明燊今年3月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物流车队电气化转型方面,DHL快递中国区走在全球前列。中国区氢能源卡车车队近日正式投入运营。他还期待与中国伙伴共同探索在无人机商业服务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去年进博会期间,DHL快递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吴东明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时说,“中国不仅是DHL快递的重要市场,也是我们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实习生伍思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