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系列访谈 | 牢记使命 为“双碳”目标贡献社科智慧

2024-04-09 16: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禹湘,女,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2023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3部,在《自然》《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优质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部委及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委托的课题二十余项。曾入选英国国家学术院牛顿资深学者计划。

      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您当时选择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考虑是什么?

      我2010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出站后留所,在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工作。在此之前,我曾在美国麻省大学政治经济研究所从事低碳经济研究。当时正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哥本哈根召开之际,身处西方话语体系下,我深刻感受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尤其是气候谈判中展开的复杂利益博弈和激烈政治较量,更让我意识到中国亟需通晓该领域问题的国际型人才。当时,我院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团队提出了“基于人文发展的碳预算方案”,有力地支撑了国家谈判,构建了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奠定了可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人文发展学派”。我院的研究团队在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和国际气候治理进程中发出中国声音的学者担当,成为吸引我加入的重要原因。从此,我与“碳”结缘,开启了在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深入探索。

      破格晋升职称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您的同事、学界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反馈如何?请简要评价一下职称破格政策。

      从博士毕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来,我在这里度过了青年学者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次破格晋升职称,更让我深刻感受到我院对于跨学科人才的认可和重视。晋升研究员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我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定位要求,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学术导向。一直以来, 我院众多知名学者的治学态度与科研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同事和学界同仁也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我相信,我院打造的“多渠道”“多样性”“多举措”的职称破格体系,未来将进一步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拓宽青年人才的成长通道,推动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相关学术领域,您主要聚焦哪些问题开展了研究,作出了哪些创新性成果,取得了哪些学术成绩或奖项称号?

      气候变化经济学是应时代需求而生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我一直围绕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近年来先后在《自然》等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此外,我还为国家低碳政策、绿色低碳试点提供了相关学术支撑,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进行了多次有成效的阐释宣传。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参与了中国碳达峰“1+N”政策设计,并立足地方独特优势,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并被采纳。

      多年来,我一直在国际舞台积极宣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致力于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多年来组织了十余场联合国气候大会边会,多次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国际频道等主流媒体阐释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我还担任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的评议专家。此外,我多次出访非洲,并依托我院国际教育学院为几百名来自肯尼亚和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的官员授课,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让世界更多看到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与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相比,您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有何特别之处?在您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学术平台、发展机会、政策激励、软硬件保障等方面,为您提供了哪些支持和帮助?

      相比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我院直接服务中央重大决策,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话语构建、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我所在的生态文明研究所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深度融合,引导科研人员从国家发展战略进程中识别问题,运用创新性的经济学理论积极支撑国家的发展实践。2022年,我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

      下一步,您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计划是什么?关于如何在长期跟踪研究中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如何进一步推进科研创新,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作为我院的研究人员,需时刻牢记我院作为党和国家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使命,在面对国家重大政策需求时,保持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所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未来我将继续探索构建中国碳中和目标下发展新范式,通过系统评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困境,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碳中和提供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支撑,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下,打造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气候变化经济学。

      有人认为承担党建等工作会影响学术研究和自身水平的提升,请问您是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的?

      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持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生态文明研究所一直以来以院党组的系列重大部署为指导,强化党对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科研人员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气候变化涉及国家发展利益和地缘政治博弈,在面对复杂的全球化议题时,既需要通晓国内外学术理论的最新进展,更需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承担党务工作的过程中,我和支部成员一道,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将党建的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强大动能和工作实效。

      您认为青年学者应该如何做好学术研究?对于其他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您有什么意见建议?

      青年学者要做好学术研究,应在选定研究方向后,坚守研究方向和专长,通过长期不懈地努力,勤耕不辍,有所成就。同时要注重培养跨学科思维,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对研究领域进行补充和拓展。对于拟申报破格晋升职称的青年学者,建议在提升自身研究的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在破格晋升时方能特色鲜明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女性青年学者,更要发挥自身在韧性、细心和耐心方面的优势,让女性力量在科研创新中闪光。我院有很多学术大家以及一批在专业领域成绩突出的同龄人,更有着良好的、交流共享的学术氛围,向学术大家学习,与同龄人多交流,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勇攀高峰、不负韶华。

      禹湘主要代表作:

1.《中国的绿色发展》(专著),外文出版社,2023年。

2.《碳市场经济学》(教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3.Global iron and steel plant CO2 emissions and carbon-neutrality pathways(《全球钢铁厂碳排放及碳中和路径研究》)(英文论文),Nature(《自然》),2023年第622卷。

4.China’s process-relate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ataset 1990–2020(《中国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算(1990-2020年)》)(英文论文),Scientific Data(《科学数据》),2023年第10卷。

5.China’s pathway to carbon neutrality fo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中国钢铁工业的碳中和路径研究》)(英文论文),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全球环境变化:人文与政策研究》),2022年第76卷。

6.An economic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and evidence(《工业生态的经济学机制:理论与实证》)(英文论文),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结构变迁与经济动态》),2021年第58卷。

7.Carbon finance and the carbon market in China(《中国碳金融及碳市场研究》)(英文论文),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2015年第5卷。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