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多少人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翻翻书·书评

2024-04-09 16: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有多少人是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

90后女孩吴为,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外公外婆在世时,她的成长由他们步步护佑,外公外婆把自己的生命,全然奉献在对她爱的栽培之中。在他们去世后,吴为整理、拍摄他们的遗物,从他们的名字里各取一字,将摄影作品命名为《芬芳一生》。她想用一个摄影专业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一个看似严肃的学业作品,来讲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最普通不过的经历与情感。

吴为的老师朱炯目睹了她整个创作的萌芽、起步、艰难的行进、创作的折磨与收获的喜悦。朱炯自己也是姥姥姥爷养大的孩子,也曾经写过文字倾述对他们的爱,甚至也拍摄过关于姥姥去世前最后的照片。朱炯坦言,“在那个安静的下午拍摄的一个胶卷,是我人生的一次洗礼。”但和吴为开始讨论这项创作选题后,他发现吴为几乎是用尽力气去想念外公外婆,吴为哭了很多次,“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那么爱哭”。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吴为不断地超越自我。老师见证了这个过程,也看到她在变得强大,学会不在他面前哭,学会不太哭。吴为自己常在想,“《芬芳一生》带给了我什么?外公外婆想借由它,告诉我什么?死亡和分离会在生命里周而复始地上演,如果我无法理解它、接纳它,因它而沉溺痛苦无从自拔,那人生太艰难了。也许不需要那么多重逢,在一起时,刻骨铭心,分开时,不必回头。”

《芬芳一生》拍摄期间,吴为也写下了很多整理遗物期间的缜密心思,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巧合的是,这本书的团队成员也都是由祖辈带大的孩子,吴为发现,自己和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曾共有过一段轻松的回忆,那些纯粹的爱也留给了他们内心一块柔软的「自留地」。

此前,我们发起了「“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这是我对他们的告别”|翻翻书·送书」的征集活动,最后选出三位读者寄送了《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的样书。

这次三位读者分别是80后、90后和00后,他们共同之处也是,他们都是祖辈带大的孩子。三位读者都已经阅读完这本书,并写下了他们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从书评中我们也得以抚摸到祖辈留给他们的那块柔软的「自留地」。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被隔代抚育孩子的真实写照,共同呈现几代人之间的羁绊与爱,或许,爱的种子会生发出更多的爱,将越来越多的人连接起来。以下是他们的书评。

一场人生旅程,一场漫长的羁绊

文/大迪

日语有个词叫“羁绊”,用来形容人和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无法切断的情感纽带。《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从祖孙两代的相处细节出发,用镜头记录留存生命印记的物件,整理家族成员的口述,徐徐铺陈出两位老人的“芬芳一生”。从吴为眼中的外公外婆,到芬、芳二人,再到“我们的外公外婆”。我们得以由私人的情感表达管窥城市化进程下的代际抚养关系,从而引发群体的情感共鸣。我们和外公外婆们,心甘情愿地互相牵绊,在交织的生命轨迹里,共处、远去和告别。

长大——主动成长和被动长大

处理外婆的后事,让吴为突然变成“大人”,承担责任,成为肩膀。

小时候,总是迫切想变成大人,为此多喝牛奶,多做跳跃,妈妈的花裙子、高跟鞋,口红和香水,不被限制的零食和游戏,光怪陆离的世界,长大是多么好的事情。这是种自主选择,一股脑儿往前冲,我想应称之为“成长”。这进程必然疏远了与祖辈的情感联结,忙于学业、事业,倾注时间在玩伴、伴侣、孩子身上,拥抱城市和科技,外公外婆们退到了电话、视频里,与小城一同变成了节假日的“打卡点”。“长大”则更多是一种被动状态,许是某项生命流程,下一代的出生、照养,或长辈的衰老、死亡,也可能是突发的变故,不得不硬着头皮上阵,学着懂事地隐藏情绪,妥帖地处理事情,看起来像个“大人”。这生活写就的绚烂谜面,揭开了直白谜底,冲到已无处可退,原来长大竟是没那么好的事情。

死亡——完成时态的告别和进行时态的思念

吴为说“死亡没有给予我们准备和告别的时间”,但其是衰老的必然走向。因此,与其说死亡是不辞而别,倒不如说是蓄谋已久。这谋划的时间或长或短,总归要来,但真正来临仍不免错愕。来不及仔细筹划,来不及体面告别,总得后悔那最后一次见面本该更隆重一点,搀扶的手更用力一点,好让遗憾能略微减少。

如果死亡是一瞬间完成的告别,那么思念一定是未完待续的,或在交谈时重温,或在记忆里存续,或在梦境里更新。

外公走后,在梦里见过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生完宝宝没多久,在梦里外公有饱满的脸蛋,苹果肌红扑扑的,气色很不错,他说过来看一下孩子,就走到房间里去了,还是小城那个老房子,一切都合乎逻辑。今年是外公走后的第三年,表哥的孩子出生,农历日与外公走的那天一致。妈妈说这是生命的延续,外公在下面保佑着大家。挺神奇的,生命有其轮回的节奏,肉身完成了告别,但情感和思念让这告别待续。

爱——散落在生活罅隙的涓滴小事

在书里,爱是“吴为乖乖”的细密针脚,是“我的乖孙天下第一”的言之凿凿,是“好生学习,我不想你”的口是心非。是八岁的那封给“养育恩人”手写信,夹杂错字和拼音,郑重其事地表达感恩。又被外婆与周岁底片和其他珍贵物件一起被郑重收纳。

爱本是抽象,在吴为与外公外婆的相处中,具象为言语、文字、行动,可听可见可触可感。弗洛伊德主张爱是一种能力和习得,不羞也不吝于表达爱,是吴为从外婆外公身上习得,并转化为天赋的技能。爱在生活细节里深静流淌,被接收、学习、传递,在双向奔赴的爱的浸润下,孩子们生长出羽翼,终将向长辈们告别,带着内心的温柔坚毅,笃定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你我都不过沧海一粟,一场人生旅程得以相伴交织,互相温暖,转化为深远的羁绊。周而复始,唯有爱能作彼岸,随时抵达。

用镜头和笔墨去记住“芬芳”

文/好想打kuo睡

这是一部因为爱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其实很羡慕作者,即使外公外婆都离开了自己,仍为她留下了那么多他们曾来到过这个世界的种种痕迹。而我却只能凭借一张全家福才能确保爷爷奶奶的模样不会在我的记忆里慢慢淡却,死亡来的太突然,我甚至没有来得及见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本书与其说是摄影集,不妨也可以被定义为回忆录。书中以最简单的文字和生活每一角的照片,深深勾住读者的心弦。

作者吴为因在外地求学,在外公外婆相继离世时,她都未能陪伴在其身边,也没能来得及与他们道别。她将这份遗憾寄托在了外公外婆生前所留下的每一个物件里,她整理这些与外公外婆生活过的遗物,拍摄成像,用图像和文字一起丰富、拼贴出他们的人生,这给我带来了许多感动和冲击。这是外孙女吴为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以及与他们生命痕迹再一次重逢的过程,是一场心灵上的成长与蜕变,也是生者直面和重审死亡的勇气与自我治愈之旅。

书中的她说:“我的外婆温美芬,美满地完成了这场芬芳的人生。请和我们一同祝福她。外婆,你活得尽兴,也不失辛苦。现在成了神仙,请痛快淋漓吧。”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我想念小时候奶奶出门总会把我给带上,我看她和邻居们侃侃而谈,我想念和奶奶一起去赶集,她总给我买新衣裳和好吃的。可在我小学六年级时,奶奶确诊肺癌晚期并永远地离开了我。如今,我即将大三,与奶奶分别已近十年,当我翻阅到作者介绍外婆时,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奶奶若隐若现的面孔,我一遍遍回忆,想让奶奶的模样在脑中浮现清楚。

距离与爷爷分别也快将近六年,我永远忘不了那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诀别。当时我因为贪玩回家晚了,被爷爷喊到房间罚跪,爷爷跟我说,“如果我走了你该怎么办呐?”一个礼拜后,考完三模感觉还不错的我,正准备回家就得知爷爷过世的噩耗。我哭了一路,万万没想到那一晚是爷爷和我见的最后一面。

从小我就依赖爷爷奶奶,我害怕他们会离开,甚至都不允许爷爷奶奶说一个“死”字。被隔代养育疼爱的孩子,对于如何谈论“死”一无所知,这或许也是世界上最难以回答的命题。如何回答它,交给了还在世间的我们去思考。

吴为说:“思念常在常新,真爱永恒不灭。”她和她的思念回到了她小时候曾生活过的小屋,回到了外婆爱玩的七巧板和剥好的橘子上,回到了外公的手写信上……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失去了蓝色兔子,失去了外公,失去了外婆,失去了童年,到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存在过。他们以爱抚养我长大,假以时日,我将带着他们,活成爱的本身。”作者做到了,她将过去与现在叠加,让我们得以再次看到爱的实体。

我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忆往昔从来不是一件老掉牙的事,时间不断失去,世界在追求改变。但其实幸福也藏在不变里,总有人以不同的方式对抗遗忘。”而作者恰好是用镜头和笔墨去记住“芬芳”。只要不忘记,那便是永生。

来日并没有方长,一别再无归期。子欲养,而亲不在,珍惜眼前人。

每个人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有 “芬芳一生”

文/千禾

《我是外公外婆带的孩子》,是吴为在北影硕士的毕业展作品基础上延展成书的。

初看书名时觉得这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毕竟80后这一代,有多少不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大的呢?可以说,隔代照养是我们80后这一代的成长印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吴为完全跳出了私人记忆的记录和叙事,唤起了我们的集体记忆。

书中没有宏大叙事,聚焦于单体家庭中作者与外公外婆及周遭的日常记忆和琐事、老物件等,通过细颗粒度的照片展示和零星言语的点缀,串联起了外公外婆生动有血有肉的一生。

正值清明之际,读这本书再度唤起了我对爷爷奶奶的思念,作为农村非完全型留守儿童的80后,我基本也是爷爷奶奶照养大的,与吴为一样,因为学业,两位老人去世时我都不在身边。相信这也是80后集体遗憾的缩影。

这种隔代照养的模式,仍然在80后的孩子身上延续,有人称之为“中国式家庭的守望和互助”,但这何尝不是一场在祖孙之间进行的替代关爱呢?

书里很多细节的刻画,吴为并没有过多修饰,更没有回避祖辈的不完美。《家族小事》里刻画了外公外婆“我”所不能看到的缺点,妈妈杜文说,“我对你外婆有意见,她太爱骂我爸爸和我外婆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才是我们最亲的祖辈的完整画像。

家族口述史是一个很私人化记忆的记录方式,通过家庭口述历史,发掘外公外婆那个年代的人和物,时代和发展,聚焦于单个家庭成员的社会属性,使得单纯的私人记忆上升到时代的集体记忆。

懂事以后,我们的人生都是在面临死亡和接触新生的循环中前进的。新生固然欢喜,但面对死亡如何呢?被祖辈带大的我们,终有一天要面对祖辈的离去,而我们也要学会“理解它、接纳它”,因为“死亡和分离会在生命里周而复始地上演”。

可以说,吴为实现了私人记忆记录到公共集体记忆唤醒,也跨越了祖辈亲人别离到人类死亡与生命的思考。

每个人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有 “芬芳一生”,但也都将离我们而去,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如何记住自己祖辈的“芬芳一生”,是个值得思考的永恒命题。

毕竟,我们的后代,依然在接受来自祖辈的关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