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从“60后”到“10后”,中国美术馆呈现“绘画新样态”
“共贯与多元:当代绘画艺术新样态”展览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35位艺术家的35件(组)作品。为何以“新样态”作为展览主题的关键词之一?
美术史学者、策展人易英表示,这个“新”是由于这一代艺术家成长的视觉环境的图像化导致的。我们身处的景观世界中,虚拟的图像代替了真实的世界,最基本的艺术参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号。
澎湃新闻从现场看到,从当代艺术作品主要的展陈场所“白盒子”移到中国美术馆,大尺幅的当代绘画往往三、四幅就成为一个空间。几个展厅中以纵横交错的展台、临时墙体将方正的展厅隔出曲折、可供人行走其中的空间,错落有趣,曲径通幽,是中国美术馆的新景观。
现场
现场
展览邀请了35位艺术家,他们是活跃于当代艺术现场的部分新生创作力量,从 60后、70后跨越到90后,他们的艺术成长代际跨过了上世纪90年代、新世纪的00年代和10年代。
他们的创作实践围绕绘画这一朴素且原始的媒介展开,将新的艺术语言和现实的中国经验相结合,他们的艺术实践既融合了不同传统、类型、图像来源以及形式方法的要素,又不断利用媒介本身的情境动力在看似无关的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跨越边界,以证明在视觉信息如此饱和的当下,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具有生命力和突破性的技术仍具有基础和本质的价值。
展览的策展人王静、袁佳维介绍,当深入了解这些仍以绘画作为表达媒介的新一代艺术家,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艺术家们普遍不再将绘画及其历史当作知识来对待,而是重新审视作为“知识”的图像史与自我意识的共生关系。
“我们发现他们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内在精神特质与他们的‘自我意识’的挖掘深度和‘文本阅读’的感知深度紧密相关,进而凝聚成个体的意识和语言,成为他们心理和思维活动的显现,借个体体验的图像化来扩展可见世界的维度,再现不可见的情感本源,由造型、体积、色调、构图、结构、层次、节奏、光影、笔触、力度、速度、对比等要素所指称的绘画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更为自由的抒发和运用。”
展览中的多件展品体现出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和情感的力度。
贾霭力《无题》
张子飘《蜘蛛08》《玫瑰08》
郝量《神曲之一》展览现场
欧阳春 《我的故事》
为何以“新样态”作为展览主题的关键词之一?
展览的策展人、美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易英教授表示:“这个‘新’是由于这一代艺术家成长的视觉环境的图像化导致的。我们身处的景观世界中,虚拟的图像代替了真实的世界,最基本的艺术参照物不再是自然,而是文化和符号。”
孙一钿《能拥抱就不说话》
张业兴《又是九月,美好的季节》
刘晓辉《海边戴头巾的三个动作》
陈可《普雷勒尔之屋NO.1》
夏禹《短歌行》
策展人表示,70后艺术家在创作意识中更多的是严谨和理性,注重整体性、历史性、叙事性、文化性、精神性。而80后和90后艺术家则更注重个体叙事、个体经验,在视觉上呈现出具体化、弥散性、不确定性。
蒲英玮《世纪》
黄宇兴《星汉灿烂》
展览将持续至4月16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