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徽太和:从十万药商到医药全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2024-04-23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久久为功,再过5年,我们整个产业园的规模到达百亿肯定没问题。如果从现在开始算,把时间拉长15年或20年,构建千亿产值,我们也非常有信心。”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执行总裁刘大勇向澎湃新闻记者这样描述产业园的未来。

太和县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

门槛高、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医药是公认的“烧钱”行业。一个人口百万的县城如何探索医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安徽太和给出了颇具自身特色的回答:围绕“域外创新、太和制造、全国销售”的发展思路,以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为核心,打造科研孵化平台、共享制造平台、营销网络平台,通过产业引导基金这一抓手,吸引优质医药资源集聚,打造全产业链医药生态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以来的热词,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且深刻的全新理念,刘大勇对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在江苏代表团对新质生产力的描述印象深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我们在太和做的事就是立足于太和本地资源禀赋——太和药商资源,推动医药的研发方和销售方的双向奔赴。”刘大勇表示,入驻太和医药产业园的项目覆盖研发、原料药、制剂、辅料、销售等多个产业链环节,通过产业生态效应使项目之间能够实现技术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在对外竞争中形成握指成拳的强大合力,显著增加单个项目的竞争优势。

挖掘优势,“十万药商”开出新质生产力的新花

太和的现代医药产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有一批太和人扛着麻袋,走街串巷,做起了药贩生意。后来,太和的药商队伍扩展到全国,人数达到十多万,太和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至今太和依然流传着“十万太和药商踩出全国市场”的传奇故事。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中国医药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两票制更是深刻影响着太和药商们在医药商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升级太和的医药产业是当地的新命题。

2019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在我国全面实施,这改变了过去药品上市许可证只给生产型药企的局面,业务集中在药品研发的创新药企也可以获取药品上市许可资质,成为药品产权的所有人,大大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

太和县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内的部分研发设备

新升级的太和医药产业正是基于MAH制度。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2019年,太和保兴医药健康产业园开工建设,规划占地面积2500亩,投资总额100亿元,通过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平台,建立委托生产+销售的商业模式,重塑 “有组织、成建制、专业化” 的医药营销体系,为入驻药企成果转化提供轻资产、低成本的产业化条件,实现优质医药资源集聚。

也就是说,创新药企只需带着新品种,做好自己最擅长的研发工作,后续的生产、销售等内容在太和都可以找到合作伙伴和解决方案,无需企业再投入过多财力和精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但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在太和医药产业升级过程中,过去“十万药商”的销售优势也在构建新的商业模式中焕发新生。

在生物医药产业备受推崇的当下,不少地方的医药产业园区在积极发展细胞疗法、核酸药物等前沿技术,相较于起步更早的沿海地区产业园区,太和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基于“十万药商”的庞大医药销售网络才是太和医药产业的核心优势,只有吸引更多的创新品种进入太和,以太和为主体的医药从业人员为之提供专业化的销售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太和长处,打造差异化优势。

刘大勇介绍,MAH制度利好研发型药企,但这些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在满足持有人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企业每年都要支付数百万元的运营成本,对很多初创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运营成本。为此,产业园基于自身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为这些企业在创业初期提供代持证服务,减轻其运营压力,让企业专心做好自己擅长的研发工作。

“很多研发机构或者科研院所的人因此愿意来太和这个县城了,为太和的医药产业注入新鲜血液。”刘大勇认为,解放医药行业的生产力不仅仅是给政策,还要通过产业模式创新实实在在地帮人解决真正的行业“痛点”问题,这也是太和在发展医药产业始终遵循的市场逻辑。

自2019年初开工建设以来,产业园已引进项目20个,开展建设土地面积700多亩,落地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6亿元,完成实际投资金额超过21亿元,吸引了四环科宝制药、硕佰医药、德立福瑞、桦冠生物等优质医药项目已入园。

刘大勇告诉记者,产业园的产业承载能力已经具备,共享生态体系初具规模。产品方面,已经有近30个品种向国家药监局提出申请,15个获得受理,“今年开始将是品种获批的爆发节点,预计陆续会有七八个品种获批”,一旦获批拿证,即可运用太和强大的销售商业化能力在市场放量。

正是在这种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互赋能之中,太和不断构建优化具有生态效应的医药全产业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文章曾高度评价:“太和模式可以作为拥有特色行业的内地县市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完善和升级的借鉴。”

长远布局,让县城走出的医药人才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密集型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结合县域特点,太和在医药产业人才上也提供了样本式的实践经验。

传统的太和药商基本可以分为在本地做药品批发的坐商以及走南闯北的行商,后者数量大,不少也深耕在医药行业,但由于在外地安家立业,他们对“太和药商”的身份认知逐渐变浅。

如何让“小聚大散”的太和药商人才再聚首,共谋太和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太和找到了产业引导基金这一抓手。记者了解到,太和的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包括30%的政策资金和70%的产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20亿元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其中70%的产业资本就来自太和药商。

刘大勇表示,这些药商投资人愿意参与引导基金一方面未来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有新品种上市后这些药商投资人也可以获得该品种的优先代理权。由于是自己投资过的项目,药商们做代理销售这些产品时,也更像照顾亲生孩子一样将其推向医药市场,反过来,持有这些品种的药企也会因此更放心将产品落地在太和。

“现在有个词叫‘双向奔赴’,我们通过这个基金就是促进医药研发人才和销售人才的双向奔赴。”刘大勇介绍,基金投资人通过投资专项基金,与投资基金的其他合伙人、与基金合作的研究所、 经销商、药企形成互相赋能的“朋友圈”,形成合力,有望拓展出更多商业机会。

如果说聚集太和药商是运用好当下的人才资源,那么从教育切入培养未来的医药产业高端人才,则体现了太和在医药产业布局的高瞻远瞩。

太和县支持太和籍制药类大学生政策宣讲会

自2019年,太和出台了“太和英才计划”,鼓励太和籍学生选修药学专业,对选修药学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给予学费资助。资助政策不设条件、不限学校,每学年资助学费不超过5000元。自2019年起,该计划已累计资助药学类本科大学生超过480人,在解决部分学生上学困难的问题之外,更为太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刘大勇告诉记者,太和的政策并不要求受补助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要回太和工作。如果这部分学生在外地进入医药行业,未来某一天也可能与家乡的医药产业发生联系;如果他们愿意回到太和,现在受资助的有近500人,哪怕只有5%或10%的比例愿意回来,这几十人的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对于太和医药产业来说也意义重大。

“现在几乎每年都有近百名太和籍学生报考药学的本科专业,不少学生选择回到太和实习,也有毕业学生选择回乡工作。”刘大勇表示,过去太和也曾重金吸引外地的高端人才,但必须承认,相比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太和在长期留住这些人才上面临着挑战。现在有了太和籍药学专业人才,他们家在太和,有家乡情结,也更加了解本地医药产业,一旦回乡就更加稳定,对于太和医药产业发展有更大的意义。

“神州大地细阳人,天涯海角太和药”。“十万药商”时代,太和筚路蓝缕,用脚步和汗水丈量打造了太和医药产业的传奇;新时期,太和运用“市场的逻辑、 平台的理念、资本的力量”创新布局,从商业模式到人才培养,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