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和谁做朋友?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特征

涂建军 王静松 汪世豪
2024-04-12 12: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长三角经济带。

城市群作为复杂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在构建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中,城市群的开放性逐渐凸显,与城市群外部城市产生良性互动。这种外向联系是否会重塑城市群已有的空间结构,重塑作用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值得深入思考。

综上,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上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与成渝城市群,借助铁路客运大数据,探究内外联系视角下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空间联系及其空间结构的异质性。

群内城市间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最紧密,成渝城市群最弱

从省内与跨省联系强度看(表1):长三角城市群的省内和跨省联系强度均高于另外两个城市群,说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城市群发育最为成熟。

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联系强度比成渝城市群高14.85,但其跨省联系强度却比后者低14.05,且其省内联系强度是其跨省联系强度的2.28倍。因此,虽然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联系强度要比成渝城市群好,但其内部三省仍以省内联系为主,有“画地为牢”的风险,突破“省界诅咒”是城市群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城市群在三个城市群中群内联系最弱,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的强吸引作用以及重庆对周边四川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其跨省联系强度达到36.31,比省内联系高14.63。

从不同城市间距联系强度看(图1):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内联系强度具有距离衰减特性,说明城市间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强联系。但成渝城市群并不遵循这一定律,成都和重庆两个双核城市虽然相距300-400km,其联系强度反而高于200-300km区间的城市。因此,城市间的强联系可以压缩彼此的空间距离,进而改变距离衰减律。

图1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不同间隔距离群内联系强度变化趋势

从不同规模城市联系强度看(图2):超大特大城市是城市群内部联系的“排头兵”,主导城市群内部联系;同级联系中,城市规模对城市联系强度具有绝对影响力,城市规模越大,城市间联系越强,显示出“强强俱乐部”效应;跨级联系中,级数差影响着城市间联系强度,级数差越小,城市间联系愈加紧密。

图2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联系热图

群外城市间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强,成渝城市群最弱

从省内与跨省联系强度看(表2):长三角城市群的省内联系强度最高,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与周边同省非城市群城市的联系比其他两个城市群强,更易带动城市群周边毗邻城市的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外部跨省联系强度则是三大城市群中最高的,这一方面体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长江南北两岸的交通区位优势,但也暴露出其城市群内聚力不足的短板。

而成渝城市群外部联系中的省内和跨省联系分别为23.79和6.99,均低于其他两个城市群,表明成渝城市群发育成熟度欠佳,不仅对外辐射较弱,而且其省内联系强度还不足长三角城市群的二分之一,导致其与城市群周边同省非城市群城市的联系较松散。

从不同城市间距联系强度看(图3):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群外联系强度随着城市间隔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群外联系同样具有距离衰减特性。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在城市相距0-300km时的外部联系强度分别是300-600km的2.36、2.45和2.09倍,说明0-300km是三大城市群对外联系的有效距离,300km及以上城市对外联系强度急剧下降,到1500km时,三大城市群对外联系强度均已降至5以下

图3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不同间隔距离外联系强度变化趋势图

从不同规模城市联系强度看(图4):三大城市群的超大特大城市群同样引领着城市群的对外联系,是城市群外部联系的“领头羊”。同时,在同级联系中,城市规模同样在外部联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的对外联系强度就越高,反之亦然。而在跨级联系中,级数差同样影响着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与群内联系的影响效应保持一致,当级数差越小时,城市间的联系较为紧密。

图4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对外不同规模等级城市间联系热图

三大城市群空间联系:长三角强度较高,成渝城市群较弱

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强度均较高,表明中心城市不仅能够辐射城市群内部城市,还会与城市群外部城市产生强联系(图4)。同时,位于城市群边缘地带的城市,其外部联系强度高于对内联系,具有明显的“桥头堡”效应。因此,地理位置是影响城市对外联系的关键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的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强度均较高,属于强联系城市,而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另一中心城市,对内、对外联系属于较高强度,弱于其他中心城市。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边缘城市,其内部联系等级较低,而外部联系除黄冈、孝感、荆门、景德镇等东北部边缘城市外,其余城市外部联系强度均属于中等及以上水平,这显示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国铁路交通版图中“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独特区位。

成渝城市群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均位于三大城市群之末,内外部联系格局较为相似,除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外,其余城市内外联系均较弱。

图5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外联系强度空间分布

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长三角呈“三角”,长江中游“三足鼎立”,成渝“双核”

长三角城市群I~V级城市数量比例为2:4:7:9:3,城市体系呈纺锤形,其中,I级中心城市为上海和南京、Ⅱ级中心为杭苏锡常。城市群整体空间结构由沪宁杭构成的稳定三角主导,形成高等级中心城市密集带,其余城市则围绕这一“三角”形成拱卫之势(图6)。

长江中游城市群III和IV级城市数量占比为78.57%,城市体系同样呈纺锤体分布。城市群主要形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中心的“三足鼎立”的空间结构,但南昌尚为II级中心,其中心性弱于武汉和长沙(图6)。

成渝城市群在群内联系影响下,城市体系呈细尖顶“金字塔”形态。成都是唯一的Ⅰ级中心,“塔尖”效应显著。作为唯一的II级中心,重庆虽然交通联系总量不及成都,但也能够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图6)。

图6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联系城市中心性等级

长三角城市群中,杭州由II级中心进阶为I级中心,进一步稳固了沪宁杭城市“三角”。合肥因其省会地位,金华由于位于整个城市群的南缘,是城市群向南辐射的桥头堡,因此,两座城市均由III级中心进阶为II级。池州、安庆、马鞍山等安徽省内的城市均由IV级向下滑为V级,这是由于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边缘城市联系较弱导致(图7)。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虽然武汉、长沙、南昌等头部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中心等级未发生变化,但武汉作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在群外辐射上具有绝对优势,城市中心性较长沙、南昌进一步提升,打破了原有“武汉-长沙-南昌”三足鼎立的相对平衡(图7)。

成渝城市群中,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在强对外联系的加持下,其由II级中心进阶为I级中心,与成都构成了成渝城市群的“双核”结构形态,改变了对内联系视角下成都“单核”独大的格局(图7)。

图7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联系城市中心性等级

在群内和群外联系视域下长三角城市群均为多中心分布,群外联系中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的等级提升,与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的差距缩小,使得群外联系和总联系下的指数均低于内联系,因此对外联系的加入进一步稳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内外联系视角也均为多中心结构,但武汉作为全国性的交通枢纽,对外客运联系明显强于长沙和南昌,进一步拉大了与长沙和南昌的差距,具有一定极化作用,表明外联系弱化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多中心结构。

在群内联系视角下成渝城市群呈“单核”分布,而在群外联系视角下则呈“双核”结构。因此,对外联系的加入使得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单中心”转变为“双中心”。

总体来说,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在不同联系视角下空间联系具有不同特征,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的群内、群外联系相较于其他两个城市群均具有更高水平,城市群发育更为成熟,但其外向性低于其他两个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相邻城市联系较弱,未来应加快其城市群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打通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系阻隔,加强两群互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由于地理区位独特,在群外联系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群内联系仍有一定缺陷,比如群内联系以湖北、湖南和江西“各自为战”,具有“画地为牢”的风险,未来应加强湖北、湖南及江西省界周边城市联系,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成渝城市群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引领下取得一定成效,“双核”强向心性逐渐凸显,但在群内联系中成都的辐射作用明显强于重庆,未来应进一步提升重庆的核心地位,增强其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并且,成渝城市群相较于前两个城市群,群外的联系能力较弱。在加强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群的对外联系能力的同时,要加强成渝城市群边缘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速城市群扩容,提升城市群发展质量。

[作者涂建军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静松、汪世豪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改自作者发表《世界地理研究》(2024年3月)的论文:“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内外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异质性——基于铁路客运大数据视角,有删节。]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