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0

80后导演拍下原生态陕北民歌,一出嗓惊艳众人

2018-12-04 16:55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视频来源:快手号“导演 赵海博”(00:57)
“蓝格盈盈的天上,白呀白云飘,放开嗓门唱上两嗓爬山调。”

“小手手红来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小辫儿甩。小亲圪呆,小亲圪呆。”

“拦羊的哥哥吆,你把羊打转,你给我该吃上一口羊奶奶饭,交朋友要交拦羊的哥。”

天朗地黄歌苍凉,不唱曲子不好盛。高亢悠远的陕北民歌已经成为黄土高坡的一种独特人文符号。2008年,陕北民歌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而被列入非遗名录也意味着,陕北民歌的保存状况并不好。

传统的陕北民歌靠一代代的口口相传,但到了今天,陕北老民歌手一茬一茬亡故,而年轻的民歌手也早已脱离了土地,演唱风格不少已经发生了变异,早已经不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原生态陕北民歌。

在快手上,有一名80后草根导演“导演 赵海博”(快手ID:ylszhaohaibo),他想用自己的摄像机,记录下那些原生态的陕北民歌。

在他的镜头下,陕北大叔穿着棉袄或羊皮袄,坐在炕头,来到山沟里,河边,羊群中……没有任何伴奏,声音却如同可以穿破云霄,荡气回肠。

所谓民歌,原本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创造。原来唱民歌的是孤独的牧羊人,是寂寞的揽工汉,是坐在炕头上剪纸的婆姨,是攀着树枝打枣的妹子。好的陕北民歌,是跟土地亲近的。

在一条《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视频下,赵海博写道,这是一部用老撅铭刻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一曲高歌,响彻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这就是典型的陕北民歌。 

而很多快手的老铁也被赵海博拍摄的陕北民歌打动。

“片子拍的非常唯美,演唱味道也非常地道,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嗓子浑厚,以情带声,把歌的灵魂--情--唱出来了,是带着陕北人民的感情演唱陕北民歌。 ”

“唱出老秦人的热情,豪放。” 

“听到这声音,仿佛回到了70年代,非常有画面感。” 

还有老铁说,这样的陕北民歌就应该在山沟里唱。

“知道为什么舞台上唱不出来这么好听的吗?陕北人给你们解释一下,这种民歌要在山沟里唱,一定要有回音的地方。 ”

诗人周涛曾经这样描述过信天游:“你看这里的人憨厚极了,老实巴交极了,但是谁也没有他们浪漫得狠,风流得透彻;这些土著出来的情歌,能把最疯狂的摇滚歌星吓得从台上栽下来。 ”

赵海博把陕北民歌的舞台又搬回了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同时通过快手短视频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声音。古老的民歌又再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赵海博在他的快手说说中写道,“陕北民歌每一首都是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有人问我为什么拍这些,我告诉他,我只想尽绵薄之力,用我的摄像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陕北原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30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热评论
    我觉得最扯的就是政治,背的要死,
    2014-08-21 ∙ 未知
    1
    回复
    举报
    • 马哲就相当于一套太祖长拳。对于不涉猎哲学的人来说,还是有益处的,虽然老马那一套并不尽善尽美,但起码提供了一套政治与经济的思想“解决”方案,系统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有心研究思想哲学的人,政治课只是用来入门的基础拳法,改去练少林或者武当的武学也是大有人在的
      • 2014-08-21 ∙ 未知
        51
        回复
        举报
    • hqilu那是你没学懂,纯粹为了应试而背。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 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共4条回复
    难怪美国教育水平那么差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pangxiegao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hqilu美国教育水平差么?引领现在科技的精英多数出自美国,美国高校入围世界高校排名的比例也最高,对国内学生而言去美国留学是首选。
      • 2014-08-21 ∙ 未知
        12
        回复
        举报
    时代不同,不应该拿历史上的模式用在今天。现在6.3.3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2岁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程序上了。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其实5.2.2模式或自由课时模式(学习完相应内容,参加考试可以按照意愿去学习,不用一步步的熬时间)高中或中专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即顺应了时代也提高了整体素质!
    2014-08-21 ∙ 未知
    7
    回复
    举报
      还是五年好
      2014-08-20 ∙ 未知
      5
      回复
      举报
        我们高中的老师倒是说过五四制的学生要好一点,小学内容没必要学习六年,初中多学一年的到高中的时候就是要基础好一些,他说五四改六三是政府的愚民政策。
        2014-08-24 ∙ 未知
        4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我觉得最扯的就是政治,背的要死,
          2014-08-21 ∙ 未知
          1
          回复
          举报
          • 马哲就相当于一套太祖长拳。对于不涉猎哲学的人来说,还是有益处的,虽然老马那一套并不尽善尽美,但起码提供了一套政治与经济的思想“解决”方案,系统地去看这个世界。而有心研究思想哲学的人,政治课只是用来入门的基础拳法,改去练少林或者武当的武学也是大有人在的
            • 2014-08-21 ∙ 未知
              51
              回复
              举报
          • hqilu那是你没学懂,纯粹为了应试而背。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 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我倒同意 这么多年了就这破玩意学的最没用 混的经济倒还好 纯的思想政治 包括改良版的历史都tm扯的紧
            • 2014-08-21 ∙ 未知
              2
              回复
              举报
          难怪美国教育水平那么差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pangxiegao呵呵。
            • 2014-08-21 ∙ 未知
              回复
              举报
          • hqilu美国教育水平差么?引领现在科技的精英多数出自美国,美国高校入围世界高校排名的比例也最高,对国内学生而言去美国留学是首选。
            • 2014-08-21 ∙ 未知
              12
              回复
              举报
          时代不同,不应该拿历史上的模式用在今天。现在6.3.3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当你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22岁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用在程序上了。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其实5.2.2模式或自由课时模式(学习完相应内容,参加考试可以按照意愿去学习,不用一步步的熬时间)高中或中专也纳入义务教育。这样即顺应了时代也提高了整体素质!
          2014-08-21 ∙ 未知
          7
          回复
          举报
            还是五年好
            2014-08-20 ∙ 未知
            5
            回复
            举报
              我们高中的老师倒是说过五四制的学生要好一点,小学内容没必要学习六年,初中多学一年的到高中的时候就是要基础好一些,他说五四改六三是政府的愚民政策。
              2014-08-24 ∙ 未知
              4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 开学,准备好了吗
                • 王毅谈中方对中美关系原则立场
                • 缅甸逮捕29名涉赌涉诈人员
                • 杭州六小龙首个IPO:群核科技递表港交所,近三年毛利率超70%
                • 上交所原副总经理董国群被双开:长期借用多人证券账户炒股,违规入股多家拟上市企业
                • 哪种岩层可以找到化石?
                •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月有阴晴圆缺”的上一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