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医学的温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  徐伟
2024-04-04 11: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又是一年清明至,每逢这一节日来临,总是会让我想到有关于生命的故事。

在急诊室工作,我们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困境,特别是当终末期病人被家属送来急诊室,我们是收还是不收?

两位高中生扶着父亲来急诊室走完最后一程

曾经,我遇到过一件事:某一天,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搀扶着父亲走进急诊室。护士看病人正插着鼻胃管,情况似乎很危急,刚要采取急救措施,却遭到姐妹二人的拒绝,她们表示:“爸爸已经受够了病痛的折磨,打算放弃治疗。”她们两个之所以带爸爸来医院,是希望他能够安静地离世。

急诊护士在病历上看到,姐妹俩的爸爸是一位肝硬化终末期患者,之前在本院外科做过手术。护士询问急诊医生是否收治,但急诊医生不忍让这个生命垂危的父亲窝在急诊科的走廊里,再一看两个女儿伤心难过的样子,便慨然应允。

护士让姐妹俩办理一些必要的手续之后,便把父女三人安置在急诊室的隔离病房里,把握最后的时间,留给他们单独相处。

三个半小时后,病人过世。当遗体床经过护理站时,姐妹俩突然给急诊室的医生和护士跪下,一边磕着头,一边哭着说:“谢谢医生叔叔,谢谢护士阿姨,没让我爸爸在走廊里等死。”在场的医护人员被姐妹俩的举动震撼到了,也感动到了,为这两个刚刚失去父亲的孩子心痛不已。

回到我开头说的话题,当终末期病人来到急诊室时,如果安排他们住在急诊病房里,势必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急诊室里其他病人也会要求医护人员不要收这样的病人,但医护人员又不忍心让病人“回家”,可即使收治了他们,在生命消逝的尽头,他们走得也没尊严。

不难想象,如果急诊医生没有给这位肝硬化末期的父亲安排病房,他们父女三人将会处于何种境地?而这种两难的局面,几乎每天都会在急诊科上演。

安宁疗护才能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

对于这样的病人,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式与亲人告别?同时又是有尊严地离世呢?这时候,我们时常会想到安宁疗护。

就像我们很多急诊医生所说的那样:到了疾病终末期,不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生,三方都心知肚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安宁疗护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传统科室可以进行以治愈为目的对患者进行治疗,也很少有传统科室会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对其进行照护,大家更多的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在我们急诊室,更是如此。

很多患者会向我提出疑问,我的痛苦没有解决,医院怎么就不收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深感无奈,也许安宁疗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安宁疗护的前身是临终关怀,创始人是西西里·桑德斯(Dame Cicely Saunders,英国)女士。早在1948年,她便以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等身份为一些临终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实施照护,包括生理、精神、心理等层面,之后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托弗医院。

上世纪80年代,安宁疗护传入我国,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直至近些年来,我国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外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临末期患者生存质量成为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民众对于安宁疗护的接受度和需求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

为了尽快规范此项服务,政府部门相继出台《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等多个指导文件,强化了安宁疗护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了相关执行标准和技术指南,使安宁疗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推进。

在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有一支由医生、护士、心理师、营养师等多学科人员共同组成的一支专业团队,他们常常以缓解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为目的,开展包括疾病控制、疼痛管理、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精神支持等工作,最终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家属也能获得最大的心理安慰,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的效果。

绝大多数终末期患者都伴有疼痛、呼吸障碍、进食障碍、语言障碍、全身水肿、发热、排泄不畅等症状,这些症状让患者遭受极大的痛苦,这也是患者家属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于安宁疗护而言,其核心内容是帮助终末期患者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同时,终末期患者因为疾病原因大多存在情绪低落、预感性悲哀、焦虑不安等情况,致使生活质量深受影响。对此,护理人员时常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通过倾听、同理、冥想等精神抚慰方法缓解其精神困扰,尽最大努力满足其主观意愿。

把“死”谈透了,“生”才会更有意义

我曾经遇到过一例在安宁疗护病房度过生命最后阶段的病例。这是一位患有恶性肿瘤的老爷爷,刚入院时,他的肺功能仅剩10%,身形骨瘦如柴,主治医生预计其生存期仅有两周左右。

护士长给李爷爷安排了一个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的病房。每天早上,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给人以温暖、平和的感觉。同时,护士还给爷爷换上弹力床垫,给他穿上宽松舒服的纯棉T恤,摇高床头,放置支撑物协助其取舒适半卧位,实施口腔护理。在漱口之前,护士在李爷爷口唇部位涂抹上些许润唇膏,以对其进行保护,每间隔1小时用棉签蘸水湿润其口腔黏膜及舌体。在护患沟通的过程中,护士用倾听、同理、冥想等方法,帮助李爷爷正视、说出自己的感受。

李爷爷逐渐陷入到回忆当中,跟护士说起他女儿小时候的趣事,说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护士说:“您的女儿真的很优秀!”李爷爷用力地点点头,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后来,他用微弱的声音诉说着现在的无助和对亲人的不舍。其实,能够勇敢说出这些话,对于李爷爷来说,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情感宣泄。

李爷爷的女儿偶尔会和父亲依偎在一起,聊过往的家常,而李爷爷也能放松下来,将自己最牵挂的事情告诉女儿。女儿不断点头,一只手紧握父亲的手,另一只手抚摸父亲额头轻声说:“放心,爸,您放心,一切按照您说的去做。”

一个星期之后,李爷爷已经无法进食,多数时间都在沉睡,很累的样子。护士让女儿抱抱自己的父亲,让李爷爷感受到女儿就在身边,用体温传递情感与爱。对于女儿来说,在这个时刻拥抱自己的父亲,那种即将失去至亲的失落感也会减少一些。

又一星期之后的下午,李爷爷在我们的陪伴中含笑而别,女儿为父亲穿上他最喜欢的一套衣服,李爷爷的面庞如睡去一般安详。

当李爷爷的女儿离开病房时,拍着护士的肩膀说:“谢谢护士妹妹!家父能这样安详、平静地离开,我能无憾,真的要谢谢你们!”

那一刻,整个护理团队都红了眼眶,但也释然无憾,感恩自己能够目送李爷爷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这或许就是安宁疗护的意义。它倡导“维护生命,把死亡看作正常生理过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控制疼痛及心理精神问题”、“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并进行心理抚慰”等理念,但同时这种方式也需要患者、家属和社会的支持,它不仅仅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不论生还是死都是人类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恐惧,能够坦然面对亲人的离去。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死亡教育并不是悲观的、绝望的,而是客观的,它让人们懂得珍惜、宽恕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只有把“死”这个环节谈透了,“生”的空间才会更有意义,做到向死而生。

作者介绍

徐伟

医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在法国马赛Timone医院急救中心和Sainte Marguerite医院ICU学习,擅长常见急危重患者的救治。为AHA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及基础生命支持(BLS)导师。

    责任编辑:邹娟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