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报丨人民日报整版关注:建设智慧社会
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
单志广
内容提要: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智慧社会是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概括,建设智慧社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智慧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它应该是信息网络泛在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的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让人耳目一新。智慧社会是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发展基础上的跃升,是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概括。建设智慧社会是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构建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好社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望智慧社会。
信息网络泛在化。信息网络是建设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宽带中国”建设的推进,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将不断完善,下一代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会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加速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固定通信移动化和移动通信宽带化成为趋势,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NB—IoT(窄带物联网)等下一代网络技术不断演进,高速宽带无线通信实现全覆盖,千兆入户、万兆入企稳步实现,社会公共热点区域实现无线局域网全覆盖。信息网络逐步向人与物共享、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方向演进,信息网络智能化、泛在化和服务化的特征愈益明显。网络的无处不在催生了计算的无处不在、软件的无处不在、数据的无处不在、连接的无处不在,从而为智慧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管理信息化。通过CIM(城市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综合运用,让城乡规划和布局“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清”,从而显著提升城乡规划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通过发展智慧城乡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乡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城乡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城乡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构建综合性城乡管理数据库。城乡管理数据库与群智感知技术和手段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城乡范围内人、地、事物、组织、事件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为发展更多服务民生的智慧应用、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提供支撑。
基础设施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是智慧社会体现其“智慧”的重要基础。智慧交通能够实现交通引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有效提升交通出行的高效性和便捷程度。智慧交通的深入发展将解决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宽带网络支持下的汽车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将逐步推广使用,汽车被纳入互联网、车联网,智能汽车将成为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大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实现个性化的智能管理。智慧水务覆盖供水全过程,运用水务大数据能够保障供水质量,实现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的智能化。智能管网能够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可视化运行。未来的城市,大量管廊地下藏,地下通道汽车穿梭忙,不会出现过去由于滞水而出现的“到城市去看海、到街上去捉鱼”现象。智能建筑广泛普及,城市公用设施、建筑等的智能化改造全面实现,建筑数据库等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实现建筑的设备、节能、安全等的智慧化管控。智慧物流通过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和仓储式物流平台枢纽,实现港口、航运、陆运等物流信息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应用。
公共服务普惠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关乎老百姓的福祉。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有利于创新发展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在智慧社会中,智慧医院、远程医疗深入发展,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普及应用,医疗大数据不断汇聚和深度利用,优质医疗资源自由流动,预约诊疗、诊间结算大幅减少人们看病挂号、缴费的等待时间,看病难、看病烦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具有随时看护、远程关爱等功能的智慧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银发族”的晚年生活提供温馨保障。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就业大数据为人们找到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帮助。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智慧教育和智慧学习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智慧文化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等公益设施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供坚实保障。智慧旅游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旅游服务系统和旅游管理信息平台,旅游大数据的应用为旅游服务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领域,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相关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整合各类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应用,大幅提升社会安全水平。在食品药品、消费品安全等领域,具有溯源追查、社会监督等功能的市场监管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征信信息系统在整合信贷、纳税、履约、参保缴费和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后不断完善,为建设诚信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建立环境信息智能分析系统、预警应急系统和环境质量管理公共服务系统,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污染源实施智能化远程监测。
产业发展数字化。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加速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智慧农业的发展将使我们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把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和城市消费需求、农产品供给紧密衔接起来。智能工业意味着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不断发展。智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向旅游、餐饮、文化娱乐、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进一步延伸。在智慧社会,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政府决策科学化。通过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的机制,有效改变一些地方的政府在决策中存在的“差不多”现象,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政府决策新方式。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综合分析各种风险因素,提高政府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通过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促进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的集中和共享,使政府掌握的相关数据同企业积累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对接,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通过完善群众诉求表达的网络平台,使政府更好掌握社情民意,更好构建阳光政府、透明政府。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原题为《智慧社会的美好愿景》)
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密切相关。2010年,人们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构想,认为城市由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信、水、能源六个核心系统组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连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推进上述系统的科学协作与高效运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社区则是社区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的一种新的社区管理形态。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社区是社区治理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构成智慧城市的基层“细胞”。然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概念都将自身局限在某一领域。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谋划经济社会的智慧化发展。智慧社会就是将城市、社区以及其他治理单元结合起来,将整个社会作为对象进行整体性思考。智慧社会是一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社会,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智慧社会,需要把握三大要素。
智慧社会相关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实现物的智能化,可以将目前人们使用的大量电子产品变得更加智能和友好,使用也更加便利。第二类是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人们可以实现关系的智能化。当然,这里指的是更高层级的区块链技术。具体而言,区块链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区块链1.0被称为数字资产,也就是以比特币等为核心的数字货币;区块链2.0的代表是智能合约,目前主要是在以太坊等技术基础上实现的合约系统;而区块链3.0的目标应是智能社会。可以预见,将来人类社会将存在大量的智能体,人与智能体、智能体与智能体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复杂。通过区块链技术特别是智能合约技术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将是一种新型的智能社会关系。可以说,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是密切关联的两种技术,两者可能会在未来日益融合,共同推动智慧社会发展。
智慧社会相关思维。智慧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崭新的技术,运用这些技术需要相关思维。智慧社会相关思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数字思维。需要我们从数字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的存在。数字思维还要求我们善于用量化的方法来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更加精准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智能思维。智能思维要求我们用智能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事物。当一个行为反复、大量出现时,就需要考虑能否通过设计智能程序来解决这类重复性行为。能否形成智慧社会相关思维,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社会建设成效。
智慧社会相关伦理。建设智慧社会需要相关技术支持,具有高度的技术依赖性,同时算法在将来也变得更加重要。当大量决策需要依靠算法来决定时,就要思考算法背后的逻辑结构与社会伦理意义。我们要冷静看待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管理技术可能形成的社会风险和伦理冲突,用新的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增加新的社会问题。要充分考虑技术伦理问题,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来规避社会伦理冲突,使新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执笔:高奇琦)
(原题为《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三大要素》)
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
梅 宏
建设智慧社会是我国在新时代把握信息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以信息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智慧社会作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慧系统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三条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主线。数字化奠定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累;网络化构造平台,促进数据资源的流通和汇聚;智能化展现能力,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呈现信息应用的类人智能,帮助人类更好认知复杂事物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信息化新阶段,即以数据的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大背景下,以“万物均需互联、一切皆可编程”为目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呈现融合发展新态势。信息化新阶段已经开启的另一个重要表征,就是信息技术开始从助力经济发展的辅助工具向引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转变,进而催生一种新的经济范式——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升级为前提,其另一重要表现形式就是社会活动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环境中的高度智能化,从而形成智慧社会。智慧社会展现了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未来前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过,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建设智慧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建设智慧社会这一“摩天大厦”的初始阶段,首先需要夯实三大基石。
基石一:数据资源和数据应用能力。我国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当前,新的数据更是呈现指数增长态势。然而,要实现从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海量多源异构数据资源的迫切需求,数据的“盘活”和“赋能”是我们面临的两大难题。所谓“盘活”,关键是要解决数据开放、流通、共享的问题。“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数据实现大范围的流通与融合,才能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从而赋予人类观察事物的全方位视角。而“赋能”则是要形成高效分析应用数据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数据融合分析的算法和工具,帮助人们分析数据、萃取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人们数据思维和技能的养成。在“数字化生存”时代,每个人都应形成基于数据建立概念、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分析结果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基石二:智能化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和服务系统,既包括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在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趋势下,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传统的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也需要完成深度信息化。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和“软件定义”将成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种感知设备、智能装置嵌入到物理实体之中,通过无所不在的通信网络与后台具有强大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相连,通过“软件定义”实现灵活的功能配置和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同时,作为智慧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能力是建设智慧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必须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体系。
基石三:大数据治理体系。数据是基础性战略资源,也是驱动智慧社会运转的关键要素。数据确权、数据质量、数据开放共享与流通管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是我们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亟待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关于数据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已经成为大数据发展的重点并取得良好进展,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行业、组织等多个层次,围绕数据的资产地位确立、管理体制机制、开放共享、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多项内容,从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应用实践和支撑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多管齐下,分层次、多维度推进。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题为《夯实智慧社会的基石》)
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智慧社会建设
郭 军
建设智慧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全方位、系统性变革,将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刻改变个人、企业、政府、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刻改变社会治理模式。当前,智慧社会建设正处于从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阶段,一些地方正在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智慧社会建设。但从现有的一些实践案例来看,一些地方所建设的智慧社会并不“智慧”,“有产无智”“有智无慧”“有慧无惠”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智慧社会要真正智慧,需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建设智慧社会还存在着赶时髦的倾向,没有将其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有机统一起来,导致智慧社会建设缺乏严格的论证和科学的规划。建设智慧社会,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建设智慧社会的过程中,应更多地从改善民生出发,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围绕群众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医疗、教育、社保、交通、就业、养老等实际问题,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加以解决,在更好满足群众需要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建设智慧社会,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信息的共享。当前,由于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一些数据中心建设实际上形成的是众多“信息孤岛”,相互之间不能共享信息。此外,一些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还无法收集智慧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信息。建设智慧社会,一方面要构建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人机共融、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如推动电网、水网、交通运输网等传统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另一方面,要打造信息资源集约布局、互联互通的社会共享数据平台。要全面整合公共基础数据,优化数据共享机制,完善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各方面数据向共享平台汇聚。
解决技术瓶颈问题。推动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动力,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建设智慧社会,特别是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离不开先进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当前,在建设智慧社会方面我们还面临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着力突破。应加强整体统筹,以安全可控发展为导向,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统筹当前和未来研发需要重点布局的重大技术攻关工程和项目群。同时,研究制定云计算、大数据底层技术与人机交互通用技术的安全可控发展路线图。
解决制度机制问题。智慧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领域各环节,包括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监管等各个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一些地方由于相应制度机制不健全,导致智慧社会建设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何将智慧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前,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集智能交通、智能治理、智能医疗等为一体的智慧社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实现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二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相关各方的权益,保护公民的隐私,防止智慧社会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原题为《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智慧社会建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