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会计江湖|决策有用:小错误引发严重后果

袁敏
2024-04-06 07: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2024年3月19日晚,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ST西钢,600117)发布了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度合并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6亿元,相较于上一年的亏损-11.51亿元,属于扭亏为盈,理应是个好消息。

然后市场却没有给出正面反应,公司3月20日、3月21日连续两天跌停,而且是开盘即跌停,市值蒸发了10.09亿元,投资者可谓非常不给面子。

原因看似也很简单,据公司董事会3月21日发布的公告,有媒体报道称,公司2018年-2023年年报中的一个数据出现了差错。根据年报披露的“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中合结钢收入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26.8%、24.46%、13.93%、22.74%、-60.88%、-106.44%,但媒体报道的记者根据公司披露的合结钢收入计算得出数据分别为36.61%、35.99%、16.19%、29.44%、-37.84%、-51.56%,也就是说公司数据存在明显差错。

媒体的眼睛是雪亮的,计算也是正确的。公司很快通过自查核实,得出的结论是“同比变动幅度数据计算错误”,原因是“财务人员工作疏忽,增长率公式中的基数选取错误”,然后对2018—202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自查更正,不仅仅是合结钢,销售房屋收入、物业服务收入、碳结钢、焦炭及化产品、铁精粉、滚珠钢、不锈钢、合工钢、碳工钢、石灰石、弹簧钢、块矿、其他等全部的产品相关比例变动幅度都是错的。

媒体报道非常及时,上市公司自查核实、更正的速度也很快,按照公司的说法,相关年度报告中其他重要数据没有错误,各年度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净利润等重要数据未发生变化,仅仅是“同比变动幅度数据计算错误”,也就是原本计算变动幅度所用的公式分母应该是“上年的数”,但因为“财务人员疏忽”,“在公式设置中变成了除以今年的数”,是一个“小错误”,但投资者的10个小目标没了。

上市公司在公告中就该错误致歉,表示公司将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学习,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定期报告的编制及复核工作,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监管部门也反应迅速。3月21日,公司公告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青海监管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对公司、周某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周某是公司的财务总监,监管部门认为他对该违规事项负有主要责任。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对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发出了监管问询函,提出为便于投资者理解公司的年报,公司需要对年报中披露的债务重组收益及清偿、固定资产减值等多个问题进行补充披露。

财务报告是决策的依据。一个在上市公司看来似乎不大的小错误,却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至少引发了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快速反应和极大关注。

在会计理论上,通常有“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两种观点,其中受托责任,更多是从企业的内部出发,强调的是“管理者”受“资源委托者”的委托来有效管理资源,其更多关注的是“监督”“评价”的职能;而决策有用则往往站在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角度,不仅仅向“资源委托者”如股东提供信息,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所谓“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信息。

在*ST西钢所披露的《关于媒体报道相关事项自查情况的公告》《关于收到青海监管局警示函的公告》《关于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监管问询函的公告》中,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从逻辑上看,公司的年报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应该努力做到真实、可靠、完整,有助于提供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数字差错,也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先来看看这个错误。据2023年年报,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对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进行分析时,按照主营业务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情况对收入和成本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分产品”表格中列出了一项名为“合结钢”的收入,金额为33.31亿元,比上年减少了106.44%。而公司的营业收入也仅有46.56亿元,也就是说合结钢的收入占到了公司营业收入的71.54%,可以称得上是公司最重要的一块收入。从公司营业收入看,利润表中披露的营业收入下降了36.33%,如果说合结钢的收入下降幅度超过100%,那么对公司“回归主业”是一项不利的消息。

再来看看这个错误是如何发现的。是“媒体报道”,这说明现在的媒体记者有了“火眼金睛”,及时发现了已经存在了六年的错误。也许是记者发现了这个比例有点“异常”,与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变化不符,于是对合结钢的历年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很快就发现了合结钢收入同比变化幅度的错误,公开报道也很快引起了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在非常短的时间窗口内,没有其他的异常因素,*ST西钢的股票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一定程度上与记者发现的产品同比变动幅度计算差错有关。这个数字从2018年就存在,也就是说已经错了很多年,但却逃过了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甚至专业分析师的千万双眼睛,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数字也许在众人看来并非报表的关键信息。

然而,当媒体提出数据计算存在显著错误、上市公司进行及时自查更正的情况下,公司股票连续出现了两个跌停板,又说明这个数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并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显然,媒体在上市公司的监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的一个小小数字的差错,却引起了股票价格的显著下跌,也是对决策有用观的很好注解。这说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仅有投资者和债权人,还有媒体这样的监督者。而媒体报道能够引发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关注,说明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协同共治的特征。对于*ST西钢及被警示的财务总监周某而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在进行财务报告的编报时,极力避免一些诸如计算公式设置的低级错误。

站在决策者比如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应该认识到有效的决策,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的规范。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和委托方,决策者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知识和技巧,比如怎么阅读财务报告,怎么通过财务报告来透视公司的未来前景,怎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来让自己的投资和投票决策变得更理性,怎么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怎么炼就一双“慧眼”,及时发现公司的错误,避免自身的损失。

兼听则明。媒体说公司的数据计算存在显著错误,上市公司自查认为这是一个“公式设置错误”,而诸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净利润这样的重要数据未发生变化,那么什么才是投资者眼中“重要”的数据,值得反思。

此外,年报发布、媒体质疑、上市公司自查更正、青海证监局发布警示函、公司股价显著下跌,几乎同时在两三天内发生,说明年报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确实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上市公司理应对年报信息披露持谨慎态度,包括财务总监在内的董监高更应该做实做细基础工作,努力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没有低级错误只是最低要求,还应该对年报信息有更好洞察。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上市公司进一步补充披露的信息,为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年报提供了指导,比如2023年度公司因执行《重整计划》确认的债务重组收益金额45.98亿元,这个数字计算的过程及依据,是不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比如公司长期应付款余额还有21.86亿元,主要是重整债权留债清偿金额,公司准备怎么还,在主业经营没有起色、经营现金流为负、融资能力堪忧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后续的偿债压力并充分提示风险,同样可以给决策者提供了如何阅读报表的有益提示。

受托责任观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决策有用观则更多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说明财务报告是用来提供有用信息的。媒体这样的公开监督机制、证券监管局及交易所这样的监管机构、债券和股票持有者这样的投资者,都是决策者,他们需要关注年报的信息披露质量,并不断训练和发展自身的判断力。在财务报告上签字的董监高们,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做到勤勉尽责、诚实守信,通过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为决策者作出理性决策提供帮助。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六十,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